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11
□廖建國

夏縣水頭鎮曹張村是著名的文化商業古鎮曹張古鎮所在地。“曹張”這個名字,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相傳東漢末年,曹操部將張郃曾在此?駐兵屯田?,后人將二人姓氏合并,得名“曹張村”。該村在明清至民國時期曾是繁榮的集鎮,因位于古官道旁且商賈云集,一度被稱為“?曹張鎮?”或“溝渠鎮”(因村南有繞城小河),民間也稱其為“紅土廟”(因東城外有朱紅色土地廟),在晉南一帶享有“河東第一鎮”的盛譽?。
?1958年?,該村歸屬水頭人民公社,設“曹張生產大隊”?。?1961年?,聞喜、夏縣分縣后,該村仍屬水頭公社?。?1984年,水頭公社改制為鎮,曹張生產大隊更名為“曹張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曹張古鎮地處晉南平原的黃金地段,作為歷史上河東最大的糧、棉及各種生活日用品的集散地之一,究竟繁華到何種程度?村中殘存古碑上記載的“曹張是夏邑之巨鎮”,足可佐證。
據查證有關資料和采訪當地老年人可知,曹張古鎮規模宏大,城池占地800余畝,城門樓雄偉壯觀(清嘉慶年間修筑了城堡,設有雙層門樓和高大城墻,展現出完備的防御體系),城內外古建筑林立。廟宇之繁多、文化之深厚,其經濟輻射覆蓋整個晉南,甚至影響陜豫商路。民國時期,曹張仍設商會、稅卡、民團,行政級別與縣城相當。清代至民國時期,曹張的常住人口超萬人,丁字街、東西南北四條大街錯落有序,大中字號一百余家,展現出繁榮的商業景象。
(一)
曹張古鎮最耀眼的建筑當屬曹張會館。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與交通的便利,各地商人紛紛來到古鎮。為了聯絡鄉情、共謀發展、加強勢力、鞏固共同利益,他們以同行或同行關系結成商業幫派,并自籌資金一千七百余兩白銀,于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動工到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竣工,創建一座曹張商會會館(有碑為證)。會館不僅提供了商業交流平臺,還在維護商路安全、促進商會商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曹張會館,坐北面南,北高南低,自南向北,依次是門樓、影壁、戲樓、看廳、過廳、獻殿、正殿。大門外石獅鎮街,威震八方,確保四季平安、吉祥如意。館內亭臺、樓閣毗鄰相接。兩側有配殿、廂房、山門、碑亭等,形成嚴謹的院落空間(這種規模一直完整地保存到20世紀80年代末)。
一進大門,坐南面北是一座空心戲樓,前后左右房屋建筑布局十分巧妙,三重飛檐歇山頂,臺闊三間,進深三椽。雕花欄板嵌“八仙過海”,前臺柱上書有:“畫棟雕梁鑲萬間廣廈;陽春白雪同聽一曲高歌。”這一設計,能把四周回音聚攏起來,擴大送出去,所以臺上樂聲響起,夜間十里之外都能聽到清脆的唱腔和優美旋律。
緊接戲樓前有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大卷棚”,據載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可供千人在下面看戲(各界捐黃金四百兩建造,有碑為證)。其為開放式設計,沒有墻體,以柱廊支撐,通梁施彩繪,柱礎圖案,雀替斗拱,頂制灰脊灰瓦,頂覆筒瓦,歇山頂,正脊飾“二龍戲珠”,檐角三重,飛檐。角懸鐵馬鈴,風至鈴響,聲聞三里。
300平方米看廳由十根圓木柱子支撐,柱子下面墊有大理石蓮礎雕花,圖案有五福捧壽、四猴背鼓、丹鳳朝陽等具有文化內涵的圖案。蒙頂的木制套板,里外雙層,可為棚下看戲的人遮陽擋雨,免受風寒。院內兩側亭臺樓閣相連,可供婦女兒童看戲和處理商務事宜。館內常年樂聲不斷,年節唱戲,蒲劇、豫劇、秦腔、眉戶等各地的藝術名流在此獻藝。過廳和看廳相鄰,每當戲曲演出時,人潮涌動,熱鬧非凡。然而聽老人講,由于歷史原因,這些沒有保存下來。
獻殿高于過廳兩級臺階,是放貢品之地,顯得莊嚴肅穆。其面闊三間,進深五椽,青磚紅墻,琉璃瓦重檐,門上題寫“晉商永固”等古樸字樣,展現出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與歷史積淀,讓人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年代。
遇到慶祝活動,每次少則三五日,多則十余天,參會人少則數千,多則上萬,屆時館內到處懸掛商社敬獻的彩燈、彩旗、帳幔,五顏六色、光彩奪目。臺上鶯歌燕舞,鼓樂喧天,臺下人頭攢動,盛況空前。這種融祭祀、文化娛樂、商業交易于一體的集市活動,不僅拓寬了商業渠道,搞活了地方經濟,而且繁榮了地方文化,有利于社會和諧,推動了有關文化的發展。
沿階而上是一座高大的建筑,金碧輝煌,這就是正殿。正殿配“義薄云天”金匾。正主供奉天神(玉皇大帝),左側供奉關圣帝君,右側供奉財神,塑像莊嚴威儀。
正殿為硬山頂,體量較獻殿高大,彰顯主體地位,內部采用抬高式木構架,檐下施如意斗拱,屋脊飾寶瓶,兩端飾龍頭望獸,體現了清代繁復的裝飾風尚。檐柱上的楹聯為“秉千秋忠義,無商不利;借一部春秋,謀事必成”,反映了商人對關羽的敬重之情,抒發了先義后利、見義思利、誠信為先的晉商精神,“誠招天下客,義納八方財”,也寄托了商人希望商事活動可以一帆風順、商運亨通的愿望。

(二)
曹張會館也是商業發達的見證者。會館管轄的商行百余家,鼎盛期有四大糧行和一家票號。其中“復盛信”“亨順通”和“天泰亨”三大糧行設在西街,“亨新正”設在北街。“復盛信”規模最大,股東張氏家族系本鎮人,到民國初期的少東家張鶴鳴已是第五代傳人了。極盛期,其鋪面和倉庫儲占地達3000平方米,員工50余名,存糧百萬石(一石等于130斤)以上。其管理方式是東家控大股,員工雇員多少都參股稱伙東,每人年終除領到薪酬外,還可領到股本的紅利,兩者相加數額可觀,所以糧行上下員工一條心,生意蒸蒸日上。
“亨新正”糧行雖小,但以誠信著稱。民國初年的一天,鎮里“天興當鋪”的炊事員(臨汾曲沃人),領來一位客商說這里有他的老鄉,要購一批小麥。“亨新正”老板親自接待了這位客商,并當面談妥客商一次付完所購小麥的全部貨款。然而,半月后仍不見人來取,誰知交糧期已過數日,仍不見來人。老板忙去問那個引領的炊事員,他卻說:“我與他也是一面之交,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住址,無法和他聯系。”因而這批生意一直掛在這里,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日寇占領了曹張,生意無法再做下去停了業,可“亨新正”糧行仍然將這位客商的款項連本帶利一文不動地存在那里,隨時等待來人提取。
如此誠信,難怪其生意興隆,正所謂:誠信沒有重量,卻讓人有泰山之重。這種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贏得了各地客商的信任,吸引了更多人前來交易,促進了商業的持續繁榮。
南同蒲鐵路修成后,閻錫山派軍需糧官來晉南籌集軍糧,從臨汾到風陵渡,因數量過大,沒有一家糧行敢承接這批買賣。后來糧官來到曹張,四大糧行商議應諾了下來。這名糧官質問:“你們到底有多少小麥?竟敢承攬這批買賣,要知道弄不好是要殺頭的。”四行老板反問:“你有多少錢?只要你給錢,要多少有多少。”事已談妥,四大糧行一起開倉,收購小麥,四周夏縣、安邑、萬泉、稷山、聞喜等地的農戶,人擔、車拉、牲口馱,浩浩蕩蕩地都來曹張售糧,公平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分文不欠。一時間,街上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四行門前更是忙碌。
然而,閻錫山糧官用火車整整北運了3個月,突然宣告不要了,四行老板問他何故,對方答:“糧庫溢了,沒地方放啦。”此事就此了結。
從此,曹張小麥在太原打出了名聲,街上飯店、饅頭鋪、糧店等打出了“曹張小麥”這塊招牌,大長了曹張人的志氣。
(三)
會館管轄除四大糧行外,還有一“慶泰長”票號。這是一家專門辦理貨幣匯兌的大銀號,在甘肅、寧夏、陜西、河南等地都設有分號,擔負著這一帶生意的資金往來業務。其庫存白銀約3千萬兩,甚是豐厚,運城“興業錢局”就是它最近的一家分號。
“慶泰長”是原榮河縣閆景村的李氏家族和本鎮武氏家庭合資創辦的,每年股東大會在曹張召開,甘肅、寧夏、陜西等各大分號都要派人來參會。從蘭州出發的參會人員沿途行程月余,不必投宿他店,都由沿途各地“慶泰長”分號接待。由此可知,“慶泰長”票號業務地域之廣闊、分號之林立和生意之繁茂的景象了。
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曹張會館主持“鹽路保衛戰”,集資雇鏢師剿滅中條山“黑狼幫”,碑記“捐銀八千兩”字樣。這一事件不僅彰顯了曹張商會的實力和決心,也保障了鹽路的暢通,為古鎮的商業發展創造了安全的環境,對當地經濟的持續繁榮產生了深遠影響。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晉南大旱,會館開倉放糧,設粥棚救流民萬人,耗盡十年積儲。這一善舉不僅緩解了當時的災情,也彰顯了古鎮商人的社會責任和人道主義精神,贏得了民眾的尊敬和贊譽。
繁榮興盛長達400余年的曹張會館,也沒能逃脫衰亡的命運。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戰火燒至三晉大地,對曹張長達近7年的占領與統治,把一個歷史久遠、繁榮昌盛的古鎮毀壞殆盡。會館遭焚掠,關帝金像被熔鑄,文獻盡毀,大小廟宇不下40座及大量商鋪被毀,還有四城門樓前古槐樹也被毀了。古鎮的房屋被拆,用來燒火,磚石用來修炮樓工事。各類名勝古建、商業文化設施全都幾成廢墟。
民國時期,曹張古鎮三六九集會為定期貿易。1950年,集市被遷移至水頭村(今水頭鎮鎮政府所在地)。1958年,農民自留地取消,家庭副業停止,集市貿易也停止了,1962年又重新恢復,“文革”期間又被取消。
曹張古鎮,一個承載著歲月滄桑與人文情懷的地方,古鎮中的會館更是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我們探尋古鎮的歷史和脈絡,感知輝煌的商業和文明,更是呼吁充分挖掘古鎮的文脈和價值,以期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利用,造福一方。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