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三月,邊走邊唱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3-24

□安武林

渡口夕陽

茅津渡,黃河古渡口。

40年前,和朋友站在渡口看夕陽。夕陽像一個巨大的、裝滿彩色顏料的滾筒,不停地把血紅血紅的色彩灑進黃河中。

滿河的水,凝滯一樣,金屬一樣,閃閃發光。

那時,意氣風發,夕陽點燃不了我的感傷,觸景生的是青春對于未來和美的無限憧憬之情。為賦新詞,愁也輕飄飄的,如一片落葉在風中飄搖。

40年后,又來渡口,獨自一人。思緒翻飛,如壩上輕柔的柳絲,不停地搖曳。

黃河的水,綠中帶藍,藍中泛綠,我無法準確地描述它的顏色。水面上波光粼粼,暖陽恰到好處,不冷不熱,給人一種既從容又愜意地好好感受的空間和距離。從前的河水,也是這么清澈的吧?不記得了。

在很多很多地方,與黃河不期而遇。它的雄渾、渾濁,像黃土地一樣的黃色,像是它的本色。氣勢雄偉,波瀾壯闊。自從去過黃河的源頭以后,才知道黃河有如此細膩、如此清澈的一面。太陽的微笑,像是我心里的自我嘲笑。歲月是起伏的,并不是安靜地流淌著的。一聲驚嘆,一聲尖叫,一陣眩暈,總是發生在黃河的清澈之處。

一河之隔,是河南的三門峽。從山西平陸這邊看河南三門峽,和從河南三門峽這邊看山西平陸的感覺是不同的。兩邊都看看,才算完滿。人生難得有回望的機會,若非朋友的安排,恐怕很難舊地重游。人生之中的圓夢之旅、回望之旅,是最幸福的。你能看到自己曾經的足跡,也能看到風景的變化,更能看到歲月的流逝。

教體局的朋友說,從前這里很熱鬧,夏天的夜晚,人們在這里吃烤串、喝啤酒。

人間煙火氣,大抵如此吧。想象一下那煙,那香,那夜晚的微醉,如有二三朋友、知己或者同事,一邊暢談,當是一件快事。一輪圓月照著,黃河在身邊靜靜地流著。世俗的生活中,總有隨處可見的詩意。

一張桌子,幾個小凳,便占滿了壩上的通道。最多,可容一人通過。我好奇而又擔憂地想:“有人醉了,會不會掉進黃河水中?醉酒的人,看一河的月光,不過是自家的席夢思床而已!”

我笑笑,為自己童稚的想法。太陽笑笑,笑我想得多了。

朋友說,最討厭的是蚊子??敬h香的夜晚,蚊子會成群結隊而來。那也是蚊子戰斗隊啊,煙火的滋味對它們來說是一種嚴酷的考驗。

沿著河壩,閑庭信步。只是煙火和熱鬧的往昔,蕩然無存。渡口看夕陽的印象,在記憶中有跡可循。干凈而又安靜的壩上,似乎從來都沒有發生過什么。朋友的話,裊裊娜娜,像是從天外傳來,真像是遙遠的傳說。

無暇再看一次夕陽了,我們就此錯過。從前的喜歡,現在的懼怕,錯過倒是最大的寬慰。

拐過彎,一大團蚊子,密密麻麻,把我和朋友包圍了。它們一路追,我們一路跑且用手和帽子驅趕。我們狼狽地逃離。

說蚊子,蚊子到,所有的生命都是有靈性的。也許,蚊子家族,是40年前我見過的那一個吧?如是,它們的熱情和親密是一種隆重的歡迎儀式。只是,我有點畏懼,如同我畏懼和夕陽重新相互凝視。

茅津渡口,游輪的喇叭做著廣告,不是旅游的季節,游人不見,這船,豪華,現代,又像是古詩詞中的孤舟,寂寥而又倔強。混合的意象,倒像我此刻的心境。

夕陽如我,我如夕陽,見與不見有什么意義?

古鹽道

我像一只大鳥,從山上飛馳而下。

山是中條山,路是千年的古鹽道。

山下,是盡收眼底的古鹽池。

詩人的想象,總是無限美好的。一落地,便是一份尷尬。詩與散文的區別,又何嘗不是如此?

上山的辛苦,我無法體會。緩慢艱難的跋涉,我無從體驗。千年的古鹽道,我是踉踉蹌蹌從山上往下而行的。上山,踩油門,下山,踩剎車。這是截然相反的一種體驗。

千年以前,鹽是什么?軍火,管控物質,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從運城中心城區到解州,浩浩蕩蕩,一望無際,那么一大片鹽池,想象和常識,微笑不語。

8公里長的鹽道,從盆地出發,上了山,便是平陸,跨過茅津渡的古渡口,便是河南的三門峽了,跨過黃河,就進入了中原的腹地。

走在狹窄的古鹽道上,盡是大大小小的石頭。大石頭橫起來,便是山壁,躺下,就是石路上寬寬窄窄的“門檻”。微小的石粒,是寂寞的陪伴,是陪伴的話語,馬蹄,人的腳步,一路都在和小小的石粒親密交談。

朋友陪我,讓我看看古鹽道。我不以為然,只懷著一種旅游的心態。從小,我是上過山的,去過大山的深處。眼前的古鹽道,不過是大山深處的一條普通的山路而已。

伯樂來過,在此相過馬。伯樂聽說這里有很多運鹽的馬,他來這里專程相馬來了。我驚詫,我驚訝,神奇的傳說很遙遠,沒想到,遙遠的傳說,落地在我的家鄉,我的腳下,這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這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突然變得厚重起來,豐富起來,我對歷史感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抵如此,因為它并不是虛無縹緲的,也不是遙遠而又不可企及的。它就在腳下,它從遠古走來啊。

突然,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起來,生怕錯過任何一處微小的細節。朋友彎下腰說:“瞧,這就是當年運鹽馬蹄踏出的蹄印。”在巨大的石塊之中,小小的凹痕,像是按照馬蹄印澆鑄出來的一樣,呀,象形文字。它不需要任何文化修養,任何一個目不識丁的人都認得,這是馬蹄印。

“吧嗒,吧嗒”,馬蹄敲擊在巨石上的聲音,如此尖銳,如此響亮,此刻,在我的耳畔回響。我閉上了眼睛,仿佛看見了馱著鹽袋的馬,負重前行的馬,渾身汗津津的馬,而這深深的蹄印,在堅硬的巨石上敲出的蹄印,凝結著多少汗水和辛苦。

3月,春日暖陽,以舒適和愜意的溫度照耀著。有風吹過,不冷不熱。從右側望去,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山上,盡是褐色的樹木,以及枯黃的草。春天像個吝嗇的小姑娘似的,還不肯把它的綠色涂抹在這大山之中。只有杏花,這兒一團,那兒一片地開著,像大雪花在飛揚。寂寞的山,單調的山,荒蕪的山,野性的山,因為杏花的綻放,突然擁有了靈性,水性,變得豐潤起來了。這些杏樹,全是野生的,它們所處的地勢、位置,是它們最好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千年以前,那些運鹽工是無暇欣賞的吧?

我一直在想一個幼稚而又可笑的問題,那運鹽的牲口,也許是驢,也許是騾子吧?在鄉下生活過、勞作過的人都知道,馬可不是最佳的選擇。馬容易受驚,一驚之下,就失控了。穩妥的是驢和騾子。歷史是由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寫成的。張果老倒騎毛驢,是仙;阿凡提騎毛驢,是幽默大師;“春風得意馬蹄疾”,是詩人;騎馬征戰天下的,是元帥和將軍。

也許,馬是一種象征吧?就像拿破侖象征和代表了所有優秀的士兵一樣。詩人斷然不愿寫“春風得意驢蹄疾”這樣的詩句吧。

古鎖陽關,當是今人所為??粗u雕上的幾個字,我搖搖頭,淡淡一笑。不過,一種敬意油然而生。這個鎖陽關,雖是征收關稅或者監督把守的關卡,但確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和作用。一面是山體山口,一面是深深的峽谷,萬丈深淵也對,只是沒那么險峻。一個人衣服口袋里裝點鹽,沿半山而行還是能躲過鎖陽關的崗哨監督的,若是牽馬牽驢牽騾子馱鹽,那是萬萬躲不過去的。畢竟,萬丈深淵沒錯,但山沒那么陡峭。

古人的智慧,古人的勤勞,晉商的聞名,都寫在這一條古鹽道上。

我沒有走完古鹽道,是想給想象留下更多的空間。無論是神奇,還是美好。據說,山下古鹽道,有可供兩輛馬車通行的空間,是從巨石上鑿出來的。我不能理解,山上一輛馬車通行都困難,山下鑿那么寬的路意義何在?更何況如此陡峭的古鹽道,在我看來,馬車是根本無法通行的,只能一匹一匹馬馱鹽而行。一輛馬車馱多少鹽?一輛馬車由幾匹馬拉?這不是賈島在推敲文字的用法,所有的文字都需要生活的常識和經驗來檢驗。

歷史大約就像這條古鹽道吧。曲曲彎彎,坎坎坷坷。我感動,充滿敬意。有什么好注釋,好討論,好爭論的?這是一條祖輩走過的路,獻上我們的鮮花和掌聲便好。

風口山

逶迤起伏的山,是中條山脈中的一座。但它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風口山。風口山中,有一個小小的村子,叫風口村。

這座山的名字,從前可沒有什么詩情畫意,倒是憂傷和煩惱的代名。風是這座山的特產,風是這個村最大的財富。一年四季,風如夏日的蟬鳴,就那么沒完沒了地聒噪著,從歷史的深處走來。

3月,站在風口山上縱目遠眺,山上高高低低的樹,都是冷冷的表情。只有山坡上的杏花,開得熱烈,豪放。樹不搖,草不動,風在哪里?低頭看看擺動的衣襟,抬頭看看遠處旋轉的風車,就知道風在哪里,風是如何黏人了。它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了傾訴的對象,嘮嘮叨叨,纏纏綿綿,哀鳴不已。

村莊,大山,就以這個任性的孩子的名字命名了。本來是野性的、原生態的、孤獨的、高傲的、倔強的,但一條古鹽道蜿蜒而來,這山便厚重起來,豐富起來。隱約的馬蹄聲、鼻息聲、腳步聲,也許還有山歌聲、馬鈴聲,風愉快而又忙碌地承擔起了傳遞的責任。

山上的樹木,一定是風催綠的。山上的各種花朵,一定是風催開的。山上的各種果實,一定都是風吹落的。

山下,是千年的古鹽池。這山也是千年的山了。那么遠,又那么近的古鹽池,想必在四季風景的變化中,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吧。

俯瞰一下,覺得自己會變成一只小鳥,在風中飛翔。

一架一架風車,在唱歌。從上往下看,從下往上看,這風車都像在移動,只不過一個是上山,一個是下山。吃力或輕松,據凝視的角度和方位而定。但是,只要站在風車之下,便會大大震撼。這龐然大物,像個巨人,而我變成了童話里的小矮人。我仰望它,一副目瞪口呆的樣子。它俯視我,不可一世的樣子,巍峨聳立。巨大的、幾十米長的風車葉片,像巨大的手掌,在抓捏著風,一如兒時,在小溪中用手抓水一樣。“嗡嗡嗡”的轟鳴聲,真像是大山發出的咳嗽聲和呻吟聲。

一片一片茂密的油松林,讓山變得洋氣起來。雖是人工培植,但沉默的山卻不那么看,它覺得是自己孕育出的兒女。沒有油松林,夏天的風口山已經很涼爽了。有了油松林,更是涼上加涼,太陽再也無法無遮無攔地散步了,它像個淘氣而又頑皮的孩子,只能從樹木的縫隙中偷偷摸摸地穿行了。

很自然,這里也是避暑勝地,更是度假的好去處了。綠樹掩映,紅白相間的房子,很精致的風景,恍若置身于歐洲的小鎮了。家鄉人都是樸實的,也沒有向我介紹,這里還是國家級的森林康養基地,他們以為我知道,責任在我,我應該知道。只是季節不對,若是夏天來就好了,它的美、愜意、舒適、詩情畫意,都集中在炎熱的夏天了。

很多年前來過,印象中很荒蕪,而現在,生機盎然。油松林像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蓋在風口山上。無論山體如何黃,樹木如何褐,枯草如何慘白,這一片油松林像綠色的宣言、綠色的吶喊、綠色的火焰,讓整座山都熱血沸騰,躍躍欲試。

上了風口山,映入眼簾的山,已不是山了,而是塬。橫七豎八的塬,像貝殼的紋路一樣,層層疊疊,妙趣橫生。那小小的梯田,像裸露的貝肉,在蠕動,是的,在緩緩地蠕動。想起鄉民,我的笑有點凝滯和苦澀了,耕種不易啊,一小塊一小塊的土地,既不平整,又不大??犊拇笞匀?,有時候,又那么吝嗇。

風口山,風口村,站在風口之中,感覺風把我也吹拂成了風口人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