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民國學生喜歡“下館子”

來源:時間:2025-05-21

□紀習尚

在經(jīng)濟落后、條件有限的民國時期,學生喜歡“下館子”。學生在校外餐館而不是校內(nèi)食堂就餐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學校人數(shù)較少,或者硬件條件有限,暫時沒有自辦食堂的能力;一種是學生主動選擇,家庭條件稍好的學生,吃膩了食堂的大鍋飯,愿意多花點錢到餐館改善伙食。民國時期很多城市的街頭有“包飯作”或“包飯館”,專門為機關、商店職員等提供工作餐,大學生也是他們的服務對象。1935年的《新生》雜志刊載的小小說《包飯館里》,寫的就是開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館,學生們放學后三三兩兩趕來吃飯發(fā)生的故事。

上海私立震旦大學屬于前一種情況。據(jù)1929年夏考入該校的龔燦光回憶,當年錄取的新生只有94名,學校沒有開設食堂,學生們只能在校外飯館包飯。飯館提供兩種套餐,一是早中晚三餐,每月7.5元;二是午晚兩餐,每月7元。龔燦光這樣的窮學生,為了省五角錢,一天只吃兩餐飯。連7元餐費都交不出的時候,只能靠自來水泡干面包度日。

后一種情況如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當時西南聯(lián)大的食堂伙食不好,早晨是稀飯,搭配一點煮蠶豆作咸菜;中午和晚上的米飯是陳米,混入谷子、麩皮、沙子、稗子等煮熟,被學生們戲稱“八寶飯”,菜經(jīng)常是清水煮蘿卜、煮蕓豆之類唱主角,不僅沒什么油水,鹽也放得少。青年學子們正是需要營養(yǎng)的時候,對此苦不堪言。于是,一部分條件稍微寬裕的同學,開始到校外文林街等處的小餐館包飯。 (《齊魯晚報》)


網(wǎng)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