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07
□記者 王捷 文 朱超逸丁 圖

非遺綻放
當千年信俗穿過歲月傳承至今,當傳統祭祀“三獻禮”重現古禮莊嚴,當“關公”遇上“關公”……5月5日,解州關帝祖廟乙巳年古廟會暨“關帝巡城”活動震撼上演,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吸引了福建、海南、河北、陜西、山東、河南等地及運城本地數萬名關公信眾和關公文化愛好者,現場人潮涌動、盛況空前。
信俗文化與文旅融合綻放出的全新光彩,為今年“五一”假期的運城增添了華彩篇章,一場跨越千年的民俗盛典,再次向世人昭示了關公忠義精神的生生不息。
傳統再現新敘事
農歷四月初八解州古廟會暨“關帝巡城”活動始于宋徽宗年間,是當地百姓傳統的民間信俗活動,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內涵。2006年,在運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解州關帝廟文物保管所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挖掘、整理、全力組織,這一中斷80年之久的傳統民俗活動得以恢復。
今年,活動以“關公信俗世代相傳,關公文化源遠流長”為主題,創新采用“文旅融合”模式,旨在讓忠義仁勇的關公精神煥發時代光彩。自5月3日起,農貿交流、非遺展示、戲曲展演、民間小吃等精彩內容依次上演,讓廣大游客和信眾盡享傳統古廟會的韻味,感悟關公文化的博大精深。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動既保持傳統,又推陳出新。“關帝神駕繞境祈安降福”儀式,將地點由崇寧殿挪至解州關帝祖廟前的關圣文化廣場。5日清晨8時許,伴隨著悠揚的古樂聲,完整的“三獻禮”祭祀展演開始,祝禱詞響徹廣場,傳遞著人們對關公的崇敬之情。
“三獻禮”是中華民族最尊貴、最嚴謹的國家祭祀禮制的核心流程。此次特意根據《三禮》《大明會典》《頖宮禮樂疏》等禮書及地方文獻考據,力求還原這一禮節。莊嚴肅穆的傳統儀規,讓觀眾更清晰、直觀地領略了千年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蘊,沉浸式感受關公文化的神圣莊嚴與獨特魅力,也使這場文化盛宴更具感染力。
同時,此次祭祀服裝樣式也復原了明代國家祭祀的服裝形制,參照了《明史·輿服志》《三才圖會》的記載,根據曲阜孔府保存的明代官方祭服文物制作。儀仗甲胄同樣依據文獻文物資料,是特別參考明十三陵永樂皇帝長陵神道大漢將軍石像身著之甲制作的復原級甲胄。
這次出巡的3頂關帝圣像鑾駕同樣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一頂為參與過巡游福建、臺灣及歷屆巡城活動的明代圣轎,內配明代木雕“軟身”關帝圣像;一頂為2014年獲贈的木制圣轎,內配清康熙年間“軟身”木雕圣像;還有一頂為明萬歷年間木雕圣轎,內配明代“軟身”木雕圣像。這些均為解州關帝祖廟珍貴的館藏文物,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關公信俗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
巡城活動中,這些傳統元素,不僅是對歷史的重現,更是以全新敘事方式,融入文旅場景,講述著新時代關公信俗的傳承與創新,讓古老儀式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莊嚴肅穆
忠義賡續引共鳴
待“三獻禮”儀式結束后,巡城隊伍正式出發。警車、摩巡隊開道,禮炮車、花車、軍鼓隊隨行,3頂關帝圣像鑾駕在關公后裔、信眾及文化愛好者的護衛下,沿春秋路、五一路等主干道前行4公里,最終回到春秋樓。
喧天鑼鼓,奏響了時代的節拍,伴隨著人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愿聲,一路上,巡城隊伍浩浩蕩蕩,從街市深處緩緩走來,來自湖北、福建、香港、海南等地的隊伍,帶著當地信眾對關帝的赤誠之心,不畏路遠,親赴這場神圣之約,共同傳承關公信俗。這份跨越地域的熱忱,讓關公文化的影響力持續拓展。
海南海口西關內關帝廟朝拜團這次來了12人,該廟理事長、海口市忠義關公紀念館館長李運祿告訴記者,海南海口西關內關帝廟是海南省唯一的關公文化交流基地,關公信俗也是海南省的非遺代表。“我們已經連續5年參加運城的關公文化系列活動,但四月初八古廟會今年還是第一次來,非常高興。”他說,“關公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希望能把它發揚光大,這次我們會把學習到的內容帶回去,把我們當地的關公活動也豐富起來。”
福建泉州安海關帝廟管理人員黃小全帶著34人的團隊特意趕來。安海關帝廟歷史悠久,8年前人們對其進行了重建,擴大了規模,如今前往祭祀朝拜者眾多,管理步入正軌。黃小全說,這次他感到非常震撼,“關公是我們心里的人,他為人忠誠正直、做事有情有義,我們都很崇拜他,只要有活動我們都會參加”。
四川省綿竹市劍南老街關帝廟團隊此次來了18人,成員黃波第二次來運城,他說:“運城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關公文化。關公忠義流傳千古,對自我成長和提高非常有幫助,他教會了我如何為人處世。”
在街道兩旁,來自五湖四海的關公信眾與關公文化愛好者或肅穆站立,或緊跟隊伍,以他們獨有的方式,虔誠地表達著對關公的敬意。關公信俗在民間的深厚根基,讓人們看到了關公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看到了關公文化的活力與未來。

浩浩蕩蕩
文化碰撞譜新篇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公信俗,此次遇上了甘肅牛站非遺高蹺藝術,非遺與非遺的精彩碰撞,成為這次巡城活動的一大亮點。
在“關帝巡城”的同時,甘肅牛站非遺高蹺“醉關公”小林子團隊獻上了精彩表演,伴隨著鏗鏘的鑼鼓聲,表演者們踩著兩米多高的高蹺依次出場,將傳統武術與現代表演藝術巧妙融合,在關圣文化廣場、解芮路口至景區入口,還演繹著別樣的關公故事。
在解芮路口至景區入口路段,紅面綠袍長髯、大步流星卻又威武霸氣地揮舞青龍偃月刀而來的“醉關公”小林子,恰好與緩緩前行的關帝圣像鑾駕相遇,穿越千年的經典對視,引得圍觀群眾駐足見證。轎內關帝圣像的莊嚴威儀,與“醉關公”的靈動飄逸,形成奇妙呼應,巡游隊伍與表演隊伍瞬間融為一體,仿佛時空在此交錯。在這場傳統與時代的對話里,關公的忠義與現代非遺的激烈碰撞,讓人們共同見證了關公信俗跨越時空的鮮活生命力與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醉關公”扮演者段國林6歲開始學習高蹺,16歲時出演關公。受太爺爺輩及爸爸、哥哥扮演關公的熏陶,他自幼就喜愛關公。這是他們團隊繼去年關帝誕辰紀念活動后第二次到運城表演,重溫運城人民對關公文化的熱情。他們別具一格的表演,為傳承弘揚關公信俗增添了一抹亮色。
充滿地方特色的表演,讓大家耳目一新。“‘醉關公’小林子在向圣像表達敬意后的毅然轉身,有一種壯烈之感,里面有不舍也有不甘,讓人非常難忘,也讓我們感受到關公文化能量滿滿。”市民李女士感動地說。
除了在現場切身感受民俗魅力外,全國各地的網友還通過直播觀看了此次古廟會暨“關帝巡城”活動,紛紛留言為關公忠義點贊、為關公信俗點贊。線上線下的充分交融,讓這場活動打破了地域,將關公文化的影響力傳遞到更多人心中。
千年時光悠悠流轉,忠義精神閃耀古今。古廟會暨“關帝巡城”活動以信俗為核心,以文旅為載體,讓忠義精神在新時代閃爍著更加耀眼的光芒。相信,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發力,關公的忠義仁勇將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滋養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