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25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這首傳唱大江南北的歌曲,用質樸的歌詞道盡了人們對緣分的感慨與向往。而在文學巨著《紅樓夢》中,也借“千里姻緣一線牽”的說法,以月下老兒紅絲系足的描述,暗示書中人物復雜的情感糾葛與命運走向。

這句民間俗語,可謂道出了中國人對美好婚戀的浪漫想象和智慧期許。緣分到了,哪怕兩個人相距千里,最后也會在一起,結成一段好姻緣。但鮮為人知的是,它背后藏著一段發生在唐朝河東的動人故事。
其典故,源自《開元天寶遺事·牽紅絲娶婦》中張嘉貞嫁女的故事。張嘉貞,唐朝名相,蒲州猗氏縣(今臨猗縣)人,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開元年間,張嘉貞官至宰相,膝下五女,待字閨中,皆未適配。彼時,來自蒲州猗氏的郭元振進入了張嘉貞的視野。郭元振風姿英爽、博學多才,張嘉貞一眼相中,有心招其為婿。然而,面對招婿之請,郭元振卻坦言不知張家女兒品貌如何,不便倉促決定。“我女各有姿態美色,不知哪個與你般配。”張嘉貞見狀,遂提出一個辦法:讓五個女兒各執一線于幔幕后,由郭元振牽線擇偶,牽中者便與他結為連理。郭元振欣然應允,最終牽動了一條紅色絲線,迎娶了張嘉貞的三女兒。這位三小姐不僅才貌雙全,后來還伴隨丈夫一同顯貴,成就了一段佳話。
據傳,這段故事背后,還藏著另一重巧思。原來張嘉貞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嫌棄郭元振家境貧寒,不愿下嫁,三女兒卻早已心生愛慕。礙于“先嫁長女”的習俗,張嘉貞才想出牽絲選婦之法。紅、藍、青、綠、紫五色絲線中,郭元振果斷選中紅線,既應了天意,也成全了三小姐的心意。
自此,“牽紅線”成為撮合姻緣的代名詞,象征著天作之合與美滿婚姻。張嘉貞嫁女的故事,看似是一場充滿趣味的姻緣游戲,實則蘊含著古人對婚姻的獨特理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婚姻往往受到門第、財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張嘉貞卻不拘泥于此,以一種看似隨性卻又充滿智慧的方式,為女兒找到了如意郎君。郭元振的選擇,也并非盲目,而是在對未知的接納中,抓住了屬于自己的緣分。
回望歷史,自古以來的姻緣佳話屢見不鮮。從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到梁祝化蝶的生死相隨,在古人的觀念里,始終相信姻緣自有天意。這不僅是對愛情的浪漫詮釋,彰顯了人們對緣分的珍惜,更表達了對婚姻莊重神圣的敬畏。可以說,中國人對美好婚戀的追求從未停歇。這也與張嘉貞突破門第之見、以智慧擇婿的做法一脈相承——真正的姻緣,不受外在條件束縛,而在于雙方的契合。
即便到了自由戀愛盛行的現代社會,“千里姻緣一線牽”的智慧仍具啟示意義。因生活的節奏加快,人們面臨著更多的選擇和誘惑,卻也時常陷入婚戀迷茫:有人執著外在條件,將婚姻視為利益交換;有人在不斷相遇與錯過中,喪失了對婚姻的信心。張嘉貞嫁女的故事提醒我們,緣分需要機遇,更需要主動把握的勇氣與智慧。就像郭元振,他不被未知所左右,而且果斷牽起紅線,抓住了屬于自己的幸福。這正是對緣分的珍視與擔當。
當然,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婚姻雖是兩個人的結合,但本質是兩個靈魂的共鳴。張嘉貞三女兒與郭元振的結合并非偶然,而源于彼此的欣賞與理解。在婚戀中,比起物質條件,雙方的價值觀、精神契合度才是長久幸福的基石。我們應該注重內在品質的匹配,而不是過分看重外在條件。真正的緣分,或許就藏在不經意的相遇中,藏在彼此心靈的共鳴里。
“千里姻緣一線牽”,這條看不見的紅線,貫穿古今,連接的不僅是兩個人的命運,更串聯起中國人對美好愛情和幸福婚姻的永恒向往和追求。愿我們都能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緣分,以智慧和勇氣牽起屬于自己的紅線,收獲美滿姻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