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4-03
黃永久
柳村,在夏縣北胡張鄉的鳴條崗大洼地東側的運糧河畔。村民以柳姓為主,是河東望族柳氏后人,村內建有家廟祠堂。
俗傳,這里是河東柳氏祖塋地,柳氏族人看墳守孝者分住兩個地方。一處接連病亡數人,傳說與祖墳相克,應設一屏障遮擋。于是,夯筑起一座約14畝大的村堡,即柳村堡。柳村堡已無人居住,但堡址至今存留。另一處人世代繁衍生息形成村莊,因都為柳姓,故取村名“柳村”。村中曾樹有三通丈余高大碑,記載柳氏家族史。老者傳言,每年農歷二三月份,都會有外地柳氏前來觀碑,討論柳氏家譜事宜。
村東坡嶺上有座柳宰相墳,清乾隆六十年墓碑記載是柳宗元叔伯祖柳奭墓葬。柳奭(?-659),蒲州解縣人,唐朝宰相、外戚,唐高宗時王皇后的舅父。顯慶四年(659),中書令許敬宗誣告太尉長孫無忌謀反,柳奭牽連在內,被下獄處死。唐中宗李顯復位后,予以平反,追還官爵。《新唐書·列傳》載,開元元年(713),柳奭的堂侄孫柳渙上疏皇帝要求“愿許伯祖歸葬,孤孫北遷”,“于是詔無忝(柳奭曾孫柳無忝)護奭柩歸鄉里,官給喪事”。
柳村堡內有柳奭祠堂,占地一畝,祠堂內供奉有香爐、匣子,匣子中放置烏紗帽,三個木牌位和一幅畫像。祠堂正面供奉一張20米長大神影,上面按序排列有歷代柳氏先輩名號。神影及畫像在20世紀90年代被后人埋進了失盜的先人墓道中,烏紗帽和三個牌位由族人珍藏。傳說過去每年清明,族人拿著三個牌位到縣衙,能夠領取三頭豬、一頭黑牛,以及麻花、油餅等祭奠物品。
歷代官府優待柳奭后裔,結婚時允許坐兩頂轎子,轎上能搭雙頂,還可使用鑾駕。途遇官轎時,官員都要下轎避讓。打官司時,也不必行跪拜禮,判官還要賜座。
乾隆年間的《解州全志·夏縣·古跡》載有“柳宗元墓”條:“在縣北三十里柳村,斷碑剝落不全。按韓昌黎柳州墓志云,歸葬萬年先人墓側,甚確,而此有墓,未詳。”
在柳村一帶,還有“柳司馬道”的傳說。唐朝時期,古運糧河經過柳村,河水由柳氏管理并開辟了飲馬道。聞喜縣河底的店頭堡村欲爭此河,就把自家水井加蓋用土填埋,對外聲稱靠天吃飯,上訴官府索取運糧河供飲用。村民推薦柳宗元去應訴。柳宗元說,“我們愿把此河給你們,但我們放牧飲馬也得用啊”。在官府協調下,又重修一道河渠至河頭青龍橋,從此南北向有了兩條河。西邊嶺腳河高為上面河,供人們吃水;大洼地中間河低為下面河,供放牧飲馬。沿下面河給柳村留了一條七尺寬馬路,路兩邊立有許多拴馬樁。這條馬路有30余里長,因為柳宗元曾被貶為永州司馬,被人稱為“柳司馬道”。
民國間,柳氏族人柳永發去河底趕集,因司馬道有一段被店頭堡人墾為耕地,馬車只好從麥地中碾過。不料遭到地主人阻攔索賠。柳永發問:“你們種地左右鄰居都是誰”,回答:“東邊是某某某,西邊為司馬道”。接著又問:“誰的司馬道?”回答:“柳宗元司馬道?!绷腊l就追問:“你們怎么把我村的路種了,就說咋辦吧?”對方自知理虧,以后再不敢侵占“司馬道”了。
柳村外西向二里坡上交叉路口,有座柳宗元石牌坊,民間俗傳,凡是行旅路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清代慈禧西狩,探行官經過,先是大言要求挪位,但最終還是繞道避行。到了民國,盜墓風猖狂,柳氏族人為保無虞,拆掉石牌坊,用馬車運載填埋進被盜的墓道里,石牌坊從此消失。
無論河東柳氏是誰葬于此地,都可以確定,柳氏家族曾居于此,且唐代就已有村,村名也因柳姓而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