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24

絳州署山門 記者 薛麗娟 攝
呂成民
假日里,陽光明媚,清風徐來,慕名至汾河岸畔的絳州古城,一睹“千年州署”的風采。
來到“七星坡”前,這個當年的“衙坡”依地勢而建,左為平坡、右為石階,可謂之千年前的“人車分流”。于坡上,可登高觀景,亦可席地而坐,面對戲臺觀戲,嘆服古人能有如此智慧和奇思妙想!
沿著凹凸的石板拾級而上,一步一步仿佛在跨過一年又一年,一朝又一朝,歲月更替、斗轉(zhuǎn)星移,這板石坡道見證了無數(shù)風雨、滄海桑田。
藍天白云下,一座“鼓樓”映入眼簾,氣勢恢宏。此時,耳旁似聽到了咚咚的鼓聲……穿過樓門洞,來到“絳州署”門前,在這隋代以來的州治之所,如夢回千年,與古人一起議事論政。
穿過莊嚴的大門、儀門,視野豁然開闊。正前方巍巍“絳州大堂”,左右分設六曹,謂之司功、司倉、司法、司兵、司戶、司士,職責涵蓋行政、軍事、司法、人事等,確保州府事務有效運轉(zhuǎn)。駐足其間,睹物思量,恍見身邊盡是來來往往、忙忙碌碌辦差的差官衙役。
“絳州大堂”前,玻璃罩內(nèi)唐地基、宋磚石、元坡道、明清墻體,靜述著古絳州綿延千年的故事,讓人感嘆歷史的如此厚重和代代傳承。
“絳州大堂”始建于唐,為絳州州守衙內(nèi)正堂,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面闊七間的州府大堂。古代州衙正堂規(guī)制通常為五間,而其獨為七間,世間少有。
當年,這里也曾旌旗獵獵、鼓角錚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命大將軍張士貴在絳州設帳募軍征兵,招兵處就設在州署衙門大堂內(nèi)。“神勇收遼東”“三箭定天山”的絳州龍門白袍將薛仁貴,隨軍征戰(zhàn),東征西討,功勛卓著,為歷代傳頌,戲文曰:“此人姓薛名禮字仁貴,娶妻柳氏,保王征東一十八載,官封平遼王。”
大堂內(nèi)壁鑲嵌一石碑,刻印有“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條”碑,一曰清心,二曰奉公,三曰修德,四曰責實,五曰明察,六曰勸課,七曰革弊。其稱得上是古代官員的廉政警示,提醒著歷朝歷代的州府官員,要公正廉明、勵精圖治、體恤治下百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時至今日,仍有著現(xiàn)實教育意義。
堂后是衙署后花園,名曰“絳守居園池”,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園林!穿過后門,沿階而下至“洄蓮池”,池中植蓮,碧波蕩漾,魚兒戲于其間,不時冒出水面,推起層層漣漪……池南“洄蓮亭”半架池上,高聳似閣,歇山頂,三面皆窗,進深見方,外周石欄環(huán)繞。范仲淹題詩曰“一泉西北來,群峰高下睹”,歐陽修也曾“嘗聞紹述絳守居,偶來覽登周四隅”,文人墨客在此以詩會友,談笑風生,揮毫潑墨,留下千古佳話!
回轉(zhuǎn)“七星坡”,站立坡頂,俯首坡底,便見“樂樓”——上下兩層,上層耍皮影,下層唱大戲,人們就坐在這道石坡上看戲,其樂融融。看過好多古戲臺,皆是平地起臺、臺前平展、獨臺獨院,唯有絳州古戲臺因勢而建,巧妙結(jié)合,獨一無二。既是舟車人行的坡道,又是觀戲的好場地,階梯分明、層層錯臺,無論多少人,都能看到戲臺上的長袖善舞、唱念做打。
下得坡來,撫摸著“樂樓”布滿層層裂紋的青磚,耳邊傳來熟悉的鄉(xiāng)音。戲臺上,《薛剛反朝》《楊門女將》《空城計》唱不盡的家國情懷、忠孝節(jié)義,《蘇三起解》《竇娥冤》《蘆花》道不完的人間疾苦、悲歡離合。千百年來,“你唱罷來我登場”,輪番上演,一時歡笑、一時淚灑、一時悲嘆,真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走出好遠,耳邊仍隱約傳來,亭臺樓閣上詩人的萬丈豪情、戲臺上青衣花旦的委婉唱腔、鼓樓上將士的雷雷戰(zhàn)鼓、大堂上衙役的威威武武……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真是不虛此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