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4-24
■張立波
理由在別處
最近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動輒說,這很容易,無非是為什么拿在手中的是這本而不是那本。一本書拿在手中,若是喜歡,說說喜歡的理由,一二三四五;若不喜歡,說說為什么不喜歡,五四三二一,很簡單的。學生說了,那老師,你來談談你自己的喜歡或不喜歡吧。
在書店里,新書架琳瑯滿目,目不暇接,拿起這本而不是那本,不排除突如其來、隨心所欲的因素。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有可以自我分析的緣由:譬如,專業,和專業相關;主題,書名傳遞了這一方面的信息;作者,熟悉且推崇的作者;裝幀設計,封面的樣式。大致就這些吧。并非所有專業的、與專業相關的都會撿起,但這是首要的一個因素,然后,排除掉一些不感興趣的主題,再排除一些不曾聽聞過的作者,難以忍受的圖書樣式,能夠拿在手中的,就數目有限了。當然,一些時候,哪怕主題與專業無關,僅僅由于作者是自己熟悉且推崇的那種,或者僅僅因為獨特的裝幀設計,也會不由自主地拿起書來,摩挲檢視一番。
在家里,書架上滿滿當當,一些書是十年前買的,一些是前幾天才從舊書店里淘的。床頭和書桌也會有意無意地擺放一些。但是忽然想看點什么時,還是東張西望,若有其事地挑揀。這本的確是經典,可最近沒有讀它的興致;那本關乎時尚,可自己近來愛好古董;這本太深奧,現在就讀點輕松的東西;那本太庸俗,不適合當下純凈的心情……選擇實在是困難的事,選項和余地愈多,在書架前流連的時間就愈長。往往,書還沒有挑好,電話響起,又該忙別的事了。
一本書拿在手里,除非是受人之托,迫不得已寫書評,大多時候,閱讀的感受總是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字里行間的意思自不必說,更多的意思總是超乎字里行間。小說講述的故事固然感人,此外還有更多難以言表的感受;哲學理論固然深刻,刻骨銘心的卻還在深刻之外;新聞報道的真實觸目驚心,動人心魄的還在事實之上……作為讀者,我們的感受總要比作者試圖告訴我們的要多,有時,甚至和作者的原初意圖南轅北轍,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感。我們知道作者想說什么,想表達什么,想證明什么,但作者在這些方面成功與否,常常和我們的注意力毫不相干。
喜歡一本書,肯定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說出個一二三來并不困難。只是,把一二三擺出來之后,我們難免會惶惑,自己之所以喜歡,僅僅是這些理由嗎?有沒有其他的理由,更多的理由?一些時候,在有理有據地擺出各種理由之后,我們忽然覺得,其實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喜歡就是喜歡,真正的理由就是沒有理由。遇到自己喜歡的作者,無論他寫什么怎么寫,你都會莫名其妙地喜歡。遇到自己喜歡的文字,固然可以拆解它的結構,分析它的語感,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地體會它的美感好了。
能說得出來的理由,充其量是一些細枝末節,更大的理由,更成其為理由的理由,超乎我們的分析。喜歡一本書時,這書劈頭蓋臉、完完全全罩了下來,我們來不及分析,沒有機會和能力分析。那勉勉強強作出的分析,只能是顧左右而言他,似是而非,似乎是那么回事,其實不然。
七七八八地寫了這些,學生看了,一定無言以對。他們肯定懷疑,這老師說了半天,簡直文不對題嘛。其實,那讓我們愛不釋手的,常常是另外一些理由,我們不曾想到的理由。我們對問題的回答,往往和問題無關,即使普遍以為完美無缺的答案,也未必和問題有實質性的關聯。答案總是一種偏離,偏移,游移,正是在這樣的答案中,問題與其說獲得了解答,不如說有了新的向度和維度。這樣說來,在給出喜歡一本書的理由時,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又一次,更多地表現、表達和表達心底的喜歡而已。想想看,當你提出這個問題,默念這個問題,三番五次地追問“我為什么喜歡它”時,那意義重大的事件,正是“喜歡”這個詞一遍又一遍地得以重復。重復又不僅僅是重復。重復從來就不只是重復。
思考就是全部,即使沒有答案。喜歡就是喜歡,無需條分縷析的理由。換言之,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答案。反思喜歡之為喜歡的緣由,就是一種根據。
“懂”的真諦
講課的過程中,我偶爾會說,這個問題我也不是很懂?;蛘撸麨槭裁催@么想,我還沒有弄清楚。我覺得很難,我是不懂了,你們慢慢思考吧,也許對你們來說很簡單。呵呵,我這樣的老師,說好聽點是謙虛,難聽點說是淺薄。客觀地說,我是實話實說而已。
最近講授法蘭克福學派,說實在的,我只能在文字的表面上游蕩。中國學者為此寫了太多的文章和專著,我讀過,也寫過一兩篇,但深度如何,只有天知道了。我是越來越知道自己無知了。熟悉哲學史的人會說,知道自己無知就是最大的知。話是這么說,可是,知道自己無知的那種滋味,遠不如不知道的好。誰愿意自己無知呢,誰不希望自己天文地理一通百通呢?承認自己無知,沒有什么了不得的,只是回到思想的起點而已??沙姓J這一點,多少需要一些勇氣。面對學生,教室里眼巴巴地盯著老師,希望從老師這里學點秘籍的學生,坦然承認自己的無知,我常常會有一種自毀臉面、自甘墮落的羞愧。
懂意味著什么,讀到什么地步,講到什么地步,才算是懂了呢?讀書的時候,講課的時候,我一次次地想到這些問題。無論如何,懂不是站在文本的彼岸,不是岸上的漁夫。要多少懂一些,就必須下到河里去,必須游到河對岸去。設身處地和文本一起,經歷文本經歷的一切,這是前輩告誡過我們的。這樣的過程,就是把自我暫且忘記,進而投入文本中去,投入文本的歷史和風風雨雨中去,那文本由此成為作為讀者的我們的文本,那字詞句似乎是經由我們的頭腦,一點點地流露出來。所謂全神貫注,所謂出神入化,大約都有這樣的意思。這樣當然不錯,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這樣的體會。
這樣的投入,不只是投入所閱讀的那個文本,在更為一般的意義上,毋寧說是投入文本所從屬的文本之流中去,文本的歷史的海洋中去。已經有太多太多的文本,我們無論選擇哪一個,其實也是在閱讀其他的文本,所有的文本。我們閱讀阿多諾也好,馬克思也好,康德也好,柏拉圖也好,孔子也好,都是在閱讀人類的文明和文化。每個經典作家的意義,都在于他在人類文明史中的表現和位置。我們對某個經典的不怎么懂乃至無知,也就是對其他經典的隔膜,因而也就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懵懂。我們的一生,都始終處于學習的過程之中,讀柏拉圖多一點,讀康德就可能少一些,讀現代多一些,讀后現代就可能少一些,這樣說來,我們總是有所局限,所謂的不懂乃至無知,正是源于這樣的局限。誰能擺脫這樣的局限呢?我們始終是無知的孩子。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只不過是帶領學生一起求學罷了。
當然,我們可以有另外一種樂觀的理解。無論是投身到河里,還是奮力游到河的對岸,都是“我”在行動。行動的主體是“我”。河流也罷,對岸的樹木花草也罷,都是“我”的一部分,或者是背景,或者是布景,反正都是我視力所及,思想和感覺所及。這樣說來,我閱讀,就是努力把文本納入我的領地;我講解,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我的領地。當我說我也不是很懂的時候,只不過是為自己的領地不夠寬敞,不夠華美而慚愧罷了。誰不希望自己的家園風景宜人呢?可即使自己的家很狹隘,也不能不引領學生進入,至少自己的狹隘作為反面教材,能促使學生去尋求更大的家園。在我求學的時候,每每對老師講述的不滿足,不以為然,就自己去圖書館里瀏覽,希望找到更好更深更恰當的解釋。
真正意義上的懂只有一種,就是提出自己的概念構架,把解讀的文本梳理一番。譬如,基于自己的概念和命題來解讀霍克海默或阿多諾,給它一個消解,一個安置。解讀就是解構,用自己的概念構架把它解構掉,大致也就可以說自己懂了。歸根結底,我們是不可能融入霍克海默或阿多諾的文本之家的,與其苦苦地做這樣的努力,不如把它納入自己的囊中好了。這可不是容易的事。我的喉嚨,我的胃,我整個的器官要具有這個能力,還需要很多年的功夫。目前的解讀,只能是慢慢培養這方面的功夫。若有幸有那樣的時候,我的解讀也就是有待解讀的文本了。如此說來,真正意義上的懂,就是在另外一個山頭上,和解讀的文本對峙,遙相望,唇槍舌劍。
老師只不過是老師而已。負責的老師,不在于他對文本本身闡釋得多么深入,而在于他引領的道路是否具有啟示性。提示學生必要的參考書目,告訴他們基本的解讀方法,特別是針對不同的文本,告訴學生不同的入門辦法。這樣的講述,不免類似于數學老師的題型訓練。可說到底,老師只能是教練,可以帶領學生行走一段,但也只能是不長不短的一段而已。把自己的體驗傳遞給學生,成功也罷,失敗也罷,只要是自己切實的體驗,總會給學生一些幫助。緊接著的,就是學生自己獨自去體驗體會了。老師所能做的,就是把學生引到合適的門口,或者抵達門口的途中。
想到這里,我多少有些釋然。
讀后感
女兒每每要買新書,我說好啊,只是買一本讀一本要寫一篇讀后感。那別買了我也不看了。女兒很是干脆。話是那么說,我還是盡力滿足女兒好讀書的習慣。寫讀后感豈是容易的事?我自己都做不到,怎能要求女兒?不過,對于讀后感包括的內容,可以稍加論說。
所謂讀后感,首先是眼前的這本書和想象中的區別。在閱讀之前,我們早已生發諸多想象,想象即期待,期待即誘惑。閱讀之旅,無論離想象愈近還是愈遠,想象總歸是想象,神秘還是神秘。書自然地躲避讀者,拒絕讀者,沒有誰能完全讀懂一本書,所謂讀者和作者的融合,不過是讀者剎那間的靈魂出竅。
讀后感,還是眼前這本書和之前過目的其他書的區別。不敢說讀書破萬卷,每個人多少都讀過一些書。閱讀一本新書過程中,涌現的種種感受都牽涉到另外的書,其他的書,讀過的、聽說的和想象過的。很自然地會有一種比較。通常情況下,既有的閱讀融入生活,成為新的閱讀的背景,作為讀者的我們為新書而感念時,也就很少意識到,這種感念蘊含著與昔日閱讀的比較。
一本書讀過,可能增添了新的知識,帶來新的感悟,也可能促使讀者作出新的人生設計,改弦易轍,幡然悔悟。書把讀者引向它的周圍,然后為讀者指出未來的方向??v然不能說讀書只是手段,讀書本身絕不是目的。我們不是為讀書而讀書,一定有更大的目標縈繞,諸如美德,諸如歷史,等等。
當讀者說這本書帶來一種新的感受時,他顯然是說,之前的書不曾有過這種感受,或許他曾經體會,后來遺忘了,捧起這本書,他再次擁有曾經的美妙無窮。事實上,沒有什么可以重復,世易時移,所謂重復不過幻覺而已。我們手中的《人生》,不再是20年前的版本,即使翻箱倒柜覓到它,感覺亦萬重變遷。
一位讀者說,某某書在他的閱讀史上具有轉折點或里程碑的意義。他顯然是在告別某些東西,新的世界在眼前敞開,沒有什么能阻擋他的步伐,披荊斬棘,所向披靡。
在朋友的書架上,摩挲一本心儀已久的書,我心狂喜。只是每頁的邊角有一些批注,是朋友的朋友的讀后感?!斑@不會影響你的閱讀吧?”朋友略帶不安:影響?這有什么不好嗎?為什么拒絕影響?批注即使干擾閱讀,我也可以和它相抗衡。還是相當的自信,呵呵。
每每在書店胡亂翻書,果真購置回家的書,卻是非常之挑剔。有專業書,非專業書,也有小人書。農民的后代漸漸小資,所讀的書益發精致,自責與歉疚也就隨之而生。閱讀的初衷在于救贖,結果卻常常是更多的負重。
從昨晚到今天上午,一直在讀薄薄的宋詞,是女兒最近從書店買的。反復咀嚼,樂此不疲。最早對宋詞的癡迷,是在高中時期,此后,就轉向20世紀的新詩。而今重讀宋詞,萬千感慨,真要寫點讀后感出來,卻一籌莫展,于是有了上述不著邊際的宏論??磥恚暾撍粤餍校皇且驗槿菀住?/p>
(作者系聞喜籍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史館副館長。本文題目為編者所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