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烽火中的少年信使

—訪抗戰老兵張貫云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18

電子報刊

記者 韓立 薛麗娟 文圖

抗戰精神永遠值得銘記。7月14日,帶著一份崇敬之情,我們來到曾榮獲抗日戰爭功勛的張貫云老人家。1930年出生的他,雖已95歲高齡,但談及烽火歲月的久遠記憶,依舊脈絡清晰,那些刻在生命里的故事,在他的講述中緩緩鋪展。

傳遞情報

張貫云是夏縣禹王鄉史莊村人,他的革命啟蒙,與舅舅密不可分。舅舅1937年加入地下黨,借著教員的身份從事秘密革命活動。從8歲起,張貫云便跟著舅舅在各村輾轉求學,課堂之外,舅舅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讓他在懵懂中對革命事業有了最初的感知。

1938年,日寇的鐵蹄踏碎了家鄉的寧靜,燒殺搶掠的暴行讓這片土地燃起反抗的怒火。張貫云回憶道,自己在高小就讀時,一次學校舉行的演講會上,一名進步同學慷慨講述抗日游擊隊的故事,卻被臺下的老師厲聲制止,隨即遭受棍棒懲罰。那一幕深深烙印在少年們的心里,盡管無人敢言,但每個人都明白,這是漢奸對愛國情懷的打壓。那一刻,反抗日寇的種子,已在張貫云的心底悄然萌芽。

張貫云的革命生涯,始于為地下黨傳遞情報的秘密任務。10歲那年,他跟隨舅舅轉到三賢莊上學,學校就在司馬光墓北邊不遠處。一天課后,舅舅把他悄悄叫進房間,遞來一封卷得像粉筆般粗細的信,讓他送到10里外的禹王村姥爺家。信被仔細縫進了他的鞋幫里,舅舅反復叮囑道:“路上,沒人時就快跑,有人時就慢走,不要引人注意。”年少的張貫云深知責任重大,一路警覺地觀察四周,走走跑跑,不敢有片刻懈怠。抵達禹王村后,姥爺問他來做什么,他二話不說脫下鞋子,光著腳站在地上。等說明緣由后,姥爺取出紙團,默默幫他縫好鞋子,指了指家里放饃的地方,只說了句“不要問”,便背著草筐匆匆出門了。

沒想到,張貫云在返程的路上卻遭遇了驚險一幕。張貫云揣著饃邊走邊吃,行至司馬村西南角的十字路口時,4名騎著高頭大馬的日本兵突然從東邊出現,全副武裝的敵人瞬間將他圍住。塵土飛揚中,馬的鼻息混雜著日軍的呵斥撲面而來,張貫云一時差點站不住。但他立刻想起鞋里的信已經送到,反倒鎮定下來。他從容地解釋自己是放學回家,同時掏出學生袖章證明身份。日軍將他帶離公路盤問了好一陣子,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才緩緩離去。后來他才得知,當時日寇正在司馬村附近押運糧草,恰好中了抗日武裝的埋伏。

80多年后,再說起第一次送信的經歷,張貫云老人從沙發上直起身,脊背挺得筆直,一邊講述,一邊用手比劃著,細節記得很是清楚。難能可貴的情景再現,讓我們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而第一次完成任務后,少年心中悄然種下的勇氣,在此后又一次接受了考驗。

1942年麥收前的一天,張貫云下午放學回家。天快黑時,父親下地回來,從地下交通員那里拿到一封急信,需要送到張貫云的大姐家,當時在這一帶的抗日游擊隊長張鴻博正隱蔽在那里的一孔窯洞里。父親本想親自去送情報,又顧忌自己出面容易引起漢奸注意,思慮再三,最終決定讓12歲的張貫云前往。父親叮囑他,路上遇到人盤問,就說大姐生病了,前去探望,還讓張貫云提著一個食盒作掩護——盒里裝著幾個白饅頭,隱蔽處藏著那封重要信件。

帶著父親的囑托,張貫云趁著夜色出發了。為了不引人注目,他放棄大路走小道,甚至鉆進齊腰的麥地穿行。對半大的孩子而言,黑暗中,未知的危險潛藏在每一處陰影里。他一邊提著食盒在麥壟里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一邊在腦子里反復盤算著應對之策:若是遇到漢奸盤查該如何回話?萬一撞見狼,就把饅頭扔過去,提著食盒快跑。這段七八里的夜路,每一步都在考驗著少年的機智與勇氣。直到將信安全送到,張貫云才松了口氣,渾身的力氣仿佛被抽干,又有種說不出的輕快。后來他才得知,正是這封情報讓游擊隊及時轉移,成功避開了敵人的搜捕。

這樣的經歷,是后來無數次考驗的開端。1941年至1945年間,張貫云以學生身份為掩護,多次為組織傳遞情報。那些藏在鞋幫里的秘密、裹在食盒中的使命,見證了一位少年在戰火中的成長。

戎馬半生

1945年4月,張貫云前往中條山太岳專署工作,正式投身革命事業。1946年初,他響應號召到地方參與土地改革,支援前線;解放戰爭爆發后,1947年至1948年間,他先后參加解放運城、太原的戰役;1948年,他被安排從事部隊宣傳攝影工作,隨部隊轉戰西北、西南戰場,不僅奮戰前線,還參與發動群眾、組織民兵、配合剿匪,多次立功受獎,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后來,他又毅然加入抗美援朝的隊伍,將青春與熱血揮灑在更廣闊的戰場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談及勝利的日子,張貫云老人眼睛發亮,精神昂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貫云的腳步始終隨著國家需要不斷移動:1954年8月圓滿完成任務后,奉命回國守衛大上海;后又奔赴大西北,投身核試驗基地的保衛工作;不久又轉戰包頭,為兵工廠保駕護航……

家風傳承

1976年3月,他結束戎馬生涯,轉業到地方工作,帶著妻女終于回到了老家運城。動蕩歲月里的奔波與堅守,讓他對安穩日子始終懷著樸素的向往,也終于在這里迎來了安定的生活。1991年11月,張貫云在運城市地震局離休。

在兩個女兒的記憶中,父親工作非常忙碌,卻從未忽略家庭責任,尤其注重言傳身教。他常告誡女兒們:“好日子是無數人用血汗換來的,要本分實在做人,珍惜當下的每一分安穩。”生活中,他以身作則踐行著這些準則:家里過日子向來不允許鋪張浪費,對待公家的事一向認真負責,面對公家財物更是分毫不取。張貫云常叮囑家人:“針尖大的便宜也不能占。”

這位曾在烽火中穿行的老兵,始終低調謙和,那些光輝過往被歲月塵封,他卻很少主動提及。一家人在平淡日子里相互扶持,樸素與正直的家風就在這樣的日常中悄然傳承。

不論少年時傳遞秘密情報,還是中年保衛國家重要設施,或是晚年默默耕耘,張貫云不會講豪言標榜自己,只是堅守著對安穩生活的守護與珍惜。這份堅守也深深影響著后代:他堅強、正直、善良、誠實、實干的品質,讓孫女承襲了樸素正直的價值觀;家中的老照片與獎章,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8歲的曾外孫賈翔宇,孩子常陪曾爺爺看電視,對軍事、航空漸漸生出濃厚興趣。

從烽火少年到白發老者,張貫云用一生的赤誠淬煉出深厚的愛國情懷。而這份情懷與家風,經由四代人的接力傳承,化作溫暖而堅韌的精神力量,永遠值得銘記與延續。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