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清明小長假:運城文旅的文化共情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08

□記者 李婉玉

清明3天假期,運城文旅緊緊圍繞“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工作思路和目標,積極統籌文旅資源,豐富文旅產品供給,推動文旅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再次用數字書寫了新的“傳奇”:

全市52家A級景區中正常開放51家(歷山景區因防火期關閉),累計接待人數79.3萬人次,同比增長75.48%;累計門票收入576.04萬元,同比增長47.55%;累計經營收入1354.71萬元,同比增長60.68%。

其中,10個重點景區累計接待人數34.19萬人次,同比增長40.76%;累計門票收入457.72萬元,同比增長34.44%;累計經營收入857.48萬元,同比增長37.67%。

2025年清明假期,運城文旅市場以“詩和遠方”的雙向奔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文旅經濟增長顯著,消費活力持續釋放;區域發展差異繼續呈現,特色景區優勢再次凸顯;消費結構持續優化,產品供給不斷創新……

這場春日狂歡的背后,是運城以文化為內核、以創新為引擎的文旅融合實踐,更是對“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生動詮釋。

垣曲東寨碼頭風景如畫  記者 劉凱華 攝

紅色基因:

從“紀念碑”到“青春共鳴”

  清明是慎終追遠的時節,運城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能共情”的鮮活教材。

鹽湖區烈士陵園內,1400余名少先隊員在“三打運城”戰役故事中熱淚盈眶,用稚嫩童聲唱響《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夏縣介子推文化園上演蒲劇《介子推》,讓忠孝文化在唱念做打中叩擊人心;康杰中學學子徒步36公里赴烈士陵園研學,用腳步丈量信仰的力量。

更具突破性的,是“數字化敘事”的嘗試:西侯度景區推出243萬年人類文明與春日花海的“時空碰撞”旅拍套餐,游客在人類第一把圣火前定格歷史與當下的交融;河津北城公園的《壯美延安》《太陽出來照四方》合唱,讓“網生代”在激昂的旋律中與革命精神“同頻共振”。

賞花經濟:

從“流量密碼”到“產業升級”

“梨花飄雪,桃花灼灼”的運城春日,正從“顏值經濟”邁向“價值經濟”。

在平陸縣部官鎮,萬畝桃林打破“賞花同質化”困局:游覽車載客穿梭千畝花海,非遺集市上桃木雕刻成爆款伴手禮,櫻桃園現采體驗讓“舌尖經濟”與農事科普無縫銜接。

油菜花海惹人醉 記者 李婉玉 攝

鹽湖區泓芝驛鎮萬畝梨園則借花期延長一周的“天時”,打造“梨花飄雪+親子研學”組合拳,農藝師現場講授疏花授粉技術,讓游客從“看熱鬧”進階為“懂門道”。

數據印證轉型成效。

部官鎮桃花藝術節日均吸引游客兩萬余人,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超90%;泓芝驛梨園周邊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20%,印證了“一片花帶火一條產業鏈”的運城實踐。

自駕露營:

黃河岸邊的“詩與遠方”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成為這個假期的“頂流賽道”。

從永濟蒲津渡遺址到芮城圣天湖,自駕車隊如長龍蜿蜒,騎行愛好者沿河畔追逐落日,帳篷營地與星空銀河相映成趣。

運城的“自駕+”生態獨具匠心:永濟段串聯普救寺、鸛雀樓等景區,推出“持火車票享半價”的“水陸聯動”優惠;芮城印象風陵渡景區復刻踢毽子、蕩秋千等傳統民俗,讓父母帶著孩子重溫“父輩的童年”。

更具“戰略”眼光的是“一縣一營地”規劃:鹽湖區五龍峪公園、平陸張村鎮等示范性露營地,將“過路客”轉化為“過夜客”,帶動周邊農家樂收入增長達65%。

文化破壁:

古建IP的“年輕化表達”

運城用“新玩法”激活千年文脈,讓傳統文化與當代審美激情碰撞。

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成“漢服迷”聚集地:小紅書爆火的“神勇匾額”打卡位日均拍照超2000組,“00后”著明制漢服在古柏紅墻間演繹“國風變裝秀”;鸛雀樓風箏節玩轉“巨型非遺”——30米長的“鸛雀祥云”風箏凌空起舞,游客在百米長卷上即興創作“黃河詩畫”;普救寺夜游項目《夢境·西廂記》用全息投影重構崔鶯鶯的閨房,讓“待月西廂下”從文學意象變為沉浸式體驗。

永濟鸛雀樓游人如織 劉中青 攝

文化賦能甚至延伸至味覺。

永樂宮“仙宮春宴”將元代壁畫中的花卉元素融入茶點,牡丹酥、紫荊餅成為爆款文創美食;嵐山根·運城印象“風箏特技秀”搭配運城麻花、聞喜煮餅的快閃市集,實現“文化流量”向“消費留量”的轉化。

未來已來:

運城文旅的“出圈啟示”

這場清明文旅盛宴,至少揭示出我市在打造“旅游熱點門戶”上的三重邏輯:

一是“場景革命”。從西侯度的“243萬年時空旅拍”到圣天湖的“漢服免費游園”,運城擅長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可參與、可傳播的體驗場景。

二是“生態共融”。五龍峪公園的“綠地共享”政策,允許人們在草坪上搭帳篷,這體現了城市治理從“管理”到“服務”的思維轉變。于是,游客和市民情緒價值被拉滿,自然就成了“旅拍達人”“城市代言人”。

三是“業態裂變”。宇達青銅文化產業園將失蠟鑄造技藝開發為研學課程,絳州澄泥硯工坊推出“親手制硯”體驗,工業遺產變身“文化新物種”。

2025清明假期的運城,用一場文旅嬗變證明:當傳統文化遇見創新表達,當生態資源嫁接產業思維,“好運之城”便能持續書寫“詩與遠方”的新傳奇!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