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21
□張廣英

稷益廟明代壁畫《捕蝗圖》
記者 劉亞 攝
我國最常見的蝗蟲叫東亞飛蝗。東亞飛蝗的名字很霸氣,不過,人們通常叫它螞蚱,有時候,洛陽人也稱它為草蟲兒。由于它繁殖能力極強,喜歡啃食莊稼,一旦成災,危害極大。民國初年,鄧云特曾在《中國救荒史》中統計,我國古代蝗災頻仍,秦漢時平均8.8年一次,兩宋時平均3.5年一次,元代平均1.6年一次,明清兩代平均2.8年一次。
蝗蟲與人類的糾纏,可謂由來已久。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出現了它的身影,并且有了流傳后世的治蝗方法——火燒法。
在春秋時期的洛陽一帶,蝗蟲也被稱為螽(zhōng)斯。如果它不泛濫成災,人們倒是對它的繁殖能力十分欣賞。如《詩經·周南·螽斯》就描述了蝗蟲成群飛動的樣子,并再三詠嘆“宜爾子孫”,用它來表達對子孫興旺的期盼。
蝗蟲對莊稼的危害,古人認識得很清楚。《詩經·小雅·大田》稱要“去其螟螣(míng téng),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如何除掉蝗蟲之類的害蟲呢?“田祖有神,秉畀(bì)炎火”,就是火燒法。
這種治蝗方法,后世一直在沿用,并且效果很不錯。如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遭受蝗災,宰相姚崇提出:“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yì),除之可盡。”對付蝗蟲用“火攻”,是他從《詩經》里學到的經驗。 (《洛陽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