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3-31

永祥和總經理景姣介紹采用了全新LOGO和全新主色調的包裝盒,年輕化且具有時尚設計感的氣息撲面而來。 記者 朱 姝 攝
糖果大小且獨立包裝的煮餅、木糖醇非油炸的煮餅、藍莓餡兒和白蓮餡兒的煮餅、現代化的煮餅生產線、煮餅產學研新業態……在山西永祥和聞喜煮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祥和”)的產品展廳內,記者腦海中的煮餅印象在此刻得到刷新甚至于被顛覆。
作為聞喜煮餅的代表性品牌,永祥和始創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歷經九代傳承,從家族作坊發展為現代化企業。永祥和是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首批“三晉老字號”企業、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和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然而,時代的浪潮下,老字號亦面臨挑戰。太小眾?上世紀90年代,因傳統工藝效率低下、包裝陳舊,永祥和陷入“僅本地人知曉”的尷尬。太甜?在低糖健康飲食的潮流下,煮餅的口感是否能適應這樣的轉變?不年輕?中華老字號如何迎合年輕“風暴”?
由此,永祥和開啟品牌煥新計劃,一場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之路就此展開。
“非遺技藝+現代科技”
產品內核的時代性轉化
走進永祥和生產車間,重新規劃的車間布局一目了然。原料庫、和面間、成型車間、熟制車間、晾置車間、內包間、外包間、成品庫……這是此次永祥和改造后的煮餅車間布局。
“永祥和是第一家響應政府號召入駐聞喜工業園區的企業,投資2000萬余元,占地近20畝,也是第一家建成現代化生產車間的煮餅企業。這次是永祥和在公司化運營后的第二次技改,此次技改后產能將翻一番,從過去的每天1萬斤提升到2萬斤。”永祥和總經理景姣介紹道。
聞喜煮餅,這一承載著三晉大地千年飲食文化精髓的糕點,以“形似圓月、外裹芝麻、內拉金絲、酥沙香甜”的獨特風味,從漢唐的市井煙火中走來,成為晉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號。據《聞喜縣志》記載,其名由康熙皇帝南巡時御賜,魯迅筆下“提著兩包聞喜煮餅”的經典場景,更讓其成為民國文人雅士的伴手佳品。
作為聞喜煮餅的代表性品牌,永祥和始創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歷經九代傳承,從家族作坊發展為現代化企業。其核心技藝“煮餅十八法”——蒸面、調餡、油炸、滾蜜、裹芝麻……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一道工序皆需匠人“手眼心法”的高度統一。
老字號的“老”不是守舊,而是對品質的堅守;“新”則是與時俱進的革新。為此,永祥和以“非遺技藝+現代科技”雙輪驅動,開啟工業化轉型。
傳統煮餅依賴“尖底圓口油鍋”與純手工制作,效率低且品控難。永祥和自主研發“平底牛槽油鍋”,實現溫度均勻控制;引入多功能自動化烘焙流水線,將油炸、裹蜜等核心工序標準化,日產量提升至1萬公斤,且品質穩定性達99%以上。此外,企業申請21項專利,涵蓋設備改良、保鮮技術等領域,并于2021年獲評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傳統食品工業化的標桿。
“這是我們推出的非油炸、無蔗糖聞喜煮餅,在市場上大受好評。這款聞喜煮餅采用高纖維、低脂肪、無蔗糖的科學配方,這種低脂低糖的產品屬性對煮餅行業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同時,生產過程中無油煙污染、無廢油產生,既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程度,節約了成本,又保護了環境,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環境。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永祥和研發了這一款非油炸、無蔗糖聞喜煮餅,是中老年人、‘三高’人群等都可以放心食用的聞喜煮餅。”景姣介紹道。
為滿足健康消費趨勢,永祥和除推出“無蔗糖、非油炸”系列外,還增加了除白糖餡外的蜜汁餡、五仁餡、豆沙餡等多種兼具營養和美味的餡料,搶占更多市場。
“傳統基因+現代美學”
產品和場景的大眾化表達
“這是我們即將推出的永祥和全新包裝,上面有聞喜煮餅卡通形象‘煮餅小匠’,主視覺的顏色也以鮮明的黃色、橙色、紅色為主。這里還有我們準備采用的全新品牌LOGO。”景姣拿起綠豆口味的永祥和煮餅向記者詳細介紹著包裝盒上的變化。
從過去的傳統楊柳青年畫娃娃到如今的“煮餅小匠”卡通形象,從過去深紅色厚重的視覺形象到如今鮮明活潑色調輕快的形象,再加上新開發的簡潔明快風格的品牌LOGO,此次包裝盒的變化及其背后蘊含的思路非常明確。
一直以來,聞喜煮餅以家庭作坊生產為主,品牌雜亂,品質也參差不齊。自2003年起,永祥和就注冊“永祥和”等商標,逐漸開啟了一條聞喜煮餅老字號的品牌復興之路。經過多年發展,永祥和將自身的發展齒輪與時代嚙合,不斷突破創新。
包裝盒的變化,背后是永祥和品牌從視覺到內涵的全面煥新,更是永祥和以更年輕化、大眾化的表達方式深入當下消費市場的決心。
據景姣介紹,永祥和自2024年啟動品牌視覺升級計劃,便以“傳統基因+現代美學”重塑品牌形象。
“我們保留創始于1808年的‘永字紋’印章元素,但將原本繁復的毛筆字體改為極簡線條設計,主色調從朱紅調整為更具活力的‘國潮橙’,象征傳統技藝與現代活力的融合。我們還在外包裝盒上嘗試了Q版的人物形象,期待這樣年輕化的視覺與產品載體能與年輕用戶產生更多的品牌互動。”景姣說。
打開全新包裝盒,里面是一個個獨立包裝、糖果大小的煮餅。這是永祥和年輕化、大眾化表達的另一個策略——零食化產品矩陣。
面對年輕消費者對便攜、健康、趣味零食的需求,永祥和突破傳統工藝限制,將聞喜煮餅這一中式糕點“活化石”重構為符合現代生活場景的零食產品。
同時,永祥和做出了場景化切割,開發獨立小包裝(8克/袋)產品線,主打“辦公室能量補給”“自習室解壓神器”等場景,并通過“一口煮餅一口茶”的搭配營銷,重塑消費者對傳統糕點的食用習慣,突破了以往逢年過節的單一食用場景。
“永祥和希望通過零食化經營策略,讓產品走進更多消費者的生活,在傳承老字號品牌文化的同時,實現品牌的年輕化和大眾化轉型,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景姣說。
“文化敘事+流量運營”
從地域特產沖刺國潮IP
在數字經濟時代,永祥和以“文化敘事+流量運營”重構品牌形象,一次次發起從地域特產到國潮IP的沖刺。
借力“與輝同行”等頂流直播間,永祥和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制作手法吸引了大量的關注,這些關注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銷量。短短數小時,直播間觀看人數達數百萬,產品銷量突破數十萬份,銷售額遠超預期。消費者反饋中,不少人表示被煮餅的美味征服,更對其背后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興趣。此次直播不僅讓永祥和銷售額大幅增長,更讓聞喜煮餅這一傳統美食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備受追捧的國潮好物。
同時,企業組建短視頻團隊,以“古法工藝+時尚包裝”為主題,在抖音、小紅書打造爆款內容,吸引新時代消費者。
在永祥和大樓的三層,一座聞喜煮餅研學體驗營正在擴建當中。走進這座體驗營,墻壁上書寫著聞喜煮餅的由來以及發展沿革。從康熙皇帝南巡時因其酥沙香甜口感贊不絕口并命名為“聞喜煮餅”,再到魯迅在《孤獨者》中寫道“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體現煮餅已成文人雅士交往的佳品,還有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攜帶2000余包煮餅赴朝鮮前線慰問志愿軍將士并賦予其“家國同甘”的情感意義。
2006年,聞喜煮餅制作技藝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字號永祥和等品牌通過工業化生產與非遺產業園建設,實現了傳統工藝的現代化轉型。
2013年,永祥和煮餅亮相聯合國并登上聯合國餐桌,同時出口至韓國、波蘭等國,傳統美食逐步走向世界……聞喜煮餅的發展史,既是技藝傳承史,也是文化傳播史。從康熙的偶然垂青到魯迅的文學記錄,再到戰火中的溫情傳遞,它始終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與智慧。
在此處領略聞喜煮餅的歷史文化,還可以通過一旁的聞喜煮餅制作工具體驗一把制作煮餅的獨特體驗,永祥和依靠文商融合探索,已然讓企業現有的老字號博物館由傳統的展陳空間轉變為體驗空間。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