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2-11
本報評論員
村強,則民長富;民富,則國久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凝聚黨心民心、鞏固執政基礎的重要抓手。積極創建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范區,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持續健康發展。
集體經濟是基層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推動共同富裕的有效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提高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近年來,我市多措并舉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涌現出河津龍門、臨猗薛公、芮城斜口等一批經濟強村。但總體來看,仍存在總量不大、路徑不多、層次不高等問題。下一步,要實施“消弱培強、提質倍增”行動,探索“黨支部+”模式,把群眾組織起來,把資源利用起來,把產業發展起來,持續做大集體經濟“蛋糕”。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盤活閑置資源。有形和無形的存量閑置資源,既是農村的“老家底”,也是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盤活閑置資源,努力做到盤出增量、盤出效益,既是“穩增長”,又是“防風險”,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局。要聚焦破解“人、地、錢”瓶頸,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沉睡資源”變成增收活水。對一般農業村,可采取“股票田”模式,通過以田易股,引導村民把土地流轉給集體,或者實施全產業鏈托管,分享增值收益;對山區空心村,可推廣“飛地經營”模式,與經濟強村結對,分享發展紅利;對生態條件好的村,可引進優質文旅項目,把“好風景”變成“好光景”;對城郊村和城中村,要整合富余勞動力、空余門面房、閑置宅基地等,發展物業經營、勞務派遣、物流配送等業態。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做強經營主體。經營主體是產業的根基,沒有經營主體的枝繁葉茂,就難有產業發展的花繁果碩。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同其他市相比,我市合作社辦得還不紅火,與我市優越的農業資源稟賦不夠匹配。要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提檔升級行動,清理整頓“空殼社”,在每個鄉鎮集中培育10個左右帶動力強的合作社,把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整合起來,讓群眾在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實現抱團合作。要實施“新農人”培育計劃,既注重將“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致富能手孵化培育成專業鄉村運營師,又要市場化招引一批“鄉村CEO”,為合作社當好“賬房先生”、產品經理,為集體經濟注入新動能。
積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推動連片共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一村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實現共同富裕,離不開先富帶后富。先富起來的村子,有責任也有義務伸出援手。我們要以地域相連、產業相近為紐帶,通過組織聯建、村企結對、村村合作等方式,以“一村富”帶動“連片興”。要密切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實施薪金、租金、股金、福利金等增收新模式,實現集體和群眾“雙增收”,促進共同富裕。要常態化推進集體資產“清化收”,每年開展“回頭看”,嚴禁侵占資源收益、賤租賤賣資產,杜絕不合規支出,理直氣壯管好集體“三資”。特別是,要在城市社區積極探索“物業經濟”“地攤經濟”“服務經濟”等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增強社區自身“造血功能”。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成。全市上下唯有以“闖”的精神破冰前行,以“創”的勁頭開拓新路,以“實”的作風攻堅克難,才能走出一條符合時代要求、具有運城特色、切合基層實踐的集體經濟發展之路,才能不斷發展壯大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助推運城鄉村振興取得更大實效。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