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6-12
寓教于樂的文化墻繪,啟發群眾崇德向善;鮮活生動的文明實踐,引領群眾守望相助;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倡導群眾移風易俗……近年來,特別是市委創建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范區的沖鋒號角吹響以來,夏縣埝掌鎮以黨建引領破題,以運城市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實施為抓手,數措并舉,多管齊下,持續提升群眾文明素養,使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青龍河畔蔚然成勢。
強化思想引領
筑牢文明鄉風基石
時值芒種,在埝掌鎮棗廟村黨群服務中心農家書屋,一場冒熱氣、聚人氣、接地氣的“理論宣講大餐”讓群眾“大飽口福”。“掌勺”的基層理論宣講員圍繞“農業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開講,從貼近農村生產生活的細節切入,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引發廣泛共鳴,掌聲不絕于耳。截至目前,從固定報告會到流動小講堂,該鎮累計開展理論宣講60余場次,覆蓋8000余人次,有效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近年來,埝掌鎮聚焦建章立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成立由鎮黨委書記、鎮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形成“黨政主導、上下聯動、群眾參與”的文明鄉風建設“一盤棋”工作格局。堅持黨建領航,組織黨員干部帶頭宣傳文明鄉風建設政策,簽署《弘揚時代新風承諾書》340余份,使黨員干部成為推動文明鄉風建設的關鍵力量。創新拓展所站,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有發展“六有”標準,在全鎮統一建成并開放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整合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道德講堂等資源,配齊“一站七室”,做到“大門常開、內容常新、活動常態”,激發群眾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改善人居環境
打造宜居宜業家園
仲夏午后的埝掌鄉村,柏油馬路干凈平坦,民宿庭院綠樹掩映,三五村民圍坐門前閑適地嘮著家常。“過去柴垛成堆、滿眼凌亂,如今花木扶疏、相映成趣!”順著常馬莊村村民張云霞手指的方向,“美麗庭院”牌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近年來,埝掌鎮堅持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明確“支部牽頭、黨員先行、黨群聯動”的共建共治工作思路,堅持“清拆改種建”五治并舉,繪就宜居宜業、移步易景的和美鄉村新畫卷。“凈化”出實招,實行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日產日清、集中處理機制,拉網式清理建筑垃圾、廢棄物等1900余立方米;同步推進污水處理廠建設、戶廁改造及“煤改電”清潔化改造,完成近1600戶衛生廁所改造,使900余戶群眾實現清潔取暖。“綠化”下苦功,深入推進“綠滿埝掌”行動,實施荒山生態修復治理800余畝,栽植紅葉石楠、高稈月季等苗木花卉2.2萬余株,實現街道村莊擴綠增彩。“美化”見真章,拆除私搭亂建50余處、破舊廣告及標識牌190余處,整治占道經營60余處,安裝“千年古鎮、花椒之鄉”主題中國結造型路燈120余盞;成立衛生保潔隊和監督隊,定期觀摩評比,落實“門前五包”制度,形成“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五有”長效機制,推動鎮容村貌提檔升級。
推進移風易俗
催生時代新風新貌
在埝掌村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由鎮村兩級婦聯組織設立的公益婚姻介紹所簡約而溫馨,一對青年情侶經志愿者的“牽線”,通過一段時間的深入溝通了解,鄭重簽下《婚事新辦承諾書》。“鄉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債。”夏縣埝掌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楊琴告訴記者,“依托公益婚姻介紹所,在為當地青年男女廣搭鵲橋的同時,我們積極引導群眾樹立新時代婚俗觀,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現代文明的婚俗新風,進而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目前已促成5對佳人喜結連理。”
走進埝掌村“幸福積分超市”,牙膏、香皂、洗發水、洗衣液等日常生活用品整齊擺放,負責“超市”日常管理的埝掌村村民任巧云在統計近段時間群眾積分兌換情況。“來這里‘買’東西,不用錢只用‘分’。”埝掌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強告訴記者,“我們創新開設‘幸福積分超市’,將孝老愛親、鄰里互助、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投身鎮村志愿服務等行為納入積分評定范疇,用積分量化文明行為,引導群眾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讓‘幸福積分超市’在基層治理工作中的‘撬動’作用得到更好彰顯。”
埝掌鎮堅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著力營造崇善向美、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的氛圍,不斷提升鄉村振興“軟實力”。強化文化潤民,挖掘區域優質文化資源,打造包括東下馮遺址、上馮圣母廟、崔家河墓群等國保單位介紹在內的文化長廊1000平方米,創設“‘椒’心議事亭”“圍爐夜話”等平臺,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60余場次,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20余次,發放文物保護知識宣傳手冊2600余冊,創辦全縣首家公益婚姻介紹所,常態化運營“幸福積分超市”,持續擦亮“我在文明實踐中心過佳節”活動品牌。強化典型示范,大力推進移風易俗,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等管理機制,健全“一約五會”鄉村自治體系,規范“三務”公開和“四議兩公開”,定期開展村規民約“紅黑榜”評議活動,實現以“榜”塑人心、立規矩、促善治;扎實開展“兩好雙佳十美”道德模范評選活動,累計評樹“五星級文明戶”“最美農村衛生家庭”等近896戶,大力宣傳市級道德模范郭孟親、市級“文明家庭”安秀蘭家庭和馮水英家庭等先進典型事跡,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文明新風尚。
豐富文化供給
充盈群眾精神糧倉
“近年來,我們依托逢農歷三六九埝掌趕集傳統,創新開展‘文明集市+’活動,向群眾宣講交通安全、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文明祭祀、移風易俗等知識。同時,聯合相關機構開展愛心義剪、健康義診等活動,在文明實踐中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楊琴告訴記者,“近段時間,我們還創新設立了‘道德模范流動展覽館’,集中展出埝掌鎮6位道德模范事跡,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
今年以來,埝掌鎮錨定市委“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夏縣縣委“一園三區兩福地”發展定位,全力推進“一帶兩園四鎮”建設。其中,圍繞“魅力古鎮·中國椒鄉”鎮域文化品牌打造,建設文旅新鎮便是重要一環。該鎮堅持“一村一文化品牌、一村一特色團隊”,廣泛開展社火表演、“村晚”、“村運會”等活動,圍繞花椒產業發展、文化習俗和傳統節日策劃相關主題活動;做優做強油疙瘩、饸饹面等本土特色美食;探索“黨建+文物+旅游”發展新模式,組織學生開展歷史文化研學、草莓園采摘等活動,打造全時段、全天候、全鏈條旅游場景,打造鄉村旅游IP,讓千年古鎮煥發新生。
埝掌鎮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黨員突擊隊、黨員志愿服務隊3支隊伍效能,創新服務模式,擦亮活動品牌,著力打通文明鄉風建設“最后一百米”。建強志愿隊伍,充分發動黨員、網格員、農技專家人才、返鄉創業人士等力量,組建“有見識、有能力、有擔當、有集體意識、有公益精神”的“五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8支67人、黨員突擊隊8支77人、黨員志愿服務隊8支98人,不斷織密鄉村治理“人才網”。創新服務模式,依托各村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文明鄉風志愿崗,結合志愿者業務知識、專業特長等,建立志愿者“服務清單”;通過走訪入戶、收集民意,建立群眾“需求清單”。在此基礎上,創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優化百姓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四單”服務模式,將群眾“需求清單”轉化為“滿意清單”,讓幸福生活“觸手可及”。擦亮活動品牌,結合中國傳統節日,注重志愿服務項目策劃、設計和組織,做到“每周有活動、每月有任務、每季有重點”;推進黨員積分制管理,先后組織志愿者常態化開展“十必到”、“文明伴我成長”、助農摘椒、護林防火等志愿服務360余場次,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600余個。
文明鄉風勁起,和美鄉村入畫。從“盡精微”到“致廣大”,如今的埝掌,產業發展與文明鄉風交相輝映,基層治理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一幅產業興、治理優、鄉風美的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正在加速鋪展。埝掌鎮先后獲得“山西省園林鄉鎮”“山西省衛生鄉鎮”“山西省文明鄉鎮”“運城市第一批鄉村治理示范鄉鎮”“運城市鄉風文明示范鎮”等多項榮譽稱號。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埝掌鎮黨委書記郝鵬飛說,“埝掌鎮將錨定市委‘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在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扎實推進文明鄉風建設,強化先進典型示范作用,選樹‘十佳共產黨員’‘十佳道德模范’等,帶動培育全鎮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面貌,提高鄉村文明程度,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質升級,為全面建設富裕、文明、幸福的好運之城貢獻埝掌力量。”
(本報記者 董戰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