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4-03
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鹽湖范圍內9處文化遺產被納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線索;鹽商周氏大院等7處文保單位保護修繕和中山中學等3處文保單位完成活化利用;運城鹽湖中國傳統鹽業遺產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從文化維度解碼“鹽文化”特色基因,讓歷史與當下交相輝映。
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座城市鮮明的印記。近年來,我市打好“組合拳”,持續推進池鹽文化傳承活化,加強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工業遺產等文化遺存的保護、活化和再利用,做到既塑“形態”,更鑄“靈魂”,讓城市留住記憶、煥發新生。
線索發現,能保盡保
典型的蘇式風格,尖頂紅瓦黃墻,長格子窗……鹽湖區解州鎮解州村北1000米,位于硝池岸邊的解縣站站房,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今年3月,鹽湖區在開展第四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新線索之一。
南同蒲鐵路(太原至蒲州段)于1933年5月開工,1935年12月竣工,1936年通車,在解縣設站,站名解縣站。站房歷經戰火破壞,于上世紀50年代初重建后,一直沿用至今,現為太原鐵路局侯馬車務段管轄的四等站。候車室南北外墻上方均有楷書,從右往左題寫“解縣站”。站房北側面向鐵路,站名上方有紅五角星裝飾和路徽標志,南側面向中條山,站房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較高的紀念意義和時代價值。歷經時代變遷,當年的“解縣”已漸行漸遠,但“解縣站”卻真真切切記錄著解州曾作為山西縣級行政區域的那段歷史。
文物保護,一個都不能少,在加強鹽湖保護利用的當下尤為重要。截至目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鹽湖區已收到新發現文物線索70余處,符合文物標準、實地進行確認并實施調查的共66處。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是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十四五”期間最大規模的文物保護行動。其間,鹽湖區被選為古建筑類型全國普查試點和全類型省級普查試點,主要任務是梳理鹽湖區現有文物資源名錄,整理新發現文物線索清單,提交國家普查辦錄入系統。鹽湖區政府組建11支由省市區三級業務骨干組成的50余人普查隊伍,發布線索征集令,落實普查經費,保障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其中,關王廟和太平興國寺塔被國家選為優秀普查案例。
“去年6月,‘四普’正式開展,今年5月底可完成文物普查外部業務。由于‘三普’距今已經十余年,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狀況發生了較大變化。通過開展‘四普’可以深入了解文物保護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為今后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力參考。工作中,我們首先對‘三普’416處文物普查點進行復核,其次是更新文物數據庫,將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補充進文物資源庫,予以保護傳承。”鹽湖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趙云翔介紹,“另外,開展‘四普’前,我們還充分利用宣傳冊頁、微信公眾號、官方媒體推廣等宣傳方式,積極向廣大群眾普及文物知識,讓更多群眾了解文物普查的意義和重要性,積極參與到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中來。”
文物普查任務艱巨,需要周密部署、科學組織。該中心成立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21個鄉鎮辦均參與到“四普”中。各社區、村主要干部將本社區、村內的老寺廟、老戲臺、老祠堂、老碑刻進行全面梳理,將未納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線索上報鄉鎮辦。鄉鎮辦匯總后上報后,調查小組聯合鄉鎮辦堅持“應普盡普,應保盡保”的工作原則,對新發現文物線索一一予以核實。
“修舊如舊”,涅槃重生
鋪設地磚、安窗裝門,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的原有風貌和歷史信息……位于鹽湖區西城街道府西街84號,市級文保單位——河東鹽池掣置署修繕工作進入尾聲,即將開門迎客。
河東鹽池掣置署是清代管理鹽務的機構,主要負責潞鹽交易監察事務,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院落坐北朝南,東西寬8米,南北長25米,新中國成立后逐漸被周邊建筑物“吞噬”。修繕工程自去年11月5日開始,投資約47萬元,將原址100余平方米的場地納入保護范圍,主要修繕了月洞門、廂房屋面、椽望、木構架及柱額、墻體、臺基地面等。
“由于歷史原因,這里只殘留月洞門、殘破的半面墻扇和幾根大梁,一側的辦公用房僅有兩面側墻支撐著,后方為廢棄公房,到處雜草叢生,垃圾遍地。”趙云翔說,“與時間賽跑,讓文物重生,鹽文化的一枝一葉,都容不得半點遺失。”
一磚一瓦皆有溫度,一梁一柱皆是故事。近年來,我市先后組織相關單位,從本體保護、環境整治、監測預警平臺搭建、數字化保全等方面實施“一寶一策”,針對性完善《國寶實施方案》,全力推動國寶級文物單位保護和活化利用專項實施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加快推動低級別文物保護工作。煥新的文物建筑跨過歷史的長河,正點亮著城市文脈內核的靈魂之燈。
古戲臺是村民們舉辦節慶、集會、戲曲表演的重要場所,既見證了銀張村的文化傳承,也是運城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
最近,在鹽湖區南城街道銀張村,一座曾經被建筑垃圾和污水重重包圍的老戲臺重獲新生。
“戲臺于1968年搭建,去年8月21日開始修繕,同年10月3日竣工,主要對屋面、木構架及柱額等變形文物本體進行加固修復。另外,還安裝監控攝像頭,可遠程實時保護。”銀張村文保員耿建紅介紹。
無獨有偶,解州鎮曲村村口的二郎神廟也得到保護修繕。
“二郎神廟是明朝嘉慶年間修建的,修繕前僅剩梁架和兩面墻,幾近倒塌。”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耿永定說,“去年8月,區文保中心啟動修繕工作,同年10月竣工。村民積極配合文保工作,協助清理垃圾,拆除一個豬圈和一座公共廁所,同時對屋面、木構架及柱額、椽望等進行修繕。”
活化利用,服務當下
“喊著拍子,別跳錯了!”3月21日上午,在中心城區府西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對面的中山中學舊址前院,20多名學員在老師的指導下精神飽滿、舞姿翩躚。
“今年1月以來,每周一至周四下午,各社區文藝骨干來此學習由河東民歌編制而成的原創舞蹈,他們學成后再教授給各社區的居民。”鹽湖區文化館黨支部書記王紅偉介紹。
歷史與現代交融、傳統與時尚握手,文物活化利用,展現出新的生機活力。據了解,中山中學主體建筑源自清代,其院落東西長438米,南北寬288米,總面積達491平方米,中共河東地方組織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山西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和教育家嘉康杰曾在這里辦學育人。如今,這里僅存門房、過廳以及后院的東西廂房,盡管歷經滄桑,但它們依然承載著那段紅色革命歷史的厚重。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中山中學,是2021年利用專項資金修繕的成果。”趙云翔介紹,“為了讓冰冷的文物煥發新的活力,去年10月我們又投資20萬元對其進行布展活化利用,交由區文化館使用,在這里開展各項文教活動。”
盤活文物資源,文物活化利用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路徑。如今的中山中學已成為一座紅色教育基地,承載著發揚與傳承紅色傳統、紅色記憶以及紅色基因的重任。
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才能“火起來”“潮起來”。“每月一活動,場地利用常態化。自去年12月開始,我們先后在這里舉辦3次展覽、十多次培訓,培訓學員100多名。”王紅偉說,“除了每周雷打不動的組織開展公益培訓外,隨著天氣轉暖,我們還將開展更多公益活動,讓這個學校舊址煥發新機。”
文物活化利用,彰顯時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今年正月十五,一場盛大的社火表演,讓曲村的耿家祠堂人氣爆棚,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耿氏后人在這里追憶先祖,感受根祖文化的精神滋養。
耿家祠堂位于耿家巷和關爺廟巷的交會處,創建于清代同治年間,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筑,整體布局坐北朝南,南北長27米,東西寬17米,占地面積459平方米。祠堂內有門房、正堂及東廂房,各種花鳥、走獸、祥云等木雕、磚雕比比皆是,古樸之中不失典雅精致,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耿家祠堂是聯結我們耿姓同宗的精神紐帶,承載著家族成員對先祖的敬仰與緬懷之情。每逢傳統節慶,族民可在此舉行祭祖、宴飲等民俗活動。”耿永定說,“下一步,我們將對祠堂功能進一步拓展,讓這里成為新時代民俗展館、德孝講堂和紅色驛站,賦予其全新內涵。”
文化穿越時空,鹽湖再起宏圖。持續擦亮“文化瑰寶”厚重底色,一座古今交融的文化之城必將華麗轉身,為千年鹽湖作出全新注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