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17
王 黎
走過許多地方,看過無數次的風景,然而最美的風景卻在我的家鄉。不久前,我們一家人興致勃勃爬了巍峨挺拔的九龍山,體驗了一把原生態的山林。看到清幽的溪水潭瀑、豐富的人文勝景,大家直呼“不虛此行”,且建議朋友們,“九龍山,你一定要去一次!”
位于鹽湖區東郭鎮磨河村的中條山深處,藏著一方人間仙境——九龍山自然風景區。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磨河水庫,頭上碧空無云,腳下湖光山色,遠處山峰若隱若現。仙境也不過如此吧!
聽當地村民講述,這座承載歲月痕跡的磨河水庫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它默默攔蓄著雨水和山區澗溪的清泉,以防汛、灌溉、供水為使命,宛如忠誠的衛士,為保護鹽湖增添了一道堅固的防線,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與生機。
越過磨河水庫大壩,便能看到鐵索浮橋橫跨在水面之上。假期里,游客如織,在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疏導下,大家有序排隊前行。終于輪到我們踏上浮橋,腳下河水滔滔,浮橋隨著水流的節奏搖搖晃晃,仿佛置身于輕功“水上漂”的奇妙場景中。大人們的歡聲笑語、孩子們的驚呼聲交織在一起,打破了山間的寧靜,讓四周瞬間熱鬧非凡,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
下了浮橋,便真正踏入九龍山自然風光區。這里空氣中都彌漫著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豐茂的水草在風中搖曳生姿,溪流潺潺流淌,一路歡歌。
在幽深的峽谷中漫步,一步一景,沉浸在“曲徑通幽處”的美妙意境里。此時此刻,這句詩不再只是簡單的文字,而是化作了無盡的聯想與深刻的啟示。生活中的曲折與坎坷,就如同這蜿蜒的山間小徑,看似充滿阻礙,實則是通向美好與智慧的必經之路。身處鋼筋水泥構筑的城市,每日忙碌奔波,很少有機會親近自然。而此刻,置身于九龍山的懷抱,內心的浮躁與疲憊漸漸消散,仿佛完成了一場心靈的洗禮。
在這片山水之間,有著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這故事的主角,便是舜帝的兩位賢妃——娥皇和女英。此處的貴妃池,并非唐代楊貴妃的專屬,而是舜帝二妃曾經的洗浴之池。
時光追溯到五千年前,舜帝心系天下,時常前往中條山腹地的鹽池、九龍山一帶視察民情。河東鹽池,作為國家的重要資源,向來備受帝王重視。那首在河東大地廣為傳頌的《南風歌》,便是舜帝目睹鹽池盛景時,有感而發,撫琴吟唱之作。他歌頌著池鹽生產與南風的緊密關聯,期盼著百姓生活安穩、國家財政富足……我輕聲向孩子講述著,看著孩子眼中閃爍的好奇光芒,心中滿是對歷史的敬畏與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穿過那片隨風搖曳的蘆葦叢,眼前赫然出現了“一線天”,兩側皆是陡峭絕壁。抬頭仰望,高山巍峨聳立,峽谷幽深狹窄,坡度陡峭,地勢險要,就像是被一雙巨手生生劈開,僅容一人通過。這種戶外攀巖的緊張刺激感,瞬間點燃了我的熱血,讓我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身手。
我雙手緊緊拽住鐵鏈,雙腳用力蹬著巖石上淺淺的腳印,艱難地向上攀爬。不經意間掃向下方,只見深不見底的溝壑中河流奔騰咆哮,水花四濺,這一幕嚇得我膽戰心驚,生怕稍有不慎掉進河水中,透透地洗一個涼水澡。
此時,我擔憂地看向身旁年僅七歲的小女兒,輕聲問道:“寶貝,你敢自己爬上來嗎?”她小小的眼眸中閃爍著倔強,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才不怕呢!我要自己爬。爸爸,你在后面保護我就好啦!”
在攀爬過程中,一家人相互扶持,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齊心協力向著崖頂前進,每一步都充滿艱辛,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終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平安爬上了“一線天”的崖頂。站在崖頂俯瞰四周,心中滿是戰勝困難后的成就感與喜悅,所有驚險的攀爬經歷,也成了這次旅程中最難忘的回憶。
沿著蜿蜒的小溪溯流而上,峽谷中涼風悠悠,輕輕拂去夏日的燥熱。抬眼望去,九龍瀑布恰似一條從天而降的銀鏈,水花飛濺,濤聲連綿不絕,水霧彌漫在四周,如夢似幻。
行至一處小山溝,我們一家人決定在這里來一場有趣的翻石頭找螃蟹比賽,看誰能成為最幸運的那個人,尋到最大、最多的螃蟹。就在這時,小女兒驚喜地高呼:“哇,這里有一只大螃蟹!”那聲音清脆又響亮,瞬間打破了山溝的寧靜。大家立刻輕手輕腳地圍攏過去,生怕發出一點聲響驚擾了這只“小寶藏”。老公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動作輕柔地捏住螃蟹的背殼,盡管螃蟹奮力揮舞著兩只大鉗子,拼命掙扎,試圖反抗這突如其來的“抓捕”,但終究還是無奈地被圈進小桶里。
女兒滿臉得意,驕傲地夸贊自己有一雙“火眼金睛”,隨后又一臉鄭重地向我們宣布:“從今天起,我有自己的小寵物啦!”看著她開心的模樣,一家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條古道默默見證著歲月的變遷與繁榮,它就是虞坂古鹽道。當一塊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虞坂古鹽道”的石碑映入眼簾時,一種對歷史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虞坂古鹽道,堪稱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有據可查的最早的人工開鑿道路,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彼時,河東鹽池所產之鹽,憑借其優良品質,已暢銷全國各地。為了滿足鹽運需求,虞坂鹽道應運而生,它承載著河東鹽運往中原大地的重任,成為南北經濟交流的重要連接紐帶。
站在古鹽道上,俯身凝視那一道道深深的車輪槽痕,仿佛還能聽見數千年前車輪的聲音。悠悠古道,見證了河東鹽池輝煌燦爛的過往,它的每一寸土地都銘刻著歲月的痕跡,訴說著曾經的商貿傳奇。
時光流轉至唐代,鹽稅在國家財政收入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出現了“天下之賦,鹽利居半”的鼎盛局面,而虞坂古鹽道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如此,婦孺皆知的“伯樂相馬”“唇亡齒寒”等經典故事,也都在這條古鹽道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行程中,我們一家還特意前往領略了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平陸地窨院。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人,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碧と脒@座傳承了一二百年的地下四合院,仿佛瞬間踏入另一個時空。
站在其中,抬頭仰望,只見一方小小的天空,四周是厚實的黃土墻壁。歲月的痕跡斑駁地刻在每一寸土坯上,無聲訴說著時代的變遷。在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與繁華,只有那份獨屬于黃土高原的寧靜與質樸。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在這片廣袤的黃土高原上,黃河岸邊的人們以他們的勤勞與智慧,創造出了這獨特的民居樣式,這不僅是對自然環境的巧妙適應,更是他們對腳下這片黃土深深的眷戀與熱愛的體現。
下山途中,大家一拍即合,決定去品嘗那遠近聞名的乳白羊湯。作為土生土長的運城娃,對這香氣四溢的羊湯可謂是情有獨鐘。一走進飯店,雖然早已過了飯點,可店內依舊人聲鼎沸,座無虛席,熱鬧非凡。
輕輕咬一口“千層餅”,麥香瞬間在齒間散開;夾幾片鮮嫩的羊肉,放入口中細細咀嚼,肉質的鮮美讓人陶醉;再喝上一口熱氣騰騰的羊湯,醇厚的湯汁順著喉嚨滑下,一股暖洋洋的感覺迅速傳遍全身的每一個毛孔,仿佛所有的疲憊都被這一碗羊湯驅散得無影無蹤,幸福感也隨之油然而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