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綠釉百戲陶樓:漢代“高樓”的見證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2-10

□記者 楊穎琦

文物名片

主角:綠釉百戲陶樓

出生時間:漢(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尺寸:通高140厘米、寬41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qū)博物館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很久以前,我們就有許多關于“樓”的文字記載,那么這些存在于古籍中的“樓”到底長什么樣子?我們又將如何去尋找關于它們的歷史印記?其實,在鹽湖區(qū)博物館,就有關于漢代“高樓”的實物見證。

  走進鹽湖區(qū)博物館,一件來自漢代的“高樓”就可以為我們講述關于這片土地上的建筑歷史,它就是出土于鹽湖區(qū)泓芝驛鎮(zhèn)北古村的綠釉百戲陶樓。這座“高樓”通高140厘米,寬41厘米,通體施綠釉,色澤明亮,釉色均勻,至今看來仍保存得十分完好。陶樓為方形樓身,廡殿頂,上置平坐,將樓劃分為3層,各層欄檐和平坐有序地挑出和收進,外觀穩(wěn)定又產(chǎn)生虛實明暗的視覺變化,還滿足了遮陽避雨及憑欄眺望的需求。整體建筑模型宏偉高大,造型精細獨特。

  而在這“高樓”上最為引人注目的則是在上面載歌載舞的樂人們。由下往上看,每一層平臺都有橫式欄桿,第一層欄內(nèi)有3位樂人正在吹奏樂器,中層平臺欄桿內(nèi)有六男二女的舞樂人在婆娑起舞,而最上層的兩個長條形窗里則坐著3位頭戴尖形帽的官人,仿佛正在欣賞這場精彩的演出。

  也許會有人好奇,這樣的陶樓是做什么用的?就是這樣的一件陶樓,層次分明,結(jié)構精巧,卻受限于尺寸大小,沒有任何的實用價值。但它本身的建筑結(jié)構,其中所用的廡殿頂結(jié)構,上面短短的屋脊,形象的門窗,檐下的斗拱結(jié)構,都與當時漢代社會中的高級建筑一般無二。

  “百戲”則是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總稱,早在秦漢時就已出現(xiàn)。《漢書·西域傳》載,武帝“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渝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在作為統(tǒng)治者的漢武帝的傾心喜愛和積極倡導下,漢代百戲發(fā)展迅速,許多官宦貴族也紛紛效仿,在家中進行百戲表演。學者楊蔭瀏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寫道:“漢代的百戲,內(nèi)容相當多樣,有音樂、有歌、有舞、有動作,有時還應用著活動的布景,與戲劇相仿佛。”可見當時人們的娛樂生活已十分精彩。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jié)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正如我們從小熟讀的《西北有高樓》中記載的那樣,在漢代不僅有“高樓”,還有高樓上傳來的“弦歌聲”。學者李榮有先生在《漢畫像的音樂學研究》一書中也說:“這種詩中傳唱的‘阿閣三重階’的高樓,與出土所見陶樓的形態(tài)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肯定,西漢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種樓臺式專門演出的舞臺。”鹽湖區(qū)博物館館藏的綠釉百戲陶樓似也可佐證這一說法。

  這件綠釉百戲陶樓不僅是東漢時期的一種建筑明器,也是研究漢代百戲表演的重要實物資料。作為一件文物,其本身承載的文化意義更為重要。透過它,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漢代輝煌大氣的建筑風格,更可以欣賞到當時河東地區(qū)人們的娛樂生活和審美意趣。

  一座小小的陶樓,就像等比例縮小的現(xiàn)實建筑,向前來參觀的人們生動地展示樓閣是如何分割的,主梁斗拱是如何建造與架構之上的……想象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家人在高樓登高望遠,家中的樂人在3層高樓上演奏樂曲、載歌載舞,歌聲、樂聲隨著風越傳越遠……

網(wǎng)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