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3-18
記者 劉凱華 楊洋
隨著氣溫回升,我市超430萬畝冬小麥陸續進入返青起身期,各地搶抓農時,通過科技賦能、分類施策,繪就一幅幅生機勃勃的春管圖景。

在永濟市張營鎮常里村,農技人員手持苗情監測儀,為農戶講解“一控三防”技術要點:對旺長麥田,通過鎮壓機鎮壓和化控措施抑制徒長;對墑情不足的麥田,及時澆水追肥。種植戶李紅運的18畝小麥因底墑較好出現旺長,經農技專家現場指導后,他信心滿滿:“科學管理讓弱苗轉壯苗,今年豐收有保障了!”

鹽湖區解州鎮曲村的800畝麥田上空,兩架植保無人機穿梭噴灑除草劑。農戶董會龍算了一筆賬:“傳統人工除草需10個人干8天,現在無人機3小時完成,省時省力還精準!”
連日來,鹽湖區農業農村局組織20余名農技人員深入田間,通過技術講座、現場指導等方式服務農戶,累計開展服務20余次。
在河津市黃汾10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沙土地上的小麥通過“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喝足“返青水”。
市農業農村局農藝師王國華指導種植戶鋪設滴灌帶時強調:“根據小麥行距調整滴灌距離至60厘米,可精準輸送水肥至根部。”
種糧大戶侯金龍算起節水增收賬:“每畝能節水50%以上,能省下50元~70元水費,材料成本再省50元。”該技術使小麥畝產達600公斤,較傳統灌溉增產30%,年節水200萬立方米,土地利用率提高12%。
與此同時,河津市小梁鄉小梁村迎豐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智慧農業系統,為600余畝小麥實施精準滴灌。該合作社副書記王文勝介紹:“滴灌技術改變大水漫灌模式,節水50%、節肥30%,畝產增加15%以上。土地流轉后實現集中連片種植,村民每畝保底收益600元并參與分紅。”
農技專家與智能農機協同發力,為夏糧豐產豐收筑牢根基。春日的運城大地上,科技與汗水交織成豐收的希望,一幅幅生動的春管畫卷正徐徐展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