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18
“通過數智技術的應用,智慧大棚可實現對冬棗生長過程環境要素的智能控制,從而在生產過程中優化利用各種資源,實現畝均綜合節水30%以上,省肥30%~50%,人工成本降低30%左右。”7月15日,在臨猗現代設施鮮棗數智產業園一座高標準智慧大棚內,當地棗業“土專家”隋建國介紹道。

臨猗鮮棗產業歷史悠久、基礎雄厚,歷經多次變革,眼下正朝著數智化方向闊步邁進。坐落在該縣廟上鄉的現代設施鮮棗數智產業園就是臨猗鮮棗煥新的生動縮影。
該園圍繞鮮棗全產業鏈,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鮮棗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數據融合和智能管理,構建起大數據應用與服務生態鏈,全面賦能現代設施鮮棗產業轉型升級。
鏡頭再次拉回到剛剛那座智慧大棚,這里物聯網設備、自動卷簾機、誘捕燈、補光燈、智能溫控系統等一應俱全。隋建國告訴記者,智慧大棚采用的是“一大平臺”和“五大系統”,以實現對大棚內環境的高效監控和智能調控,為冬棗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從而大幅提高冬棗的產量和質量。

“一大平臺”,即智慧物聯網終端操控平臺。該平臺運用各系統終端設備來收集匯總信息,并通過計算機運算對智能化設備輸出指令,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運用等全流程閉環管理,并從產業分布、園區概況、全維監測等方面,展現冬棗產業信息和物聯網實時數據。“五大系統”包括智能溫控系統、土壤監控系統、蟲情監控系統、采光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
“通過這些數智技術的應用,畝均增產5%~15%,成果商品率從85%提升至90%以上,畝均綜合效益提升15%以上。”隋建國說。
像這樣的智慧大棚,該園已建成18座。該園通過“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重構了鮮棗生態鏈和價值鏈。
此外,數智技術的應用還體現在育苗上。
在該園的育苗室內,自動化噴灌設施、云智慧施肥機等先進設備正高效運作。在它們的“呵護”之下,棗樹苗活力滿滿。
據介紹,臨猗縣現有棗樹種植面積20萬畝,總產值超20億元。該縣早已跨入“中國棗業十強縣”行列,先后獲得了“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最大的優質鮮食棗示范基地”“全國設施冬棗科技創新基地”等榮譽稱號。臨猗現代設施鮮棗數智產業園的建設,為當地鮮棗產業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推動了產業的優化升級。
當前,臨猗縣正積極探索新途徑,持續推進鮮棗智慧生產基地、周年供應基地、三產融合基地、出口創匯基地建設,著力打造“鮮棗產業4.0版先行典型示范區”,即“百畝核心示范、千畝技術推廣、萬畝輻射帶動”,推動臨猗鮮棗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文圖 記者 張國平 景斌 楊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