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6-26
■祁世坤
我在城里生活,不時回鄉下小住,大前年還去了東山的白塔寺。這兩年腿腳不便,怕是上不去了,然而黃河灘涂卻是常去的。去河灘因為有堂兄兩口的農舍,那里農田阡陌、空氣清新,門前是條大道,清靜而不寂寞。
近來兩次下灘,堂兄都告訴我,夜里白塔山上總是燈光明亮,顯然這常年寂靜的山野林區有了人跡的活動。然而為什么,他說不清。回到村里問人,也不明不白。我想畢竟山腳下的村子,因著山巒的遮擋,是不大看得見這燈光的。然而遠離山腳的河灘,平野開闊,夜光遠照,出門抬頭,就目光對接了。
對于這個新奇事,我問了村委會主任小強,他問了民工,被告知是修葺白塔。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這祁家白塔屬于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施工的工程公司費時兩月,大量的磚木建筑材料、腳手架等都是人工搬運,然而山高路遠,前山還有一段農田路可行。而白塔建立在一座高峰上,三十多度的陡坡,塔肚原有一條頑石裸露、碎石填補、荊棘叢生的小路,為了方便施工,有幾處還用了鉤機拓寬。就這樣先是人背肩扛,而后還得無人機助力。那么用水呢?山高溝深,這里沒有泉池,溝底尋水也困難重重!
修葺期間,白塔山上的明亮燈光,顯示著工程的持重和艱辛。如今,白塔從頭到腳,煥然一新,反倒使我思緒反復,浮想聯翩。說起來話長,還是先從這白塔佛寺說起。
寺者,白塔寺也;泉者,涼水泉也。我說的是永濟市韓陽鎮祁家東山上的佛寺和山泉。然而寺毀泉枯,不是天災,全因人為。
白塔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塔后東南山凹處為白塔寺院,置于半里之外的坪地。寺院山門朝西,東邊高崖下有排窯洞,原是僧人起居之所。在坪地西南方位,有一佛殿,內供十八羅漢。想早時也曾磬音鐘鳴、香火鼎盛。
白塔寺南有一山丘,我的先輩幾代在這里墾荒,給后人留下山田。記得小時,那是六七歲左右,有次我和堂兄在皚皚白雪覆蓋的冬日,下山路經佛寺。進了殿門,滿目羅漢形體,大肚慈面,金剛怒目,著色亮麗,異彩紛呈。出門時順手在佛殿揀了根木棒,哥哥說那是神物,會得罪佛爺爺,就再也不敢進殿了。也就是此后幾年,大約1953年吧,佛殿被拆掉了。拆下的木料之物,運下山蓋了村里的舞臺學校。還有那個涼水泉,位于佛寺之南溝凹,距寺也就百十步遠。然而一汪山泉后來被人為毀棄。年輕人心想炸開泉眼,溝渠涌流,擴澆山下農田,沾溉竹林,誰知水流下潛,山干泉涸,弄巧成拙。
這兩樁事,都與白塔有關。因為這寺叫白塔寺,白塔如同是寺院的旗桿,聳立在高高的前峰上。這白塔寺,全然得益于一處山泉。這個泉池,方圓丈余,池深三尺,清澈見底,水質甘洌。炎炎夏日,泉水甘洌,也有了“涼水泉”的昵稱。這山泉上處有一黑洞,被蔓草遮掩,稱為泉眼。泉旁一株大柳樹,枝條披拂。有人曾見泉旁草叢有條大烏蛇出沒,但從未有傷人之說。
要論先后,應該是先有泉,后有寺,再有塔。這寺選取了個好地方,又得了這一處泉池,都當天賜神予。寺院前面溝坡是一園竹林,十畝有余。竹子雖然不高,但密實濃郁。竹林頂層在山風吹拂中,晨間霧靄彌漫,綠波蕩漾,頗有韻致;夕陽晚照,金光滾浪,又給寺院平添幾多風采。這一處“溪寺竹影”,據說還是清朝“永濟八景”之一呢!
白塔寺位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棲巖寺之南。據《大清一統志》載:棲巖寺“在永濟縣(指原蒲州城)東25里中條山北,后周建德中建,初名靈居(寺),隋仁壽改今額(棲巖),明洪武初,并白塔寺入焉”。這棲巖寺歷史上亦為禪林經濟、僧侶莊園。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六月《棲巖寺四至記》碑載:“敕建,仁壽元年,建舍利塔,命寺主僧明達禪師定其邊界,四至周圍,約二十里,南至阿奴谷底,分水為界,西至谷口過路,北至新羅嶺,東至鷂子嶺東凹底。”這東西方向是說從山腳到山頂,北指的新羅嶺該是娥皇女英的二妃壇崗坪,南指的阿奴谷底,想是達及白塔寺的南溝。明初并入棲巖寺域的白塔寺,納入了僧侶莊園,也就提升了其佛家地位。
洪武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年號,那時早有佛寺,而塔就是后建。中條山在永濟韓陽一帶是南北走向,現今棲巖寺存一宋塔,白塔寺存一明塔,都是五層浮屠,相距六七里,南北對望,分別為兩座寺院的歷史標記。
這棲巖寺,論其歷史盛名,是在唐朝,寺分上中下三處,僧眾千人,后毀于地震,沒于戰火。雖說這勝景難復,但上寺存有一處塔群,是為歷代僧師的靈骨佛魂的寄所,而今發掘,集成一處,頗為壯觀。使人聯想當年“北有五臺山,南有棲巖寺”的盛況。那一尊宋建舍利塔,聳峙在寺之北,不為孤獨,可謂腹有華章。游人不絕,因了它的招徠,引入塔群,沉湎佛家境界。還因塔群南溝,曾有一處虎趵泉,三者構成佛家勝地,訴說這往世的輝煌。然而相較這白塔寺,如今是寺已早毀,泉也不再,唯有這一座孤獨白塔,也難免因盜遭損。好在現今修葺,山光映采,日照生輝。
2017年,我們創建祁氏家譜,因為祁家白塔是為村社地標,家譜收文以為光耀。刊印時得印社技術修飾,填補了白塔一角的缺失,心理上得到了一時的滿足。后來我以這塔這泉一文投寄報媒,晚報取用了白塔的資料片,也就是那個殘缺一角的原照。雖是實景,難掩心頭的傷痛。
而這也涉及我另篇報載之文。那是祁家轉龍山華佗廟會印記。說起祁家華佗廟,是祁氏家譜另一處標的所在。永濟市南北兩大藥王廟,“北有扁鵲廟,南有華佗廟”。這些年扁鵲廟修繕一新,景區廣大,氣勢恢宏。
對于現存文物的維修保護,近聞政府都已統籌,納入立項計劃,安排有序,令人為之振奮,滿懷著熱切的希望和堅定的信念。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