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鹽池靈慶公神祠頌碑:鐫刻在碑石上的鹽池壯景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2-10

□記者 薛麗娟

文物名片

主角:鹽池靈慶公神祠頌碑

出生時間: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

尺寸:通高273厘米、座長95厘米、座寬22.5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河東鹽湖,自上古時期便與華夏民族緊密相連,見證了無數朝代更迭、歲月變遷,亦留下了眾多歷史故事、珍貴碑刻。而歷代碑刻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大唐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祠頌碑》。

這通碑刻立于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從規格上看,氣勢不凡。其通高273厘米,座長95厘米,座寬22.5厘米,采用螭首龜趺的形制,盡顯莊重。圭形碑額上,3排篆書“唐鹽池靈慶公神祠頌”9個大字,古樸典雅,彰顯著歷史的厚重感。碑文共計25行,每行51字,采用楷書,字徑3厘米,筆力雄健,盡顯書法大家風范。

碑文作者崔敖是唐代進士,后官授太常博士,深厚的文學功底讓他為碑文賦予了極高的文學價值,行文間盡顯唐代文風的大氣磅礴。書寫篆刻則由韋縱揮毫,他書法造詣極高,在顏真卿所處時代,可謂難得的能傳承顏體筆法的佼佼者。可惜他流傳于世的碑刻極為稀少,此碑也就顯得愈發珍貴。

整個碑文辭藻華麗,氣勢奔放,揮揮灑灑。開篇從地理條件入手,條山孕育而生河東鹽池,進而描寫了歷朝對鹽池的重視,漢代實行鹽鐵專營,唐自安史之亂后,設置鹽鐵專賣官。河東鹽生產采用墾畦澆曬法,鹽產大幅提高,出現“雪野霜地,積如連山”的壯闊場景。潔白的成鹽覆蓋鹽池如雪野霜地,堆積如山。

產量驚人,銷量也是令人咂舌。從碑文記載中便能窺得一二,“度土定食,止于中州;濟于橫汾,爰距隴阪;東下京鄭,而抵于宛”,河東鹽的銷售版圖橫跨大半個中原地區。各條河道里,運鹽船首尾相連,一船連接一船,浩浩蕩蕩;陸路上,運鹽的馬車絡繹不絕,一輛接一輛,車輪滾滾。每年鹽稅收入高達二百千萬,不僅滿足了百姓的日常所需,更憑借龐大的貿易量,充盈了國庫,為朝廷減去天下大半租賦。從碑文中,我們能直觀感受到當時河東鹽貿易的繁榮景象,同時,文中還提及朝廷對解縣、安邑兩池的管理安排:“以前詹事府司直陸位知解縣池,前大理評事韋縱知安邑池”,為后世研究唐代鹽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鹽池靈慶公神祠頌碑》原立于池神廟內,作為運城鹽池歷史的見證者,它是現存時代最早的鹽池碑刻。碑文詳細記錄了河東鹽池及鹽田的發展脈絡,為研究古代鹽業發展提供了翔實資料,甚至能糾正史書謬誤,補充正史缺漏,可見史料價值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碑名中的“靈慶公”,其來頭不小,是運城鹽池獨有的池神。唐代宗大歷十二年賜鹽池名“寶應靈慶”,建祠納入國家祭祀。此后,池神封號歷經多朝更迭,宋朝徽宗封“資寶公”“惠康公”,大觀二年晉爵為王;元代賜號加封;明初正名“鹽池之神”;清雍正五年欽定“昭惠裕阜鹽池之神”,規定三、六、九月祭祀。

《鹽池靈慶公神祠頌碑》既是河東古文明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蘊含著難以估量的文物價值。它以文字為載體,不僅記錄了河東鹽池的往昔,還歌頌了唐代整修鹽池、賜名祭神的宏大場景,從側面展現和見證了運城文化的輝煌,以及孕育出的文明碩果。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