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08
張愛民
在晉南大地,中條山脈似一條巨龍橫臥,從首陽山龍首,蜿蜒至虞鄉境內,層巒疊嶂,五座山峰高聳入云,形似五位仙翁對坐論道,即五老峰。它不僅有著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是立體的河圖,石紋為卦象,松濤作爻辭,云霧成批注,在歲月的長河中悠悠傳唱。
登上五老峰,仿佛一腳邁進了千年之前的道家世界。傳說,在遠古時期,五位仙風道骨的老者在此隱居,他們參透天地玄機,掌握著宇宙間最為神秘的力量——《河圖》與《洛書》。這兩部奇書,蘊含著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和陰陽變化之理,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這五位老者,見黃河水患頻發、民不聊生,遂將《河圖》《洛書》授予大禹。大禹依此疏通河道,治理黃河,最終平定水患。五老完成使命后,身形化為五座山峰,永鎮中條山。這五座山峰分別是玉柱峰、太乙坪峰、棋盤山峰、東錦屏峰、西錦屏峰,恰與道教文化中的“五方五老”相應。據道教典籍《云笈七簽》載:“五老上帝”為東方青靈始老、南方丹靈真老、中央玄靈元老、西方皓靈皇老、北方五靈玄老,象征著天地五行。
據《周易·系辭》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傳統認為伏羲受河圖演八卦,大禹受洛書治洪水。清乾隆《蒲州府志》載:“五老山,相傳五老授禹圖籍處。”明代《重修五老峰靈峰觀碑記》提及:“峰有五老授圖之異,禹功所肇。”五老峰太乙坪峰有一平臺,傳為五老授書處,現存明代摩崖石刻“河洛真源”。山間一道溪流,水流紋路似洛書縱橫之數,民間稱“洛書顯跡”。山腳原有祭祀大禹的古廟(遺址尚存),舊時治水官員多來祭拜。
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山間云霧繚繞,仿佛輕紗拂面,如夢如幻。耳畔傳來陣陣松濤,宛如一首雄渾的交響曲,為這場問道之旅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登上太乙峰,走進靈峰觀,紅墻青瓦,在綠樹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古樸清幽。道觀內香煙裊裊,一位鶴發童顏的道士正在蒲團上打坐冥想。他的面容平靜祥和,仿佛世間的一切紛擾都與他無關。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道家所追求的那種超脫塵世、寧靜致遠的境界。
繼續向上攀登,每一步都仿佛是在與歷史對話。五老峰,不僅是道家的圣地,也是歷代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地方。他們在這里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為五老峰的山水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唐詩人盧綸游歷五老峰時,留有“丹灶久封苔色冷,石床空鎖月華明”的詩句,描繪唐代道觀遺址的滄桑,見證五老峰道教活動之早之盛。
金代麻革《登五老峰》詩“中條秀色接蓬萊,五朵金蓮天際開。欲向仙翁問丹訣,白云深鎖讀書臺”,將五峰比作道教“五朵金蓮”,“讀書臺”暗指司空圖王官谷遺跡,體現了儒道交融。
五老峰的“五老晴嵐”,指雨后初晴時,山間云霧與霞光交織的奇幻景象,是古虞鄉八景之首。明朝薛瑄在《五老晴嵐》詩中寫道:“五峰如笏插青冥,日照霞流紫翠屏。安得身隨鴻鵠起,直排閶闔獻河形。”“獻河形”呼應五老授河圖傳說,氣象宏大。
清代詩人吳雯在《望五老峰》詩中寫道:“仙人解佩遺瑤草,玉女投壺化白虹。我欲因之問河洛,亂云堆里辨西東。”這里暗用《列仙傳》典故,以神話意象解構云海奇觀,“問河洛”緊扣五老峰文化內核,虛實相生。
在沉思冥想中,不覺已登臨玉柱峰頂,走進南天門。站在玉皇殿前,極目遠眺,東、西錦屏峰橫亙眼前,宛若兩幅巨大的山水畫懸掛在天地之間,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震撼與感動。遠觀棋盤山石紋縱橫,傳說張果老與呂洞賓的殘局化作巖脈,云子落地生根成了滿山古松。仿佛看見北面太乙峰五靈玄老靈光顯現,太乙坪殘碑隱約有“看欲活”字痕,原是吳雯詩魄化入山巖……
此時,我深刻地理解了古人為何對五老峰如此鐘情,這里的山水不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道家思想的寄托。它讓我們在忙碌的塵世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心靈的凈土,讓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在五老峰問道,我們問的不僅是道家的思想和智慧,更是對人生、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傳遞著千年的文化傳承。它既是河圖洛書的傳說源頭,也是《二十四詩品》的美學淵藪。
當玉柱峰的晨曦同時照亮司空圖的詩箋與大禹的耒耜,方知中華文明是山水與人文的雙螺旋。我愿將這份感悟銘記在心!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