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4-23
當前,互聯網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和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圖書館作為全民終身教育的重要平臺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載體,應依托“兩微一端”構建智慧黨建平臺,以交互性、即時性和共享性破解傳統教育時空限制,通過“中央廚房”式內容生產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
一、新媒體傳播的基本特征
一是交互性。微信、微博等平臺打破了傳統單向傳播模式,這種去中心化傳播消解了傳統媒體的話語壟斷,通過用戶生成內容機制實現資源共享。二是即時性。依托5G與云計算技術,新媒體實現了信息的全球同步傳播與實時反饋。三是融合性。新媒體整合文字、音視頻等多元載體,形成“中央廚房”式內容生產模式,具有媒體內容多樣、呈現形式豐富及運營模式靈活的特點。
二、新媒體時代基層黨建宣傳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是傳統話語主導權弱化。媒介技術迭代加速使宣傳渠道與受眾觸達路徑發生結構性變化,若未能及時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易導致主流聲音在信息洪流中被弱化。
二是輿論場域信息污染加劇。互聯網的匿名性與裂變傳播特性,使得負面輿情發酵速度加快,輿情治理成本顯著增加。
三是分眾化傳播需求適配不足。年輕黨員群體更傾向互動性強、形式新穎的內容載體,若未能建立用戶畫像和精準推送機制,易導致宣傳效果“懸浮化”,出現傳播到達率與認知轉化率不匹配的現象。
三、新媒體時代圖書館黨建宣傳工作的創新路徑
內容創新。一是資源融合創新。通過整合館藏資源與數字技術,建立紅色文獻專題數據庫,打通微信平臺與數字資源的智能鏈接通道,實現黨史文獻便捷獲取。開發“黨建知識地圖”小程序,運用語義關聯技術實現理論研究成果可視化,形成黨建驅動業務發展的新格局。二是價值傳播創新。構筑正能量敘事體系,采用短視頻、圖文故事等形式挖掘基層黨員先進事跡,結合直播平臺,開展紅色經典共讀等線上活動,同時,建立輿情響應機制,強化正面引導與風險管控。三是話語體系創新。開發“理論盲盒”等新媒體產品,運用AI技術分析用戶畫像,定制個性化學習資源包,通過多模態內容生產體系,將政策理論轉化為具象化、場景化的視聽語言,提升傳播的針對性和親和力。
形式創新。一是構建紅色文獻智慧服務平臺。整合黨史素材,搭建“紅色記憶”數字資源庫。開通線上預約系統,為讀者提供革命報刊影印本調閱、根據地史料專題檢索等服務。開發“文獻中的紅色足跡”互動地圖,讀者可以通過掃描古籍書標獲取相關黨史事件的多媒體解讀,實現實體文獻與數字資源的跨媒介聯動。二是創設典籍里的黨史課堂。開發“珍本研讀工具包”,讀者可以通過對比不同版本批注筆跡,探究黨史發展脈絡。在古籍修復室設置“書信修復體驗臺”,讀者完成任務后,掃碼即可獲取該書信背后的黨史故事音頻及電子版修復證書。三是打造立體化紅色閱讀體系,基于讀者借閱數據生成個性化紅色經典書單。
管理創新。一是堅持政治導向。基層黨建宣傳要與黨的方針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鮮明,堅決抵制錯誤思潮。二是構建靈活機制。新媒體環境動態變化,應在基本框架內動態調整管理策略,避免制度僵化阻礙發展,還要通過風險防范與危機響應機制,提高應對輿情等突發事件的適應性。三是強化人才支撐。培育兼具政治素養與數字技能的專業團隊,宣傳人員要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熟練運用AI分析等技術,加強培訓提升隊伍能力。
王 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