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3-24
記者 王捷

文物名片
主角:二十四孝磚雕——江革負母
出生時間:金代
尺寸:高30厘米、寬19厘米、厚2.5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道文化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為“孝道”的重要性,孝道文化經常出現在文學、美術、雕刻等形式中。鹽湖區博物館珍藏的金代“二十四孝磚雕——江革負母”,就生動地展示了磚雕背后孝道的文化密碼,以及民族融合的相互借鑒和包容。
金朝是我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金滅掉遼與北宋后,全面學習和吸收了漢人先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別是金與南宋曾一度講和,民族矛盾趨于緩和,出現了一派升平富足的景象,促進了經濟、文化和藝術穩定發展。
磚雕,即指在磚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是古建筑雕刻中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金代盛行厚葬之風,常以磚雕裝飾墓室,特別是在墓室的四壁和墓門上。其內容豐富多樣,包括“二十四孝”、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日常生活場景等。這些磚雕在裝飾的同時,也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此外,金代磚雕還被應用于古建筑中,如大門門樓、山墻墀頭、照壁等處,呈現剛柔并濟又質樸清秀的特點。
作為磚雕的重要內容,“二十四孝”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視,與歷代文化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經過歷代演化,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華特色的孝道文化。在北宋、遼代晚期及整個金代和南宋時期,“二十四孝”極為流行,直至元代在山西地區依舊綿延不絕。也因此,人們將“二十四孝”中的孝行故事制作成磚雕、陶塑,帶入墓葬,使其成為金代北方一種頗為流行的喪葬風俗,并與開芳宴、雜劇表演、仿木結構磚雕及佛教故事圖等,一起構成了宋金元墓葬裝飾的主要特征。
這件金代的“二十四孝磚雕——江革負母”,是運城市公安局鹽湖分局于1995年移交的。該磚雕為方形,高30厘米、寬19厘米、厚2.5厘米,選取了“二十四孝”中“江革負母”的故事。畫面中共有5個人物,左側是一名騎馬的男子與兩名隨從,右側是一名男子,身上背著一位老婦,作求情狀。整個磚雕構圖簡潔但富有張力,人物服飾和形象特色鮮明、栩栩如生,線條刻畫細膩流暢,浮雕等藝術手法使其極具立體感和層次感。
江革負母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時期。江革自幼失去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由于戰亂頻發,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多次遭遇賊寇。為了保護母親,江革在盜賊面前痛哭流淚苦苦哀求,說他要照顧母親,賊寇被其孝心感動,不忍心殺他們。一路上,江革不讓母親受一點苦,因為貧困,他連鞋子都沒有,但卻靠做工贍養母親。母親日常所需的物品,他都會滿足。母親去世后,他傷心哭泣,在墳墓旁搭起草廬守孝,睡覺都不脫掉喪服。后來,他被舉薦為孝廉,又升任諫議大夫。
“江革負母”磚雕,將亂世中母子相依為命的艱辛與溫情,凝固在方寸之間。它通過藝術的形式,把江革的孝行永久保存下來,將孝道故事形象化、立體化,使其更易于傳播,也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孝道的力量。
孝道文化作為各民族之間融合發展、情感交流、文化交融的重要精神紐帶之一,跨越時空,連接著所有中華兒女。無疑,這一獨特的藝術語言,為后人研究金代社會文化和民俗風情提供了參考,讓后人感受到當時社會對孝道的重視,也激勵著后人在新時代繼續傳承和弘揚這一傳統美德,賦予孝道新的時代內涵。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