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4-14
記者 范 娜
在希望的田野上,種業發展正奏響激昂樂章。
鹽湖區,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憑借肥沃土壤、溫和氣候與充足光照,為小麥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近年來,鹽湖區緊抓“種業振興”契機,從企業發展到產學研融合,從良種繁育到技術創新,在小麥育種的道路上大步邁進,一場關乎糧食安全與農業發展的種業變革正蓬勃上演。

在山西滴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基地,工作人員在檢查滴灌帶。 記者 陳方斌 攝
小麥育種穩步推進
清明過后,氣溫回升,小麥迎來關鍵的拔節期。在山西滴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基地,一條條黑色滴灌帶整齊鋪在田間,為小麥生長輸送著水分。公司工作人員穿梭其中,仔細察看小麥長勢,分析苗情,精心制訂春管方案。自立春以來,憑借智能化農業機械、精準灌溉系統和水肥一體化裝置,基地的2000畝小麥在悉心“呵護”下茁壯成長,一片生機勃勃。
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是糧食生產的核心競爭力。在鹽湖區,山西普盛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便是種業進步的生動注腳。自2015年在鹽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以來,普盛種業從單純引進優質種子和代理銷售小麥、玉米、大豆種子,逐步轉型,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走上自主研發之路。如今,它已發展成為集培育研發、試驗、繁育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企業。作為一家有著10年歷史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普盛種業是運城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24年,為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產能,企業投資2000余萬元新建育種試驗示范創新基地,引進先進加工設備,其生產的種子在晉南地區年均播種面積超過60萬畝,有力保障了農作物種子的產量和質量。
在鹽湖區,種業發展呈現百花齊放之勢。目前,全區共有種業企業8家,其中3家從事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生產經營,5家專注常規種子生產經營。這些企業在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種業研發與推廣上發揮著關鍵作用,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今年,鹽湖區2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生機勃勃,繁育的“濟麥22”“濟麥23”等多個高產優質品種,完全能夠滿足本地供種需求。為保障種子品質和純度,鹽湖區農業農村局組織技術人員從播種到收獲全程跟蹤指導。
“良種繁育要求嚴格,不僅春管措施要精準到位,還需人工去雜,確保種子田純度。此外,鹽湖區還積極與省內各大院校對接,在AI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前沿領域發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鹽湖區農業農村局種子站站長季新院介紹。
鹽湖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為小麥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鹽湖區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聚焦小麥良種繁育“樣板”示范基地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全產業鏈發展體系,為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種業振興成果斐然
近年來,鹽湖區以堅定步伐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一方面著力打造小麥良種繁育“樣板”示范基地,全力培育高產優質種子;另一方面積極構建現代種業全產業鏈發展體系,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共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助力鹽湖種業強勢崛起。
要讓種業成為農業的“強力芯片”,創新是關鍵。季新院說:“我們積極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并拓展種業智能化科技水平。”通過與山西農大棉花研究所、小麥研究所等農業科研機構緊密合作,鹽湖區收獲頗豐。今年以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相繼誕生,良種覆蓋率飆升至98%以上。這些新品種宛如田間“明星”,在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同時,還大大增強了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和環境適應性,為農民帶來豐厚回報。
在產學研融合的進程中,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憑借鹽湖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在小麥旱地育種領域一路高歌猛進,躋身全國領先行列。該所小麥研究室主任任文斌介紹,育成的晉麥47號在近20年里一直穩坐全國黃淮麥區旱地小麥品種試驗對照品種的寶座,而近年來培育出的“運旱20410號”“運旱805號”“運旱115號”等旱地小麥品種,已然成為全國旱地小麥優質當家品種,成為農業生產的得力“助手”。
“2023年審定的‘晉麥110號’,正在鹽湖區大面積推廣,年推廣能力約3萬畝。”任文斌自豪地說。‘晉麥110號’作為節水型優質小麥品種,富含葉黃素,它的廣泛種植對提升鹽湖區乃至山西省南部麥區小麥品質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近5年,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優質旱作小麥育種團隊更是佳績頻傳,選育出“運旱1512”“運旱1392”“運旱1818”等一系列國審小麥新品種。其中,“運旱1818”表現尤為亮眼,抗旱抗倒抗青干,耐熱耐寒耐鹽堿,分蘗力強,穗層整齊,熟相好。該品種于2023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去年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旱地的多個地區種植,其推廣應用前景廣闊,有望進一步提升區域農業生產水平,為種業振興添磚加瓦。
鹽湖區種業發展成績斐然,從示范基地建設到新品種培育,從企業成長到產學研協同。“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耕種業,以創新為筆,繪就種業發展新藍圖,讓種業‘芯片’更強,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讓希望的田野持續煥發生機。”季新院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