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4-21
本報記者 陳永年
琳瑯滿目的產品,遍及全國各地的銷售網絡,越來越多的輔助設備,十幾畝的種植基地……
4月16日,在位于夏縣的山西盛泰葫蘆藝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泰葫蘆”),目光所及無不昭示著葫蘆文創的良好發展勢頭。
“企業創辦8年來,‘加’和‘減’一直是我們生產經營的主基調。”公司負責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雕刻”代表性傳承人裴唐宇說。
打通藝術壁壘,依靠工藝加成;創新制作流程,大力削減成本——“加”與“減”之間,蘊含著葫蘆文創滿滿的市場化細節。

漆器技藝與葫蘆相結合,產生了新產品大漆茶具。
“加”什么,技藝
去年年末,夏縣一政府部門赴一線城市開展招商活動,采購了幾百個有介子推、司馬光和衛夫人等夏縣名人形象的葫蘆文創作為伴手禮,很受賓客歡迎,甚至會后還有賓客打聽到聯系方式又特意定制了好幾批貨。
越是地方的就越有特色,有著鮮明夏縣文化特色的葫蘆文創受到歡迎并不為奇。當然,將產品與地方文化深度綁定,需要文創從業者提前謀劃準備,這樣機會來臨之時方能果斷抓住,趁勢起勢。
葫蘆加地方文化,此為“第一加”。
這段時間,運城學院四五個學生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公司里創作自己的畢業設計作品——大漆茶具。她們很有耐心,一遍遍地刷漆、等待陰干,再刷漆、再等陰干……
其實,烙畫、雕刻才是葫蘆文創的傳統技法。數年前,裴唐宇在成都向漆器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卿玉蓉先生拜師學藝。回到運城,經過無數次試驗,最終實現了漆器工藝與葫蘆的結合,做成了一批五彩繽紛、光澤滋潤的大漆葫蘆。
葫蘆加漆器,此為“第二加”。
采訪時,一個采用陰刻方法、圖案脈絡粗壯的葫蘆作品放在激光雕刻機上,這是在研發適合葫蘆的新工藝。這種工藝借鑒于掐絲工藝,但不同于掐絲以銅絲來做凸出器坯表面,而是借助設備陰刻,再將凹進去的地方用礦粉顏料填充,最終經過固化、拋光圖案與葫蘆表面相平。
葫蘆加掐絲,此為“第三加”。
自覺以地方文化為產品注入魂魄,提升葫蘆的承載力;大膽借鑒改良其他門類技藝,豐富葫蘆的表現力。這種“加”,是“物”和“文”的相融,是不同藝術門類的互動,也是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結出的碩果。

通過借鑒掐絲工藝,豐富了葫蘆的表現力。
本報記者 陳永年 攝
“減”什么,成本
公司展架上,有一批已經成型的蓋碗。稍側下碗蓋,可以從烏黑的底色中看到金色的纖細圖案。
這是通過激光雕刻機模擬出的大漆戧金工藝作品。
戧金是中國傳統漆器工藝中的一種裝飾技法,指在朱漆或黑漆的表面用針或刀鏤刻出纖細線槽,并在線槽中貼以金箔,再細加研磨,從而形成金線紋飾。
戧金作品很漂亮,但做起來費神耗時,稍有差池一刀刻透薄薄的漆層,就得返回上一道髹漆工序。如此一來,戧金作品都比較昂貴。
要想實現大漆戧金作品的量產,必須把成本打下來。裴唐宇通過實驗,不斷更換設備、調整參數,最終通過先進的紅外線激光雕刻機做出了幾可亂真的戧金工藝。不僅大幅壓縮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良品率,還最大限度降低傳統手工操作對器坯的要求,達到了拉低價格的目的。
人力成本,是部分文創產品價格昂貴的主要原因。一個僅七八厘米高的大漆葫蘆,售價就在300多元。價格不便宜,是因為要做成它,需要刷20多遍漆,每次刷完還要陰干7天至10天,整個制作流程得四五個月。這樣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價格怎么能降下來?
現在裴唐宇正在著力破解這個難題。漆器工藝最主要的是兩個工序,一個是髹漆,一個是推光。對于一些機制的規格精準的產品,可以通過對現有機器的改良,來代替大部分的人力。對于外形不規整的葫蘆,可以調節機器實現機器轉動髹漆,但推光就必須使用人力了。
不管怎樣,機器的介入,可以將大漆產品的成本壓下來較大一部分,帶來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下探。
當然,純手工和機制的漆器產品,感官視覺還是有區別的,這很正常,市場上任何同類產品之間的區別,都能換算為不同的成本,體現為不同的價格。作為生產者,最重要的是通過成本與價格的組合,給消費者不同的選擇,以更多元化的產品線,去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為什么,市場
費神耗力,又是“加”又是“減”,為的是什么?市場化。
市場經濟之下,獲得消費者的選擇,才算通過了市場檢驗,產品才轉化成商品,獲得生產的可持續性。
這一點,對于文創行業至關重要,也是我市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需要破解的頑癥。
盛泰葫蘆的店鋪中,陳列的有近一人高的原生大葫蘆,也有葫蘆做成的茶杯、茶臺、收納盒、挎包、手串、毛筆、打火機以及各種酒器、香器等,僅有生活實用性的產品就林林總總三四十種。
市場是由消費需求驅動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就是市場化。對于盛泰葫蘆,一些借鑒或創新舉措,出發點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市場化。比如上文提到的對掐絲工藝的借鑒。
以前,公司也做過研學。學生們人手一個葫蘆,在上面或烙畫或雕刻,很感興趣。但不足的是,烙或刻都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降低風險,公司不得不配備大量的指導老師,人力成本超高。
借鑒掐絲工藝后,就可以用機器完成前期要求高且費時的工序,讓研學的孩子去完成最有成就感、最能出彩的填彩和拋光工序。這樣不僅安全可控可以大幅降低人力成本,還可以配上各色礦粉顏料和范畫,形成一個新的產品線,跨越地域界限,對外大量銷售。
當然,適合研學所用的葫蘆,最好要腰粗一些,畢竟表面積越大越適合操作,畫面展現效果才更好。于是,公司又在種植基地里增種了數畝適合的葫蘆新品種。
我市文化資源無比豐富,要實現文商融合,商業化與市場化應是發力的重點。從這個意義上講,裴唐宇近年來已經成功或正在進行的實踐,會給人諸多有益的啟示。
“文創行業并不缺消費者,缺的是打動人心的產品。所以這幾年我們想盡各種辦法,優化產品設計、制作,讓它更適合市場,這樣的路子我感覺越做越有意思,越做越有做頭。”裴唐宇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