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支部“掌舵” 鄉村“蝶變”

——芮城縣東張聯村以黨建“三力”激活鄉村治理“全盤棋”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17

東張聯村組織婦女學習布藝制作。

走進芮城縣南磑鎮東張聯村,玉米地的噴灌設施滋潤著沃土,生姜種植基地里的幼苗舒展著新葉,文化廣場上的鑼鼓聲傳遞著歡騰。

這幅生機勃勃的圖景,正是東張聯村以黨建為引領,破解發展難題、凝聚治理合力的生動寫照。

曾幾何時,這里集體經濟空殼、人居環境雜亂,村民守著土地卻難增收。2021年,東張聯村村“兩委”班子換屆后,年輕班子以“破局”的魄力、“聚力”的擔當、“凝心”的智慧,辦合作社壯集體、興產業富百姓、抓文化聚人心,讓這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煥發出新的生機。

黨建引領的“紅色引擎”,正驅動著東張聯村在基層治理的道路上穩步向前。

支部領航“破局”

站在東張聯村的玉米地邊,春玉米已長至1米多高,每隔2.5米便有一個“蝴蝶”式噴頭的噴灌設施,生機盎然的景象讓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吉二立滿臉欣慰。

東張聯村有7500多畝耕地,轄內有1161戶3867人,常住人口近2000人,曾長期面臨集體經濟“空殼”的困境。2021年村“兩委”換屆后,9人組成的村“兩委”新班子實現年輕化,平均年齡43歲,為村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為破解集體經濟困局,東張聯村村“兩委”瞄準土地流轉,挨家挨戶做工作:“大家把地包給外人,每畝地年租金100元至200元,且流轉費后置;交給村集體,每畝450元,先付費后耕種。”

2021年,首批流轉400多畝土地,但村集體賬上沒錢,村“兩委”成員便自掏腰包湊齊了40萬余元——吉二立20萬余元、張永安8萬元、董效軍7萬元、董曉澤6.8萬元……

2022年5月,村黨支部領辦的芮城縣誠至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負責流轉土地的糧食種植。

“無論盈虧,合作社除支付村民的土地流轉費外,每畝地還要向村集體交100元?!?吉二立介紹,隨著流轉耕地產生效益,流轉規模持續擴大:2022年6月種玉米時增至600畝,10月種小麥時增至800畝;2023年6月達1200畝。截至今年6月,合作社流轉的耕地已擴至1800畝。其中,1000畝實現了連片種植,500多畝配套了滴灌、噴灌等設施。

2023年、2024年,村集體經濟連續兩年突破100萬元。2023年年底,合作社還清了所有村“兩委”成員的墊資。

如果說,東張聯村的糧食種植合作社穩住了村集體經濟的“基本盤”,那么,蔬菜種植則為合作社開辟了增收新路徑。

2023年,有村民從山東挖姜回來,稱當地種一畝姜能凈賺兩三萬元,他打一天工,就能掙500元。起初大家并不信,直到第二年他回來再次提及。

2024年10月,經芮城縣教育體育局駐村工作隊提議,東張聯村村“兩委”班子商議,派出聯合考察隊,先后3次前往山東考察,首探產業概況,再學管理技術,三研銷售儲存。得知當地生姜地頭價超過3元每斤、產銷兩旺,且東張聯村的土樣、水樣檢測顯示更適合種植,口感品質優于山東后,村里決定試種。

今年3月,東張聯村在流轉的土地上試種了30畝生姜,隨后成立了芮城縣綠鮮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由村黨支部委員董曉澤任法人,駐村工作隊委派劉娟妮具體指導合作社產業發展。

“我們選用的是高產抗病害的‘山農1號’,采用大棚種植,因為生姜喜溫濕、怕高溫強光,還配套了噴灌、滴灌設施。撤棚后現在蓋上了黑色遮陽網,照料精細如‘大熊貓’一樣。”劉娟妮說。

種植過程也頗為講究:下姜種時需四五十名工人,在35厘米至40厘米深的溝里播撒,再覆上3厘米至5厘米厚的土;作為根莖作物,需通過培土促進生長——將兩側土壤往中間攏,讓原本的溝變成壟,防止姜塊露頭發綠。

“我們每天都要來地里看看,就像管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操心澆水、補肥?!眲⒕昴菡f,目前,姜苗已長至1米高,準備拔草、撤桿、首次小培土,預計10月中下旬成熟,畝產可達4500公斤至6000公斤。

民生為本“聚力”

東張聯村的土地流轉,不僅讓分散的耕地聚成了“整塊田”,更讓村民從過去“單打獨斗”的農耕模式,轉變為“抱團分紅”的利益共同體。在這一過程中,村民的獲得感如同田埂上的莊稼一般節節攀升,也切身體會到:“基層治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以前把地包給外面的大戶,都是先種地、后給錢,有時候拖拖拉拉,甚至有承包5年只給4年錢的情況。”村民馮建茹提起過往仍有感慨,“現在流轉給村‘兩委’,一畝地450元,開春就把錢打到卡上,還簽了5年合同,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咱心里踏實!”

2022年夏收后,小麥行情一路向好,部分村民看著合作社豐收,心里犯了嘀咕,想把流轉出去的地收回來自己種。“老百姓的顧慮咱能理解,畢竟誰都想多掙點?!奔⒄f,村“兩委”連夜開會,最終定下“效益共享”方案:從2023年起,除固定流轉費外,再給村民追加分紅。

當年,村民流轉出去的每畝地就分了70元。其中,40元是現金,30元換成了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物資,家家戶戶都領到了實惠。截至2024年,兩年累計分紅近21萬元,當初有顧慮的村民都徹底放了心。

土地流轉的紅利,還輻射到了每一寸角落。村里一些閑置地塊長滿雜草,或是種著樹齡老化的果樹,沒人愿意接手,村“兩委”主動攬下活計,組織人力刨樹、平地,把“邊角料”變成“聚寶盆”,流轉費用也一分不少都給到原主。

對于脫貧戶來說,這里更是“家門口的增收站”,從“等著幫扶輸血”到“靠著就業造血”,日子越過越有勁頭。

李成玉曾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5口全靠十幾畝薄田生活,老人常年患病更是讓家庭雪上加霜。2021年,她把6畝地流轉給村集體,“不光每年能先拿到2700元流轉費,年底還有分紅,米面油也不用買了?!备屗牢康氖?,在合作社務工,鋤草、修水渠……半年就能掙五六千元,“不用出村,還能掙錢,這樣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p>

生姜種植基地里,村民程桂勤正忙著給生姜培土?!皟鹤踊紡娭毙约怪?,兒媳在外務工,孫子讀碩士研究生開銷大,我身體還硬朗,還能為他們減輕點壓力?!彼亮瞬令~頭的汗,眼里卻有光,“現在基地里活兒多,曬姜、選種、除草,有啥干啥,一天能掙80元,一個月下來,一家人的生活費就不愁了。”

“讓老百姓的口袋實實在在鼓起來,才是治理的硬道理。”吉二立說,再往后,村里計劃購置大型播種機、收割機,推進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既讓種地更輕松,也能騰出更多人力參與產業務工,讓“抱團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文化鑄魂“凝心”

走進東張聯村,平坦寬敞的巷道延伸至家家戶戶,道路兩側的月季花團錦簇,桂花樹暗香浮動,嶄新的路燈桿整齊排列,每一條巷道都有了專屬的名字——“東明路”“崇信巷”“文昌巷”“福安巷”……既透著鄉土氣息,又藏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兩年,我們硬化主巷道8000多米,同步推進綠化、亮化,路邊栽上了月季、桂花,新裝了太陽能路燈,村里徹底告別了‘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奔⑿χf,人居環境從“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蛻變,讓村民打心底里歡喜。

“村子越來越像花園了,住著比城里還舒坦。”在縣城陪讀的村民李姣說,雖然平時住在縣城,但每到周末,她總會帶著孩子回村,“走在巷子里聞著花香,跟街坊鄰居嘮嘮嗑,比住在樓房悶著強多了?!?/p>

環境美了,更要讓文化“活”起來。村里的退休干部朱惠民,用兩年多時間整理編撰了《東張聯村志》,從村莊變遷到姓氏族譜,從民俗風情到模范事跡,厚厚的村志里藏著全村人的共同記憶。

“這在全縣都是頭一份,不少村子都來取經哩。”吉二立說,編撰村志時,村集體剛有了積累,就拿出專款支持,還號召村民自愿捐款,共籌集20萬元,除了編書花費的十幾萬元,剩下的錢全部投入文化建設,組建了一支百人鑼鼓隊。如今,逢年過節或村里有大事,鑼鼓隊一敲,全村人都能聚到一起,熱鬧勁兒十足。

文化鑄魂,更要暖人心。從2023年起,每逢春節、中秋,村“兩委”都會給80歲以上老年人、老黨員送去米面油和慰問金,拉著老人的手聊聊家常;對于家庭突發重大變故的農戶,村“兩委”都會在第一時間送上慰問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對于考上985、211高校和軍校的學生,村里每年都會資助每位優秀學生2000元,直到大學畢業,并為其中的脫貧戶學子贈送價值500元的生活用品。

“2023年有兩個孩子受益,2024年增加到7個,今年預計能超過10個,累計資助快20人了?!瘪v東張聯村第一書記關帥鵬算起這筆“人才賬”格外自豪,“現在村里風氣變了,家長們都念叨著‘好好供娃讀書,將來給村里爭光’,這比啥都強。”

東張聯村還推行網格化管理,5名網格員分片包戶,誰家有矛盾、有困難,網格員第一時間上門。

“以前鄰里吵架、彩禮攀比的事不少,現在有了網格員,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痹摯妩h支部副書記董效軍說,遇到難調解的糾紛,村“兩委”就組織老黨員、鄉賢一起上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實在不行就按村規民約來,“這兩年,高價彩禮少了,互幫互助多了,誰家有紅白事,大伙都主動搭把手?!?/p>

傍晚時分,村里的文化廣場上熱鬧起來:鑼鼓隊排練正酣,孩子們在健身器材上嬉戲,老人們坐著小馬扎聽戲聊天?!耙郧稗r閑時大家要么打牌,要么窩在家里,現在不一樣了?!贝迕駰钚√m說,村里的文化活動多了,人心也更齊了,“這日子啊,不光有錢賺,心里也亮堂!”

從環境改善到文化惠民,從人心凝聚到新風養成,東張聯村用文化鑄魂聚起了發展合力,讓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記者 范 娜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