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尋跡羲和廟 追溯天文源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03

楊繼紅

在稷山縣西社鎮東莊村,曾矗立著一座承載華夏二十四節氣密碼的千年古廟——羲和廟。它的興廢起落與傳說,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羲和觀天制歷的智慧光芒,亦映照出農耕文明的深厚脈絡。

與東莊村的十幾位老人座談后,對羲和廟有了更深了解。老人都說該廟始建于隋代,這是依據雍正年間重修廟宇的碑刻。最早文獻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稷山縣城東北八公里處有羲和廟。

建廟溯源

羲和何許人也?今之《辭海》、古之《尚書》《史記》皆有記載。羲和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的簡稱,四人是上古時代掌管天文的歷官。

據《尚書·堯典》及歷史遺跡,堯帝曾命羲和在今云丘山下的東莊、中社、西社、高渠四個地方觀測星象。前三個地方在一條直線上呈東西方向一字排開,間距三里,構成精密。

羲和以云丘山圓大陣為基準,通過日晷投影、北斗方位、晝夜消長及鳥獸羽蛻等自然現象,確定中春、中夏、中秋、中冬(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時令,指導民眾根據季節變化安排農事活動和生活。更將一年的天數準確到366日,并能“以閏月正四時”,為華夏農耕文明奠定了時間基石。

東莊為何能建有全天下規模宏大、獨一無二的羲和廟?首先,羲和觀天制歷的核心觀測點是“二分二至日”和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他們歿后葬于此地,廟宇建于陵墓之前,既為祭祀先賢功績,更承載著“以農立國”的文明基因。

晉南文化學者閆玉寧曾說,農業生產從根本上推動了羲和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此論述與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穡相互印證。后稷是堯帝的“農業部長”,上古中國的稷山好比今天的“國家農業示范園”;羲和是堯帝的“氣象部長”,上古中國的東莊村好比今天的“中央氣象臺”,司掌土地與丈量蒼穹的圣人皆出自稷山,共同構筑起華夏農耕文明的根基。

明清《稷山縣志》記載:羲和故里在稷山東莊。民國時,東莊西門口那座碑樓還完好,內有“羲和故里”石碑,此碑毀于抗戰期間。后來,縣政府又在原碑處,曾豎有一塊文物標志碑,刻有“唐堯歷官羲和故里”八個字。

相傳,建造羲和廟竣工那天,太陽落山無法施工,羲和顯靈讓太陽多照了一個時辰,工程才順利完竣。從此,這里遲黑一個時辰,被后人譽為“羲陵晚照”,是稷山古八景之一,歷代文人多有詩文詠贊。這里也是建廟首選的風水寶地。

羲和廟來歷還有一說,約在隋朝時期,周圍村莊自發組織成五社,由五社自發捐資修成羲和廟。

廟貌遺韻

東莊90歲的王引成曾是羲和廟田產的耕種者,他記憶中的羲和廟占地19畝,布局如星圖般玄妙。圓形正門象征日月同輝,24根廊柱暗含二十四節氣——12根雕龍柱對應十二時辰,12根素面柱象征十二月令。

大殿內,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尊塑像手持笏板,莊嚴肅穆,目光如炬。中軸的西側有南北兩座戲臺。大殿前是山門,山門前有兩根鐵旗桿和兩棵大柏樹,正殿前有過亭,過亭下有很多歷代碑刻。大殿東有個四合院,為流離者提供棲身之所。

閆玉寧老師根據羲和廟碑上記載,推測羲和廟的建筑序列:有三門、樂樓、香帛庭、拜庭、官廳、正殿。正殿是歇山重檐,一層并有纏廊,正殿之前有官廳,官廳前有香帛庭,香帛庭外有拜庭,再前是樂樓,樂樓前是三門,三門上建有房院等。這與村民介紹大致相同,只是村民對一些建筑的認知或表述有誤。

大殿后面就是羲仲陵墓,羲叔、和仲、和叔的陵墓呈扇面排列,自南向東北各間距300米到500米,恰如日月星辰拱衛中天。從百姓口述中,陵墓高大非尋常可比,墓前各有碑樓。清末詩人羅可桓有詩文曰:“三月十五日游羲和廟,后為羲仲墓,廟外并列三墓……羲和古冢雁行遠,人集崇祠頂禮虔……新歷此間談不得,愁云恐起夕陽天。”

據李老莊村高永安與陳俊鵬講,大殿東南角有一木制鐘架,上掛重達300公斤的大鐘,鐘身銘刻“直隸絳州北關金火匠蒲如蘭、蒲如盛、郝逖皋鑄造”“大清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五社仝獻”的字樣。大鐘外觀中部鑄有荷花牡丹花紋,下部波紋狀里有八卦圖形。

李老莊的權保駿說:“義和廟拆后,村里拉回大鐘和旗桿,大鐘掛在大隊院里,每當馬匹峪發了大水,大隊人員便輪番敲響大鐘,社員們便扛上鐵锨出村澆地。如果村里發生火災,敲鐘時無節奏亂敲,人們就知道是火災,趕快拿上水盆、水桶,到泊池里取水救火。”只可惜,大鐘命運多舛,1997年被盜,空余“李老莊借鐘”的故事在坊間流傳。

當年廟里東廂房旁還有圭表測影觀象臺,可以想見羲和在此測日影時的盛大的場面與莊重的儀式感。值得商榷的是,這里距?陶寺觀星臺遺址僅30公里,那里出土的“圭、表”測日影的天文觀測系統?,是否與羲和圭表測影相吻合,值得研究。

再說廟里那兩棵千年古柏,有人說是羲和親手栽種,也有人傳說古柏下鎮壓著惡龍。見過古柏的劉東玉老人說,古柏的樹干粗壯,四五個成年人難以合抱。

廟宇文化

羲和廟的晨昏,曾被祭祀的煙火與戲文的唱詞浸潤。廟里曾有四尊高大石雕獅子,如今僅剩下不對稱的兩尊。山門前豎立的兩根十多米高的鐵旗桿,守護著廟宇。

說不清從哪朝哪代開始,皇帝每年都派官員來羲和故里東莊村祭祀。羲和廟有兩個廟會,正月十一“花兒會”花燈如星落人間,三月十五的“羲和上廟祭祀大典”莊嚴肅穆。

五社為祭祀方便,合議做了一頂考究的無頂八抬大轎,塑了一尊像,在三月十五大戲演完,由一社抬回供奉,一年后,下一社再抬回供奉,每社五年輪流一次。1937年,日寇侵華,這才停止輪流供奉,神像最后落在李老莊村。

廟里擺放的24根紅油棍,以“御封法杖”之名守護著祭祀秩序,其背后是古人對“法天則地”的敬畏。

每逢農時,百姓便會聚集在廟中,祈求四季順遂、五谷豐登。村里老者說,在羲和塑像背后的墻壁上,繪有精美的壁畫,色彩鮮艷,線條流暢,人物栩栩如生。這些壁畫以春、夏、秋、冬的場景為主題,勾勒出四季更迭的美妙畫面,且傳說這些壁畫會隨年歲而變化。

踏入大殿,頭頂上方有一木頭鉤子看似普通之物,卻有著一段故事。傳說,曾有商人祭祀時偷工減料,被木頭鉤子吊起,直至他認錯悔改才被放下。東莊村人王平穩則說,木鉤子是為前來祭祀官員所設,若有遲到或不敬者,會被吊到半空受懲罰。雖是傳說,但反映了古人對羲和的敬畏和對祭祀儀式的虔誠。

廟內戲臺據說始建于元代,修葺多次。每逢重大節日或祭祀活動,戲臺上好戲連臺,演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善惡美丑。其中一座戲臺專為午夜演出而設,充滿了傳奇色彩。

傳說,有看廟人發現供奉的油無故短少,查夜時見一怪物偷油,拿刀砍跑了怪物。第二天,發現廟里一石獅身后缺了一塊,原是石獅子偷喝油。而今遺留的一只石獅子背后有個坑,嘴里仍油漬斑斑。

最富戲劇性的當數“啞彈神跡”:抗戰時期,日寇戰機炸彈砸向廟頂,穿過廟脊后卡在梁檁之間,卻懸而未爆。村民都說,這是羲和用星辰之力化去了戰火戾氣。此后數十年,這枚啞彈一直懸在廟中,后來一次修繕時,村民才將啞彈取下,放在野地的一堆柴火里引爆。

恓惶之名

在稷山,有人把羲和廟也稱“恓惶廟”,這背后是有淵源的。

據80多歲的王永慶老人講,廟宇因各種原因被拆除,拆卸的建筑材料被挪為他用。此后,陵墓被盜,廟中文物多有失散。人們下去后,見到十幾平方米的長方形磚雕墓道,磚雕圖案精美,工藝精湛,浮現出工匠的高超技藝。王三更老人曾在廢墟里,拾到斗拱珍藏,據隨同文物專家推斷,應是元代之物件。

羲和廟是全國罕見祭祀羲和的重要場所,每至時節,官府與民眾一同匯聚于此,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其熱鬧場景在過去,一直是稷山的一道獨特風景。

稷山方言里,“羲和”與“恓惶”同音,都念“xi huo”,而“恓惶”一詞飽含可憐、惋惜之意。老百姓覺得,如此重要神祇的宏大廟宇變為廢墟,難以言說的痛惜,所以化作口耳相稱“恓惶廟”。

名稱的轉變,何止是簡單的叫法更迭,其背后是百姓對羲和廟深深的眷戀,對羲和記憶的不舍。羲和廟盡管不復存在,但它承載的華夏文明智慧與精神,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當二十四節氣成為世界非遺,當陶寺觀星臺再度映入世人眼簾,這片曾孕育時空智慧的土地,正以故事為書頁,續寫著華夏文明對天文歷法的永恒追問。那些消逝的古柏與鐘鳴,那些模糊的碑刻與戲影,終將在文化記憶的星空中,重新凝聚成永不隕落的精神星座。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