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15
□張宏博
小時候過年,雖說沒有現(xiàn)在的大餐,但年味十足,親情重,氣氛濃,回憶起來依然歷歷在目。
進入臘月,小孩子們就開始盼著過年了,因為過年可以穿新棉衣,可以貼春聯(lián)、年畫、窗花,可以背著白面大饃饃走親戚。大人們也盼著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停下一年繁重的勞作,無憂無慮地清閑幾天。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除塵,祭灶,家家戶戶開始祭灶神爺。父母一早就起來,把廚房收拾干凈。母親搭上油鍋開始炸“油果果”,炸好后放在案板上,同水果、點心等貢品一起擺好,祈愿灶神爺“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
到了臘月二十五六,家家戶戶開始蒸饃饃了。半夜開始燒水和面,早上八九點面發(fā)好后就開始揉面做饃。屋子中央放個大案板,女人們身戴圍裙,圍著大案板揉面,左鄰右舍還會互相幫忙,東家蒸完西家蒸。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家里糧食雖然不多,但每家每戶都要蒸上五六鍋。白面包黑面,黑面包豆餡,饃饃花樣多,“棗花”“油股絮”“窩窩”“糖角”等大饃小饃一大堆,一直要忙到天黑。
臘月三十寫對聯(lián)貼對聯(lián)。父親大清早就開始寫對聯(lián)了,村里人拿著紅紙,一個接一個來家里讓父親寫。父親小時候在陜西上過幾年學(xué),毛筆字寫得還真有功夫。一會兒,院子里擺滿了對聯(lián),紅紅火火十分耀眼。
吃過午飯開始貼對聯(lián)了,農(nóng)家院子貼上紅紅的對聯(lián),顯得格外氣派。貼完春聯(lián),貼年畫、窗花。小小的窯洞,墻壁上貼一些年畫,頓覺蓬蓽生輝,喜氣映室。
該吃年夜飯了,大年三十是要吃餃子的。家家戶戶的廚房里傳出剁餡的聲音,餃子餡大部分是紅白蘿卜和白菜,吃起來蠻有味道。大年夜吃餃子,餐桌上沒有菜,一人一碗餃子,十幾口人,仍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餃子,開始祭祖宗、放鞭炮。小小的村子里,鞭炮聲此起彼伏,小娃娃們嘰嘰喳喳挨門走戶,搶著拾沒有響的鞭炮。放完鞭炮,開始燒柏火。兄弟姐妹圍著火堆,興高采烈地蹦著跳著,甚是快樂。
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夜,一家人圍著一個大火盆,聽母親講故事,嘮家常。母親拿出一盒點心,分給我們,那個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一塊甜甜的點心,感覺特別甜、特別香。
夜深了,母親把做好的新棉衣、新棉鞋放到床上,大年初一早上,我們就可以穿了。母親是個勤勞的人,手巧能干,每天起早貪黑,紡織做飯料理家務(wù),為我們付出了太多。
大年初一吃完餃子,兄弟姐妹就會去爺爺奶奶家、伯伯叔叔家磕頭作揖。給長輩拜年,是對老人的敬重,也是文化的傳承。
到了大年初二,就開始走親戚了。大路上,男男女女,成群結(jié)隊,都穿著新衣服,十分精神。到了親戚家,在交談中,親情、友情相互傳遞著。走親戚,要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結(jié)束。
兒時過大年,有年味,有親情,有傳承,歡樂無窮無盡,回憶無窮無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