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07
楊則范 (芮城中學 641班)

星河燦爛,月涌江流。梁衡漫步林間,于青苔斑駁處窺見自然的靜謐詩意,而人亦如苔蘚,既是風景的構成者,又是風景的創造者。當二者相融共生,方能在動靜相宜間,體悟歲月靜好的美學真諦。
構成風景,以人入畫,展自然與人文共生燦爛。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戶,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當我們凝望窗外的月光,參與構成風景的瞬間,便道出人與景互為映照的玄妙。乘風破浪,一往無前,鐘揚攀登高原,以科學家的赤誠對話冰川草甸,終成“雪域高原探險者”的磅礴景韻;迎難而上,誓破樓蘭,鐘芳蓉在樊錦詩前輩的指引下于書卷燈影間伏案疾書,暖光映照的剪影,勾勒出“勤奮勇毅前行”的雋永圖景;逆向前行,無問西東,鐘南山院士逆行于武漢列車的背影點燃了人們對生的希望,成就一派“大義凜然”的不朽畫卷。更有作家李娟,以文字為紐帶與西北草原相擁,實現生命與自然共奏和弦。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場景如電影一般閃過,至此,人是風景的構成者得到完美的證明,我驀然領會,風景從來不僅限于山川河流,它也鐫刻在人類奮斗的身影里。
創造風景,發揮主觀能動性,展人類智慧之無窮盡。
如果說風景的構成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那么風景的創造,則離不開人的智慧與毅力。曾記否?三代塞罕壩人深耕沙漠,不辭辛勞,他們以逢山鋪路、遇水架橋的執著涉險越灘,使昔日的不毛之地煥發勃勃生機,成就綠色奇跡,造福一方百姓。曾記否?在太行山深處,616名工人在絕壁上鑿出天河,一釬一錘中鍛就驚艷全國的“紅旗渠精神”,解決地方缺水問題。曾記否?十八洞村村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誓言,大力墾荒,因地制宜發展獼猴桃種植,實現全體脫貧,營造山清水秀的宜居村寨,將“人定勝天”的豪情化作大地上最動人的詩行。
構成與改造往往和諧共生,在動靜交融間抵達永恒,創造美好人生與靜好世界。
陶淵明躬耕于西疇,在改造自然中尋得與自然的默契,追求內心的靜謐;梭羅隱居湖畔,與自然融為一體,創作出著名的《瓦爾登湖》;中國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征程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就美麗中國之良好風景。
人本源于自然,可與自然共生共榮,共構美好景致,亦可改造自然,以鳳凰涅槃、圖騰游龍之勢實現自然煥顏。當人文的匠心與自然的律動相諧,我們便能在其中品悟生命的風景,共赴理想之境。
教師點評:
此文以“構成”與“創造”為經緯,織就自然與人文的辯證詩學。人既是風景的“粒子”,亦是“造物者”,在融入與重塑的張力中,揭示存在的雙重性——如苔蘚靜默生長,又如塞罕壩綠洲裂土重生。鐘揚、紅旗渠、陶潛、梭羅……時空交錯的意象,編織成一部存在與行動的哲思史詩。既有思辨之深,又兼感悟之美,展現出獨特的思想格局與卓越的寫作功力。
(點評教師:曹欽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