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08
記者 杜磊 文圖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春風拂面,又到了一年踏青的好季節,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3月29日,由山西奧華文體組織的“趣種春天”青少年研學營,奔赴萬榮縣孤山三益書院開啟一場自然與文化的探索之旅。活動通過自然觀察和生態實踐,將課堂搬到山野田間,讓青少年在泥土中讀懂自然課本。
山野課堂:
實踐中讀懂農耕智慧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二十四節氣歌的誦讀聲中,孩子們開啟農耕文明初探。在“春種秋收”記憶游戲中,感知節氣的不同,了解農時農事,解鎖農耕智慧,感受大自然的奧秘。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白蒿俗稱‘茵陳’,這句農諺的意思指,三四月的茵陳可采食或入藥,到了五六月只能當柴燒了。”在挖野菜挑戰賽上,老師為孩子們詳細解讀白蒿的習性特點,以及藥用和食用價值。

看完老師的示范,孩子們分組拿著鏟子、提著籃子,開始在山坡上尋找白蒿的蹤跡。每挖到一株,孩子們個個都興奮地歡呼。不一會兒,孩子們的籃子里裝滿了“戰利品”,下一步就是最令人激動的炒制茵陳茶環節。

殺青、揉捻、干燥、成型,每道工序都必不可少。鐵鍋作舞臺,青葉在蹦迪,溫度是BGM,茶香是彈幕。隨著青葉翻騰,褪去稚氣蜷曲成團,殺青完畢!孩子們圍觀這場炒“茶”狂歡,仿佛聽到每一葉茶都在喊:“本鮮葉,純手工出道!”

整個過程孩子們親力親為,最后將揉捻成型的茵陳茶團,分裝在小紙袋中。“品嘗自己親手炒的茶,感覺特別有意義。”市逸夫小學五年級學生郭雨姚高興地說。
理想幼兒園中班幼兒王昱翔說:“這次研學認識了白蒿、苜蓿、蒲公英等野菜,特別是親手炒制的茵陳茶,帶回去給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喝,他們肯定非常開心。”
研學導師趙俊宏介紹,這次的研學路線結合農學、植物學、地理學等知識,讓孩子們通過觀察野菜生長環境、辨識葉片紋理、記錄物種分布,在實踐中理解生態環保理念,更能有效激發孩子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勞動實踐:
野趣中不忘生態責任
“山桃耐旱耐寒,根系發達,是水土保持的‘生態衛士’。它的花朵還能為蜜蜂提供早春食源……”在植樹活動現場,老師詳細為孩子講解山桃樹的生態習性。此刻,知識在自然場景中變得鮮活。
孩子們認真聆聽,不時提問互動。隨后,帶著鐵鍬、水桶與山桃樹苗,他們分組行動。挖坑、栽苗、填土、澆水,每個環節都有講究。
“根系要深埋,才能穩穩抓住大地母親的懷抱。”老師耐心地為一名小朋友指導,避免樹坑挖得太淺。
隨后,小朋友重新挖坑調整,終于讓樹苗筆直挺立。小組間還自發開展“植樹競賽”,比拼誰的樹苗栽得最端正、澆水最均勻。

孩子們雖然渾身沾滿了泥土,變身一個個小土人,但卻干勁十足,爭著要多種幾棵,開心的笑聲回蕩在山谷間。“看到這塊山坡被我們種滿山桃,特別有成就感!”市人民路學校五年級學生奕辰擦著汗說。
“將自然教育融入研學,能有效彌補城市孩子的‘自然缺失癥’。在泥土中勞作、與同伴協作、向導師提問——這種多感官體驗比課本學習更深刻。”此次活動負責人閆老師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體驗式的教育,讓孩子從小樹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市人民路學校五年級學生李卓容說:“從小在城市長大,體會不到農民伯伯的辛苦,這次研學讓我收獲不一樣的體驗。”
“這種研學活動比在游樂場更有意義,孩子不僅學會了辨認野菜,回家還主動查資料。”家長張女士感慨。
“我們希望通過體驗式的課程,讓孩子在四季輪回中感受生命的韻律。”三益書院研學導師趙俊宏表示。
記者手記
教育在窗外,世界即課堂。耕讀體驗讓更多的人親近土地,在耕讀中體驗生存的艱辛,品味生活的美好,感悟生命的真諦,感受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和萬事萬物的規律,一起體悟生存、生活、生命教育。
春風拂綠野,研學正當時。愿這份春日的饋贈,化作孩子點亮未來的星光,照亮前行之路。
記者 杜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