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6-24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如何讓農村老人吃上熱乎飯、安心飯,并安享晚年?河津市趙家莊街道南里村交出了一份“暖心答卷”。該村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創新開辦鄉村食堂,不僅端穩了全村60歲以上老人的“飯碗”,更探索出一條“互助式養老”新路徑,將基層治理效能轉化為便民惠民實績,有效實現了黨群“雙向奔赴”,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添了新注腳。
6月22日上午10點,走進南里村鄉村食堂,只見老人們聚在一起,唱著經典歌曲、做著拍手操,他們精神矍鑠,現場一片歡聲笑語。與此同時,食堂后廚一派繁忙景象,廚師和當值的老人正緊張有序地清洗食材、烹制美味。食堂外,幾位老人正認真整理著閑置地塊,為后續種菜、養雞做準備。田壟間,老人騎著電動車穿梭來往,開展防“三燒”巡查,守護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中午12點,食堂準時開飯,老人們有序排隊盛飯,圍坐桌邊,吃著飯菜,聊著家常,昔日的“冷清獨居”被此刻“熱熱鬧鬧”的煙火氣所取代。這幅其樂融融的景象,正是南里村探索“互助式養老”新模式結出的甜蜜果實。
“我們圍繞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范區創建,采用‘捐贈+免費+積分’的互助養老模式,捐贈財物來源于愛心人士,80周歲以上的老人一日三餐全免費,60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則憑積分免費就餐。”南里村黨支部副書記柴曉華詳細地向記者介紹著鄉村食堂的運營機制。
積分制是南里村鄉村食堂的核心驅動力。老人們通過參與食堂清潔、幫廚、文藝活動組織、副業生產、產業發展等服務,均可獲得積分;這些積分既能讓老人們免費就餐,也能獲得產業年底分紅,變“被動受助”轉化為“主動互助”。同時,打破家庭界限,身體硬朗的老人負責生產勞動,并主動照顧行動不便者,擅長烹飪的能手負責餐飲等后勤工作,擅長文藝的老人組織歌舞文藝活動……這種互助模式讓老人在給予與收獲中重拾生活價值,化解孤獨感,也將全村匯聚成溫暖大家庭。“像我們這些歲數大的人,在家里自己做飯吃不香、喝不好,現在鄉村食堂就是我們的‘樂園’,在一塊吃飯胃口都好了,還能發揮余熱,大家伙都是心往一處想,共做一件事。”81歲的南里村村民薛昌興為鄉村食堂點了個大大的贊。
除了解決老人們的一日三餐,南里村鄉村食堂更成為基層治理的紐帶。目前,南里村鄉村食堂每天約有80人吃飯,在共同勞作、同桌吃飯、日常聊天的過程中,該村老人們自然地分享生活、交流情感,增進了鄰里和諧。同時,發揮老人熟悉村情、經驗豐富、威望高、資源廣的優勢,引導大家協同村干部參與調解矛盾、建言獻策,有效破解基層治理難題。通過“食堂+種養”“食堂+環境衛生整治”“食堂+鄉村治安”等模式,老人們積極投身村莊建設,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我們的初衷只是解決村里老人的吃飯問題,讓年輕人安心創業就業,沒想到經過近一個月的試運營,整個村里的面貌煥然一新,老人們都想發揮自己的余熱為鄉村治理作貢獻,村子有了凝聚力,更有了發展的勁頭。”柴曉華直言,鄉村食堂不再是單一的供餐場所,更激發了村民們參與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為南里村夯實基層治理、壯大集體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記者 董戰軒 通訊員 曹文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