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3-25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聽聞在河津市樊村鎮古垛村,坐落著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土廟。這座廟始建于元代,卻仿若帶著唐代的遺風,更有傳說是秦王李世民捐建。如此古老的身世與神秘的傳說,交織出無盡的吸引力,讓聽聞者心馳神往,渴望踏入古垛村,一探究竟。

戲臺精巧
鄉村覓古遇元廟
沿著蘇北線一路前行,便抵達了河津市樊村鎮的古垛村。村口,一塊刻著“古垛村”三個字的巨石醒目而古樸,旁邊的宣傳牌上“鄉村振興”“華夏國保后土廟”等字樣鮮艷奪目,彰顯著村莊的發展活力與文化底蘊。
踏入村中,跟隨“后土廟”的路標向南而行,道路一側是休閑廣場。各類健身器材有序排列,不遠處還有一個籃球場,此刻雖寧靜,卻不難想象出平日里村民們在此鍛煉的熱鬧場景。繼續向前,干凈寬敞的村委會大院映入眼簾,從中能看出村莊管理的井然有序。
路上由熱情的村民指引,不過二三十米,一座小游園與古垛后土廟同時出現在視野。正值春暖花開之際,小游園里綠植錯落有致,花朵肆意綻放,給人一種生機勃勃之感。一旁的后土廟外墻灰磚黛瓦,“后土廟簡介”的展板鑲嵌其中,寥寥數語訴說著這座廟宇自元代以來的悠悠歷史。
古垛后土廟始建于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元延祐五年(1318年)增建了舞臺、月臺,明清時期均有重修。
據文保員韓電寬介紹,廟宇原有規模宏大,包含山門、戲臺、獻殿、正殿及東西廂房、耳房等建筑。然而,歷經歲月,如今僅存元代的正殿、清代的戲臺及復建的山門。
山門上,“ 后土廟”五個大字筆鋒蒼勁。前二字,現代字典里查不到,其中藏著一段饒有趣味的村名故事。村莊原名澗西村,位于一條古澗之西,在明代時更改為 村,改革開放后為了書寫簡便,才演變為古垛村。這兩個字是象形字,形象描繪出村莊獨特的地形特征。古垛村三面地勢高,唯有南面低,且村中常年有澗水潺潺流淌,這水流便是二字中“穴”“三點水”的由來。歲月悠悠,在方言口音的影響下,“ ”一詞的發音與書寫漸漸變化,成了如今的村名。
走進廟宇,一座古樸莊重的戲臺呈現在眼前。陽光傾灑,為戲臺鍍上一層光輝,更顯歲月韻味,令人不禁想要走近,探尋這座古廟背后更多的故事。
戲臺設計藏巧思
眼前的戲臺,在普通人眼中可謂平平無奇。然而,韓電寬一談及它的設計,便興致勃勃、娓娓道來。
“瞧,戲臺中間那兩根粗壯的柱子,是可以移動的,細細觀察,能看到之前移動留下的痕跡。”
“1979年村里唱戲時,為擴大舞臺空間,挪動過。之后唱戲少,直至2010年,文保專家發現柱子不在原來的位置。”
“設計理念十分超前,柱子雖能人為移動,但用完后最好還是回歸原位。”

移柱設計
原來,戲臺的柱子設計極為精妙。兩根柱子不僅可以靈活移動,其采用的卡槽形式結構更是別具匠心。這種結構讓柱子在移動后能精準歸位,且十分牢固。造柱子的木材也大有講究,取自當地,并且采用了獨特的“倒用”,與常規用法不同,是將根部置于上方,呈現上粗下窄的形態。這是由于根部木質堅硬、紋理雜亂,中間開鑿卡槽時不易裂開,結實耐用,所以柱子歷經700年仍堅固如初。
戲臺的臺基同樣充滿巧思。相比一般戲臺的底部要高出許多,臺下置了大缸作為收音而用,在沒有麥克風和擴音設備的年代,巧妙地起到了擴音效果,戲曲聲能傳至十幾里外,周邊村民都能清晰聽到。臺基四角的中段設有石塊,其高度與當時馬車的軸承頭一致,這是為了防止大戶人家乘坐的馬車在轉彎時碰撞損壞墻體,可以說考慮得十分周到。
這座戲臺,雖說是清代,但雛形確是元代的。木材用料極為粗獷厚重,并且采用了元代典型的移柱造工藝,既保證了結構穩固,又擴寬了臺口,方便觀戲。
“廟宇曾經規模宏大,戲臺周邊十分空曠。元代時期的戲臺是三面看戲,現在的戲臺墻壁建于清代,臺上隔扇的時間更晚。”元代時,戲臺是三面敞開的開放式格局,觀眾可以從正面和兩側觀看。到了明清時期進行復修,考慮到冬季演員唱戲時更衣化妝的便利,便在兩邊加筑了墻。起初只搭建了兩面墻,還沒有臺上的隔扇。演員們演出結束后,在墻上留下了一些話語,大致意思是雖然有了墻體,但更衣化妝仍然不太方便。于是,后來臺上增設了隔扇,劃分出了前后臺。戲臺墻壁上刻畫的痕跡,雖不是工整的詩詞,卻也默默記錄下了當時的點滴。
直至今日,從戲臺的建筑結構中仍能看出這些不同時期的特征,比如隔扇的東西兩側存在差異,西側頂部墊有一小塊木板,明顯是后期制作完成后,再整體挪至臺上安裝的。
后土祭典憶唐風
談及后土廟的建造歷程,韓電寬說道:“廟始建于1295年,戲臺則建于 1318年,先有廟而后才有戲臺。”原來,戲臺的建造材料取自當地,大殿先行建造,消耗了大量木材,致使戲臺的建造不得不推遲。這一過程充分展現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正殿元風
后土廟的正殿建于元代,外觀很普通,卻顯得十分高大,乍看之下,甚至有些突兀之感。緣由是過去正殿高高的臺基上建有穿廊和獻殿,遠遠望去,整個建筑仿若三層樓閣,氣勢非凡。如今,穿廊和獻殿不見蹤影,少了這些襯托,正殿愈發顯得高聳。
頗為有趣的是,前來古垛后土廟參觀的游客中,外地人占比超過本地人,其中不乏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游客。韓電寬坦言,自己原本對后土廟的了解也較為有限,正是在與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交流中,才增長了不少見識。
“好多游客說元代建筑不太講究,尤其是過門石,外面看平整,還有刻紋,可石料的殿內部分結構粗糙坑洼。”韓電寬解釋,實際上是由于當時材料存在局限性。那個年代,交通不便,尋找材料本就困難,雕刻技藝也不夠先進。雕刻完成時就已出現絲絲裂紋,若再進行加工或修繕,極有可能損壞這塊難得的大石料。
正殿內供奉著后土娘娘,后土祭祀作為一種古老傳統,在河東大地上代代相傳,承載著村民們對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美好祈愿。而在這里的后土廟,卻流傳著不一樣的歷史故事。
相傳唐代時,李世民的妹妹李三娘與丈夫柴紹前往長安,行至澗西村對岸時遭遇山洪,無奈寄宿于一孔小土窯。次日,洪水未退,村民們用木筏將他們接過河。李三娘夫婦見百姓因戰亂生活困苦,便慷慨獻出所帶財物接濟。后來,百姓為紀念李三娘,在她住過的土窯處修建廟宇,并依照她的形象塑造了后土娘娘像,于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和九月十八舉行祭祀活動。因廟宇常受水患威脅,李世民遂派尉遲敬德前來察訪,之后下旨安放限水板,并修建磚橋,賜名“奉旨橋”,其便在廟西南30米處。村中有棵唐槐,傳說是當年李三娘夫婦所栽,現已蒼老,而距離唐槐兩米遠處生長的另一棵槐樹,也有數百年樹齡,目前枝繁葉茂。
現存建筑是元代在原址上重建的。從唐槐到奉旨橋,這些遺跡見證著后土廟源遠流長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后土廟還曾充當過生產隊的糧食庫房,承載著村民們生活的印記。
每到祭祀時節,村民們便會懷著敬畏之心,在后土廟中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這不僅是信仰的延續,更是古垛村村民凝聚情感、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它與村莊相依相伴,已然成為古垛村獨特的文化符號,散發著古樸而迷人的氣息,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探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