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20
喜歡蒲劇的人都知道,《娘的千層底》是新編歷史劇《大明廉吏曹于汴》中的核心唱段,這可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孔向東的拿手好戲,堪稱名家名段,被譽為蒲劇新編歷史劇的標志性唱段。它以“千層底布鞋”為情感載體,將主人公對母親的追思、對清廉家風的堅守演繹得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前些天,我在刷抖音時,無意中聽了一遍《娘的千層底》,就著迷了。孔向東唱腔高亢,激情飽滿,沉浸投入。他運用多種蒲劇板式,傳統韻味濃郁,感情真摯,充分展現了蒲劇的藝術魅力。唱詞尤為動人心弦,可謂句句含情,字字入心,直抵靈魂:“手捧著千層底淚水流淌,娘臨終牽掛兒我痛斷肝腸,似聽見娘聲聲把兒教養,似看見油燈下白發老娘,兒不孝未把娘晨昏奉養,面對這一雙雙千層底羞愧難當,一層糨糊一層網,層層浸染白發蒼,一頂一拉納鞋樣,一針一線縫鞋幫,一雙一對暖心上,一黑一白家風藏……”
周末,回老家看望母親,我教母親在手機上搜聽戲曲,但是我猶豫再三,還是沒有把蒲劇《娘的千層底》推薦給母親,因為捫心自問,我方方面面都做得不算好,“低首愧人子”。我只是請母親回憶當年給我們做布鞋的細節,人生如戲,戲即人生,我想體味一番現實生活中的千層底。
母親說第一步是打袼褙:將舊布一層層用糨糊粘在一起,貼在門板上,等晾干后形成布板;第二步是剪鞋底:依照鞋樣剪出鞋底布料,可以用多層布料疊加,每層布料之間用糨糊粘牢,通常需要至少25層布料;第三步是納鞋底:用麻線將鞋底一針一針地納起來,這個過程非常辛苦,需要耐心和力氣;第四步是制作鞋面:根據鞋樣裁剪鞋面布料,一般鞋面用的是黑色燈芯絨布;第五步是將鞋底和鞋面縫制在一起,將鞋底和鞋面對齊,周圍縫一圈,注意縫線牢固。最后還有一些裝飾小細節。
母親說做一雙布鞋得好幾天時間,她每天有空就做鞋,開始在煤油燈下做,后來有了電燈熬夜做,記不清一年要給我們兄弟幾人做多少雙鞋。
注視著母親飽經滄桑的面容,我心生感慨:想不到85歲的老母親對做布鞋竟記憶猶新,因為那是她重復了幾十年的手工勞作留下的刻骨銘心的記憶;更想不到做一雙手工布鞋竟如此煩瑣,費神耗時,正如戲詞里所唱:“一層糨糊一層網,層層浸染白發蒼,一頂一拉納鞋樣,一針一線縫鞋幫……”一雙雙看似普通的布鞋都凝聚著濃濃的母愛,滲透了母親的心血。
滄海桑田,世事嬗變,但是母親對兒女的摯愛亙古不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普天下兒女永遠的喟嘆。
打記事起,我就穿著母親做的條絨布鞋,背著書包去上學,拎著籃子下地割草,夜走鄰村看電影,逢年過節走親戚,腳蹬自行車去鎮上參加中考等,直到17歲那年我外出求學,還是穿著母親做的手工棉鞋,第一次在異地他鄉度過漫長的冬天。
掐指算來,我有好多年沒穿過布鞋了,多年來,我穿過各式各樣的鞋,但是伴隨我最長久的還是母親做的布鞋。我想,布鞋可以不穿,但是母親做鞋的勞苦,母親的生養之恩,卻不能忘,不敢忘。
近幾日,我把蒲劇《娘的千層底》推薦給幾位“60后”朋友,他們紛紛點贊,都說百聽不厭。我知道,千層底也喚醒了他們塵封已久的記憶,獲得了他們的情感共鳴。在大家心里,“千層底”這3個字沉甸甸的,分量很重,因為它承載著慈母對孩兒的大愛與厚望,以及兒女回報母親的責任與擔當。
我還把《娘的千層底》轉發到家族微信群里,叮嚀晚輩們入耳入心地好好聽,因為愛心和孝心需要接力和傳承。
(李恩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