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24
記者 張蕊彤
6月18日早上,家住鹽湖區恒大綠洲社區的張女士剛送完孩子上學,順手打開手機里的社區團購小程序,輕點幾下,就完成了當天的食材采購。“以前得專門跑超市,現在動動手指就能搞定,省時又省力。”張女士笑著說。

社區電商是一種基于社區和鄰里關系建立起來的電子商務模式,將線上購物的便捷與線下實體的親近感完美結合,通過線上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務。張女士采購食材的方式,正是社區電商重塑居民生活方式的縮影。這種將生鮮百貨、日用消費品等以更高效的方式鏈接到社區末端的購物方式,正悄然改變著居民的消費習慣。
從“趕早市”到“隨時購”
“以前去菜市場得問價,來回比價后再采買,現在打開手機就能看到不同平臺的價格,還能看到用戶評價,買得更放心。”家庭主婦王阿姨分享了自己的購物心得。
過去,居民買菜大多依賴菜市場或超市,時間比較受限,尤其是上班族,往往只能下班后匆匆選購或周末集中采買。社區電商平臺24小時開放,消費者可以隨時下單,定時定點取貨,打破了傳統購物的時間束縛。
“我們的高峰下單時間是晚上,很多上班族下班后才有空慢慢挑選。”本地一社區電商運營負責人介紹,“甚至有些用戶習慣睡前下單,第二天拿到新鮮食材。”
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和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消費者對“線上下單、線下即時送達”的需求顯著增長,“隨時購”逐漸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跑遠路”到“樓下取”
對于家住城郊或新開發小區的居民來說,社區電商的便利性更為明顯。家住鹽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高先生表示:“我們這邊菜市場和超市很少,以前買菜得開車去中心城區,現在直接在家門口取貨,省了不少麻煩。”
社區電商最初以微信群拼團為主,隨著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全國性平臺的發展,社區電商也逐漸形成規模。
目前,各大社區電商平臺已覆蓋我市絕大多數住宅區,自提點大多設在小區便利店、快遞驛站或物業中心,居民步行幾分鐘即可完成取貨。融合了電商特性的社區團購可以通過微信群等在線進行下單和支付,通過扁平化的交易直通社區居民,商品直接送貨上門,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
從“單一采購”到“拓展服務”
最初,社區電商以生鮮、日用品為主,但如今,服務范圍已經遠遠超出“菜籃子”。記者搜索發現,許多平臺提供鮮花、家電、服裝甚至本地生活服務,逐漸演變成“云上社區便利店”。
“現在不管是食品,還是生活用品,都能手機下單。”居民劉女士說,“家里缺什么,先在微信群里看看,已經成了習慣。”
此外,社區電商的發展也為地方農產品上行拓展了銷路。一端鏈接小農戶、供銷農場,一端鏈接城市社區、村鎮居民,社區電商零售服務有效解決了農副產品“買貴賣難”的問題。
種植戶老趙通過社區群銷售自家櫻桃,不再依賴中間商。“在群里直接售賣,不僅價格合適,而且很快就賣完了。”像老趙這樣的農戶不在少數,社區電商正成為農產品直達消費者的新渠道。
在快節奏的當下,這種“省時、省力、省心”的購物模式,為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目前,一些平臺已開始試水“半小時達”服務。未來,社區電商或向即時零售方向發展,滿足消費者對“更快、更近、更便捷”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唯有不斷創新、提升服務質量的平臺,才能贏得長遠發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