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3-18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萬榮縣皇甫鄉小淮村作為董永故里,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在這里家喻戶曉、廣為流傳。“董永傳說”更是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淮村由前小淮村、后小淮村、靈池村三個自然村落合并而成,每個村都承載著獨特的故事。
在此,跟隨記者走進小淮村,聽取村民們口口相傳的古老記憶,探尋藏在村巷角落的文化印跡,感受傳承千年的浪漫故事。
董公祠:佐證董永傳說
“董永傳說”非遺傳承人董學文老人,講述了這一古老傳說的來龍去脈。
據《萬榮縣志》記載,在董永家附近的田家窯村,有一戶田姓人家,家中姑娘田仙不僅容貌出眾,還心靈手巧。她織出的布光滑平整、細密柔軟,常常被選為朝廷貢品,人們都傳她是仙女下凡。后來,田仙被董永的孝心打動,嫁給了他。
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董永傳說”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始終與當地的民間信仰、風物景觀緊密相連。所以,小淮村作為董永故里,物證豐富。

這里曾有明代的孝子董永故里木牌樓,現存的“董永故里”石匾更是珍貴的歷史見證;不遠處漢薛鎮懷介莊下窯村的孝子董永冢,是人們對董永的緬懷;雖田家窯村落已不復存在,但地名沿用至今;傳說中董永與田仙相遇的石門橋、做媒的大槐樹、定情的土地廟,以及在河東地區至今仍流行的合婚布,都為這個傳說增添了更多實證。
傳說董永和田仙定居后,為紀念大槐樹做媒,在此地種植了許多槐樹,所以才有了槐樹院。當地流傳的“小淮十八坡,董永后人多。村名很奇特,以樹而為名”,也表明凡從“小淮十八坡”走出的人,都自認是小淮董氏后裔。
如今在前小淮村,還能看到后人新修的董公祠,祠前的石獅子基座是明代的。董公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最初為祭祀鄉賢名宦、山東布政司左布政使董汝漢,后改為鄉賢祠,同時供奉孝子董永,之后又加祀孝子董璜。1938年,它被侵華日軍焚毀,僅留高臺和一對石獅。2001年石獅被盜,僅存底座,2009年得以重修,更名為董氏宗祠。
“這里曾是河津到夏縣的官道,路兩邊商鋪林立,明代的木牌樓就立在不遠處。過去,結姻緣的男女都會來董公祠拜祭,祈愿兩姓交好。”董學文老人介紹。
董永至孝的品德,名垂史冊,成為眾人效仿的榜樣,其故事經歲月流傳,演變成喻世育人的神話。一代代小淮村人受其感召,孕育出淳樸的鄉風。如今這方土地上,德孝文化被再激活,開辟董永文化園,舉辦孝文化展,再現董永的風采,弘揚真善美,續寫著鄉村發展的新篇。

二郎廟:溯源村名由來
從前小淮村去往后小淮村,那里有一座明代的二郎廟。這座二郎廟的建立,與小淮村村名由來有著深厚的淵源。
當年,村里曾有一座古池,名叫“清和池”,俗稱“南池”,如今稱為“西池”,“董永故里”石匾就是在此池中發現的。這方池塘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兼具泄洪和供村民飲水的功能。如今村中池塘,池水清澈,柳樹搖曳,周圍圍起了護欄,門口的對聯“清和池畔譜新歌,賢孝之鄉善事多”,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鄉村風景。
傳說戰國時期,治水專家李冰父子途經此地,恰逢山洪暴發,李冰感慨此地水勢之大,猶如小淮河。村民挽留李冰父子治水,因李冰還要前往其他地方勘察水情,便讓其次子留下幫忙治水。為感激李氏父子之恩,村民將村名改為小淮,并修建了二郎廟。為了與二郎神楊戩區分,當地人稱之為“文二郎”。
現存二郎廟是明正德四年重修的,明嘉靖二十五年、明萬歷二十一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光緒十七年都對其進行過修繕。廟宇僅剩一座正殿,坐北朝南,位于高臺之上,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前有出廊,單檐硬山頂。
廟外墻壁上的清代重修二郎廟碑記,詳細記載了廟宇的修繕過程:“廟宇原十社所建,由來久矣。此數年來,廟貌不整,不堪矚目。無關系者,笑其……今將施銀多寡、姓名詳列于后,永垂不朽。”這座廟宇由十社共同修建,近年來,破敗不堪,無關之人嘲笑它如同破敗的官家建筑,而關心的人則為修繕資金短缺而遺憾。清光緒十五年,董天授、董榮倜兩位老人心懷赤誠,募集善款。第二年,村中四社社首商議動工,決定在十社中籌款。大家踴躍捐贈,將大門遷至西南角,拆除舊戲樓并新建,還修筑了東墻保護廟宇,廟宇煥然一新。碑記還將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額詳細列出,以銘記這份功德。
從碑文中,我們能感受到村民對廟宇的深厚情感和他們一心向善、積極上進的精神。廟宇對面至今仍有一座舊戲臺,雖梁脊板上的字跡模糊不清,但從外觀來看,年代十分久遠。
董學文老人和村支書董建武說:“以前總有人打趣,憨董家塑了好些二郎像。其實是五尊,全村五社,一社一尊,到了正月,都會抬出來巡游。”小淮村不僅有傳說、有古廟,更是人才輩出,三晉英才董大中的故居也在這里。
德行碑:銘記祖德榮光
從二郎廟出來,沿著村巷前行,遠處孤峰山的輪廓清晰可見。巷口柱壁上的對聯“望稷王寶塔溢彩沐祥光,瞻孤峰翠嶺騰云激瑞氣”,寫出了此景的壯麗。
不經意間,蒼松旁的一處小紅房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房內面西立著兩通碑,旁邊是萬榮縣文物保護碑,上書“董秉彝德壽碑”。兩通碑均為青石材質,碑首雕刻成螭的形狀。兩米高的碑石上,信息豐富,一通為德壽碑,一通為教澤碑。
南側碑的首題是:“例授登仕佐郎鄉飲介賓董老先生諱秉彝字保初號懿德德壽碑。”碑文為楷書,詳細記載了董秉彝耕讀傳家、行醫助人的事跡。
碑文寫道:“蓋聞德冠四科之首,樹鄉望者,群推懿行,壽列五福之先……”意為品德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中居首位,壽命在“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福中排前列,世上德高壽長的人實屬罕見。保初公董秉彝在鄉里聲望極高,已到杖國之年(70歲),他是怎么做到的?探尋緣故,他對待人極為厚道,精通醫術且一心濟世。無論親疏貧富,只要有人請他看病,他都毫不猶豫前往,即使身體不適也從不推脫。晚年,他對傷寒病的治療更是造詣頗深,每日求醫之人絡繹不絕。他在宗祠事務上恭敬虔誠,在田間地頭與鄰里相互謙讓,在家庭中勤儉持家,以耕讀傳家的理念教導子女。如今他子孫滿堂,家族興旺,正是品德高尚的回報,也是長壽的緣由。鄉族親友為他立德壽碑以表贊頌。其碑刻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值得一提的是由楊樹篆額、吳元經撰文、趙鐘烈校閱、王景命書丹,且四人官職都不低。
北側的碑,為清光緒七年的“邑庠生員大木鐸董慶龍(字礽川)教澤碑”,是其族侄董炳森和學子們感念董慶龍教學有法、培養眾多學子、恩澤猶存而立。
小紅房的上方,后人題字“祖德榮光”,兩側為“祖宗恩當報當酬,圣賢書可耕可讀”,與后小淮村牌樓的對聯“小淮雖小,然有孝道老祖先;董永非神,卻娶仙女留后裔”相呼應,展現了小淮村對祖德的敬重和傳承。
從古至今,小淮村處處彰顯著孝文化與善念傳承,這些古老的傳說、歷史遺跡和先輩的美德,在全村形成了自覺行孝的濃厚氛圍,也促成了今天的小淮村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文明村風。如此寫滿故事、盛滿歷史的一座古村落,值得人們細細去品讀和探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