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1-09
楊金貴
最溫馨的情感維系
拜年,是春節(jié)最重要的禮節(jié)和內(nèi)容,是相鄰親友之間最溫暖、最動聽的問候和祝福。當開年的喜炮轟轟鳴響,當新春的曦光剛露頭角,人們拜年的身影,便交織成街巷中最美的風景……
拜年這一古老的習俗可回溯至先秦。新舊交替之際,人們以莊重的祭祀向祖先與神靈虔誠祈福,由此開啟了拜年的最初篇章。這既是對神秘力量的敬畏,更是對未來的深切期盼,如《詩經(jīng)》中所吟唱:“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jiān)在茲。”時刻提醒著人們懷揣敬畏之心前行。到了漢代,正日的朝會莊嚴而盛大,官員向皇帝賀年,民間的晚輩也紛紛向長輩致以敬意。南北朝時,鄰里間的走動互拜,讓溫暖在人與人之間潺潺流淌。《荊楚歲時記》中提到正月初一,長幼要正衣冠,依次拜賀,進椒柏酒等。晚輩向長輩進酒時會說“松鶴長春”等吉祥話;人們相互拜年時,也會互道一些簡單樸素的祝福語,像“萬事順遂”“闔家安康”等,以表達對彼此新一年的美好祝愿。進入唐宋,文化的繁榮為拜年增添了絢麗多彩的筆觸。唐朝的拜年帖,如嬌艷的梅花一般精致,攜著文人雅士的才情與祝福,在人們手中溫情傳遞。而宋代,拜年之風盛行至極,“名刺”成為情感的紐帶,商家與顧客的互動,更為生活增添了濃郁的煙火氣息。蘇軾曾在《饋歲/別歲/守歲》中寫道:“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流轉(zhuǎn)與拜年的傳承。明清時期,傳統(tǒng)愈發(fā)豐富。明朝藝術家文徵明的《拜年》:“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人們拜年時遞上名片問候,而不求見面的習俗,從側面反映出拜年這一傳統(tǒng)在當時的社交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明代,全家向祖宗牌位跪拜后還要向長輩拜年,時間的延續(xù)讓親情更加醇厚。清代的,滿漢文化交融,獨特的禮儀為拜年增添了別樣的韻味。民國時期,春節(jié)拜年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人們在大年初一依舊會走親訪友,登門拜年;晚輩向長輩行叩拜禮或作揖鞠躬禮,長輩則會給晚輩紅包;地方政府機關、士紳等會組織團拜活動,大家齊聚指定地點行團拜禮。隨著郵政與電話業(yè)的發(fā)達,人們通過寫信向遠方親戚朋友傳達新年問候,一些官宦、富貴人家還會選擇電話拜年。晚清以前,女性參與拜年較少,民國時期女性社會活動機會增加,小女孩也會頭戴紙做的蝴蝶、螞蚱等飾物,給長輩三叩首拜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拜年這一傳統(tǒng)文化禮儀得到弘揚,每逢春節(jié),到處是一片溫馨、祥和的氣象。隨著通信技術如閃電般飛速發(fā)展,拜年方式煥然一新,電話、短信、微信、電子賀卡等,雖形式各異,但那份祝福與溫情從未改變。
拜年時,長輩們通常要給晚輩一定數(shù)額的壓歲錢。壓歲錢最早起源于漢朝,起先它是被鑄造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并不能在市面流通,錢幣正面鑄有“萬歲千秋”“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吉祥語,背面則鑄有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吉祥圖案。唐朝時,春節(jié)出現(xiàn)了散錢的風氣,當時的壓歲錢是宮廷嬪妃們娛樂的一種擲錢游戲。宋朝以后,唐朝立春日的風俗移到正月初一,春日散錢的風俗逐漸演變成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古代時寓意鎮(zhèn)惡祛邪,保護孩子平安。在漫長的演變中,現(xiàn)在則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拜年是親情的凝聚。記得小時候,正月初一,天還蒙蒙亮,新年的鞭炮聲就已噼里啪啦響起。爸爸點著鞭炮和“二踢響”,媽媽和奶奶在畫有麥囤子的院中間燒香叩頭,祭祀上蒼和祖先,保佑人間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和全家安康。我和弟弟急忙從被窩鉆出,穿上媽媽夜里給我們拾掇齊整的新衣服,那種高興勁兒真難用文字形容。收拾完畢,吃過敬天的餛飩,爸爸便領我們行祭先祖,然后再給爺爺、奶奶磕頭,接下來是給爸爸媽媽拜年。在這特殊的時刻,晚輩給長輩送上的不僅是祝福,更是敬重與感恩,那一聲聲“爺爺、奶奶,新年好!”“爸爸、媽媽,給你們拜年了”,如同清澈的溪流,流淌在每個人的心間。長輩們滿含慈愛地看著孩子們,遞上嶄新的壓歲錢。那不僅僅是一份物質(zhì)的饋贈,更是一份深沉的愛與期許。
拜年是血脈的紐帶。大年初一,晨曦微露,街巷中彌漫著淡淡的煙火氣息,那是舊歲的余韻與新年的憧憬交織的味道。家家戶戶門前的紅燈籠,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昨日的故事,又似在歡迎著今日的喜慶。
人們拜過家里的長者之后,便開始親族之間的互拜。拜年的隊伍開始穿梭在大街小巷。人們身著新衣,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那笑容里滿是對新一年的期待與祝福。孩子們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身后,手中拿著紅紅的摔炮,偶爾調(diào)皮地摔上一個,清脆的聲響和著人們的喜笑聲、喧嘩聲,更顯與平日氣氛不同。
每進一戶人家,溫暖的問候聲此起彼伏。“拜年了!”“新年好!”“恭喜發(fā)財!”吉祥話,祝福語如一條條紐帶,讓家族的凝聚力在這一刻更加緊密,更加牢固。老人們坐在堂屋里,笑容滿面地看著前來拜年的晚輩們,眼中滿是慈愛和歡喜。前輩的美德和傳統(tǒng)由是得以更好傳承,家族的榮耀和輝煌就這樣被一代一代續(xù)寫。
正月初二(有些地方是初三),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給岳丈岳母大人的拜年日。這是一種天地倫常,地義天經(jīng)!這一天,中華大地上,有多少對夫妻走在回娘家的路上,急切敬謝岳父母的恩情;又有多少雙眼睛望著大門口,翹首企昐女兒女婿和外孫出現(xiàn)在視野中。年三十的餃子還熱在鍋里,給外孫準備的壓歲錢已在兜里揣出了溫度,就等著那一聲“姥姥、姥爺,新年好”!給岳父母拜年是一種人倫的美麗,是一種人性的崇高,親情交融更緊,血脈連得更牢。
拜年是和諧的樂章,給鄰里拜年也是重頭戲。俗話說“割不斷的親,離不開的鄰”“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平日里或許只是點頭之交,甚或還有些誤會、別扭、隔閡、矛盾,畢竟“一鍋飄香百家聞”,鄉(xiāng)里相親的,有個急處難事也好招呼照拂。過年時,或到院子中,或在樓道里,或遇胡同口,或逢家門外,熱熱誠誠地喊一聲“新年好”,實實在在地送上一副笑臉,一個拜年的祝福就會如春風化雨,暖日融冰,使鄰居間往日的“疙瘩”得以解開,先前的“不解”得以原諒,相互之間和睦相處,好不樂哉。
拜年是友情的升華。長輩、族群拜年后,單位同事之間的拜年也不能怠慢。拜年正是增進同事朋友之間感情的好機會。記得在20世紀末,一個單位的同事都住在一個機關家屬院,吃過初一的餃子后,大家就開始互相拜年,有相約同行的,有單兵獨進的,走著走著就合成了一支隊伍。十多個小時前還在一個辦公室處理事務的同僚,瞬間就變成了登門拜訪的“貴客”。同事之間在拜年中感受著友情,在疲憊中回味著歡樂,心境清新如洗卻又沸騰不已。后來,發(fā)展到團拜,雖少了傳統(tǒng)拜年的味道,但也還是一種相聚。
拜年是華夏兒女世世代代沿襲的習俗,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和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和精神碩果。隨著時代的變化,拜年的方式在不斷變化,但這種傳統(tǒng)不能淡化。這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最溫馨的情感維系,是我們的文化根脈!
最盛大的文化狂歡
春節(jié),那是一場最盛大的民間文化狂歡,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
北方的春節(jié)民間藝術表演豪邁而熱烈。舞龍舞獅氣勢恢宏,巨龍翻騰,雄獅躍動,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傳奇,為大地帶來祥瑞與守護。扭秧歌的隊伍歡快奔放,紅綢飄舞,彩扇翻飛,如燃燒的火焰般熱烈,奏響了歡樂的樂章。廟會上,古老的建筑與熱鬧的人群相映成趣,美食香氣彌漫,讓人饞涎欲滴……
而在南方,春節(jié)則是一幅溫婉與靈動的模樣:舞龍舞獅同樣精彩,但多了幾分細膩與靈動。花燈巡游璀璨奪目,造型精巧的花燈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大街小巷。逛花市是南方春節(jié)的一大特色,繁花似錦,香氣四溢,為新年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水上表演別具風情,劃龍舟、水上歌舞等活動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展現(xiàn)出南方的靈動與活力。
無論是北方的豪邁熱烈,還是南方的溫婉靈動,春節(jié)的文化活動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讓中華大地在這個特殊的時節(jié)里充滿了歡樂、溫馨與希望。我自小在北方農(nóng)村長大,一直在山西工作成長,見證了春節(jié)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熱鬧、多彩、奇美和激越,感受過春節(jié)時人民群眾鬧紅火那種歡悅、舒暢、輕松和縱情……
舞龍舞獅,氣勢磅礴震乾坤。傳說,古時人間常有災禍,龍王不忍百姓受苦,便降下甘霖。人們?yōu)楦卸鼾埻酰阍陂_年以舞龍的方式表達敬意。而獅子則被視為神獸,能鎮(zhèn)宅辟邪。龍,乃祥瑞之象征,能呼風喚雨,福澤蒼生。獅,為勇猛之代表,可驅(qū)邪鎮(zhèn)妖,守護安寧。春節(jié)期間,舞龍舞獅成為民間一種普遍而險奇的年俗娛樂活動。
當激越的鼓點響起,舞龍的隊伍就似蛟龍出海,翻騰飛舞。那金色的龍身,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龍鱗熠熠生輝,仿佛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順意。舞獅者身姿矯健,跳躍騰挪,威風凜凜又風趣可愛,搖頭,擺尾,打滾,跳躍,踩花樁,滾繡球,翻云梯,銜花籃……出神入化的表演,讓人們一會兒為之提心,一會兒為之懸膽,一會兒又為之鼓掌歡笑。孩子們瞪大了眼睛,張著小嘴,發(fā)出陣陣驚嘆;老人們則面帶微笑,伸出雙手給以鼓掌,表示對表演者的尊重和贊許;年輕人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精彩的瞬間,與遠方的朋友分享這份喜悅。“龍銜火樹千燈艷,獅踩繡球萬歲春。”舞龍舞獅,舞出的是歡樂,是吉祥。
扭秧歌是參與者最廣泛的群眾性娛樂活動。相傳,扭秧歌起源于農(nóng)民在田間勞作時的動作,后來逐漸演變成一種慶祝豐收的舞蹈。每年春節(jié),組織者一聲號召,街道、鄉(xiāng)村許多男女老少就加入扭秧歌的隊伍。紅綢飄舞,彩扇翻飛,如春花綻放。人們身著鮮艷的服裝,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們扭動著腰肢,邁著歡快的步伐,踏著和諧的鼓點,組成了街道或廣場一道亮麗的風景。那輕盈的腳步,那擺動的雙臂,仿佛蜻蜓起舞,又似花枝搖曳,十分迷人。觀看者常常被鼓舞,不時有人加入這熱鬧的長蛇陣中,歡笑聲、嬉鬧聲,匯成一片幸福的海洋……
春節(jié)花鼓格外喜慶。鼓點聲聲,鑼镲齊響,節(jié)奏明快,清脆悅耳,點燃著人們的激情。表演者有鼓手,通俗叫花鼓老漢,有花鼓女,即伴舞者。老漢手持鼓槌,腰挎花鼓(有的頭、腿和腳腕也綁有鼓)邊敲邊舞,動作嫻熟而富有節(jié)奏感。花鼓女身著鮮艷的服裝,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圍著老漢轉(zhuǎn)圈、穿梭,組成一副副變幻熱鬧的場景。打花鼓的傳說有許多,有的說是為了慶祝豐收,有的說是為了紀念英雄,無論傳說如何,打花鼓都以它獨特的魅力成為春節(jié)民俗活動的一道文化硬菜。我早年在農(nóng)村時,春節(jié)打花鼓我多次擔當過領調(diào)的鑼手。記憶中花鼓從正月初一打到正月十六。初一為踩院,花鼓隊差不多挨門進宅,以示驅(qū)災送福。主人捧出花生、柿餅等物招待大家,以表熱情歡迎。從初二到十六,每天晚上在村里轉(zhuǎn)著打,甚至和鄰村交換著打,那種熱鬧,那種歡樂,那種愜意,那種痛快真是一種幸福。
跑旱船,趣味橫生樂無窮。民間傳統(tǒng)的旱船是由當年村上新娶的媳婦們自做自撐的。進入臘月,村上的一些老藝人就把村上當年新娶的媳婦集中到一起,教她們用竹枝或高粱稈做旱船,然后糊上各色的紙,并在白紙上畫入吉祥的花鳥之類。一艘艘精美的旱船,色彩斑斕,造型別致。藝人們教新媳婦們跑旱船,表演者站在旱船中,模仿劃船的動作,左右搖擺,一會兒仿佛在水面上航行。一會兒又似船遇到風浪,一會兒好像船將要擱淺,一會兒又如船繞險礁……在“老船公”的指揮下,她們的表演詼諧幽默,跌宕起伏,惹得觀眾陣陣歡笑。
跑旱船為新媳婦們搭建了融入集體的橋梁,引導她們學會勤勞持家,用雙手編織美好的生活;教育大家要發(fā)揚合作進取精神,珍惜集體力量,遇風浪而不懼,闖險灘而不驚,勇敢頑強,堅毅奮進,向著美好未來揚帆前行。
春節(jié)鑼鼓,也是廣大青壯年普遍喜愛的一項活動。當新春的腳步臨近,鏗鏘的鑼鼓聲便在大街小巷響起,仿佛傳播著春天的消息。鑼鼓家伙主要是鑼、鼓、鈸,有的地方還有镲。春節(jié)鑼鼓一般不是正式表演,純屬人們自娛自樂,所以敲打者通常不穿鮮艷的服裝。然而,一旦鑼鼓響起,每個參與者就都來了精神,非打出個精彩花樣不可。那民間鼓手多是高人,他們神情專注,雙手揮舞著鼓槌,一會兒敲擊著鼓面,一會兒撩撥著鼓邊,一會兒將鼓槌在空中翻繞,一會兒令鼓槌在手中旋轉(zhuǎn),那鼓點忽而如疾風驟雨,忽而似珠落玉盤,直叫人看得眼花繚亂,聽得心旌搖蕩。那打鑼的、拍鈸的也不甘示弱,鑼槌上下環(huán)繞,敲出了“龍門陣”;鈸在空中擦響,拍成了“打銅花”。人們越敲越起勁,那聲響如雷霆萬鈞,敲出萬馬奔騰,敲得天昏地暗。表演者激情四溢,觀看者欣喜若狂,人群中不時爆發(fā)出加油的吶喊和鼓勁的掌聲。在這激昂的節(jié)奏中,人們忘卻了生活的煩惱,激發(fā)出奮進的豪情……
在晉南一帶,還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文藝表演叫馬拉鼓車。那古老的鼓車,裝飾得五彩繽紛,車身懸掛著精美的圖案和激勵人們的標語口號,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車的兩頭分別豎著兩面大鼓,鼓手手持鼓槌,槌落鼓響,聲傳數(shù)里。其他配樂者坐在車的兩側,配合鼓手擊打。鼓車由一色的棕紅馬牽拉,最多時一輛車用到81匹馬。馬前有鞭手開道,馬旁有悍將護行,車輪飛滾如排山倒海,場面十分壯觀,令人震撼。“駿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車”。馬拉鼓車歷史悠久,據(jù)傳在古代是為了慶祝勝利或豐收而形成的一種特別藝術形態(tài),象征著勇氣、力量和團結。每當鼓車駛過,人們都會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凝聚力、震撼力。這種精神,一直傳承至今,成為春節(jié)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
春節(jié)廟會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動,在歷史的轉(zhuǎn)換變遷中,便成了一種有趣的春節(jié)娛樂。古老的廟會上,香煙裊裊,人群熙攘,美食飄香,各式工藝品琳瑯滿目。糖葫蘆的酸甜,糖炒栗子的香美,烤紅薯的溫暖……交織成春節(jié)的獨特味道。剪紙如詩,面人如畫,風箏似夢,展示著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春節(jié)期間,人們在廟會中悠閑穿梭,逛游觀瞻,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如漫步在歷史的長河中,領略歲月的滄桑與繁華,不失為一種雅趣和樂事……
抬閣、高蹺表演亦是春節(jié)文化娛樂的重頭戲之一。數(shù)米高的抬閣之上,孩童們宛如仙子下凡,身著華麗服飾,裝扮成各類戲劇角色,演繹著古老的傳說。抬閣之奇、之妙、之精,之美,凝聚著工匠們的智慧與心血。走高蹺者,腳踩高木,如履平地,勇敢無畏。他們扮成各種形象,神話人物,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抬閣與高蹺,一高一低,一靜一動,共同展現(xiàn)著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關于抬閣和走高蹺也有許多傳說故事,在古代人們主要用它們來慶祝豐收,歡慶佳節(jié),以表達喜悅之情。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抬閣、高蹺奇險艷美的藝術魅力越來越強大,人們仰望著抬閣上的孩子們,無不為他們的勇敢和美麗而喝彩,看著表演高蹺的年輕人,打心眼里對他們充滿了敬佩……
如果說大年是一臺全民參演的民俗大戲,那么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就是這部壯劇的壓軸節(jié)目。元宵節(jié)典型的節(jié)俗娛樂是燈會。“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繞月下月如銀。”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元宵燈會的重視和向往。
關于元宵燈節(jié)的傳說很多,有本土的,有外域的,有宮廷的,有民間的,難以言表。元宵燈會的興盛從隋唐開始,歷代相延。張燈時間以五日居多,正月十三布燈,十八收燈。各地風俗雖有差異,但燈彩遍張,觀者如織真乃實景。燈節(jié)晚上,“東風夜放花千樹”“星如雨”,到處是彩色的河流。城里的彩燈精致而華貴,雍容大氣,蔚為壯觀;而農(nóng)村的彩燈則儉樸清秀,有鯉魚燈、蓮花燈、水果燈、谷物燈,六畜燈……寓意著“連年有余”“五谷豐登”“吉祥喜慶”……如若恰逢燈節(jié)下雪,那才是絕好的美景,燈映雪,雪打燈,色調(diào)殊異,意趣盎然,瑞雪兆豐年,燈火旺人間。
上元獨有的燈節(jié)氛圍,吸引著人們結伴出游,通宵不絕,就連天上的月亮都悄然俯視著人間的燈火。燈節(jié)之熱鬧演繹出猜燈謎、散燈花、跳百索、走百病等諸多節(jié)俗活動,“男婦嬉游”也成了元宵節(jié)獨特的人文景觀,“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春節(jié)的民間文藝活動,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歲月沉淀的精華。它們?nèi)缤皇资讋尤说脑姼瑁环k麗的畫卷,在每一個春節(jié)里,為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與感動。
春節(jié)的內(nèi)涵太豐富,說不盡,也道不完。春節(jié)的滋味太醇厚,品不盡,也嘗不夠。它埋藏著中國人的情感密碼,中華文化的生命氣息,中國人共同的家國情懷。它是全世界珍存下來不可多得的古老而傳統(tǒng)的民俗。如今,中國春節(jié)已成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讓人類共享親情的溫暖、團聚的歡樂與和平的幸福。愿春節(jié)的大樹在全球播撒希望的種子,春意盎然,落英繽紛。
春節(jié),我們永遠的文化家園,人類永遠的文化家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