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08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流傳極廣,堪稱教育孩子勇敢、冷靜與負責的經典范例。
據《冷齋夜話·活人手段》《宋史·司馬光傳》記載:司馬光,字君實,六歲起隨父讀書,七歲便能背誦《左氏春秋》,且通曉其要義。公元1026年的一天,他與幾個孩子一同玩耍,一個孩子調皮,爬上水缸后失足掉入水中,怎么也爬不出來,眼看就要溺亡,其他孩子都驚恐地跑去找大人。緊急關頭,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搬起一塊大石頭,拼盡全力向水缸砸去。水缸竟被砸破一個洞,孩子隨著水流涌出,得以獲救。司馬光幼年時便展現出扶危救難的機智果敢,在宋代京城開封、洛陽一帶,《小兒擊甕圖》廣為流傳。
見義勇為、救童砸缸的故事,所蘊含的啟示簡單而深刻。其一,彰顯出司馬光良好的家風家教,其父母教子有方,使他自幼便有擔當。其二,體現出其從容應對、設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足見一個孩童的非凡魄力,這般遇事不慌不忙的品質,預示著其長大必成大器。尤為重要的是,他不遺棄同伴、勇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永遠傳承弘揚。故而時至今日,這個故事依然是孩童成長中的一堂必修課,激勵著孩子們在面對困難和問題時,勇于擔當、善于思考。
這則典故的主人公司馬光的祖籍便在河東夏縣涑水鄉,即現今的夏縣水頭鎮。其墓地就在這里的鳴條崗上。
司馬光不僅因砸缸的故事婦孺皆知,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及文學家。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涉及經、史、樂、天文、律歷、書數等諸多領域,對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著作《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稱為“史學雙璧”,地位舉足輕重。他歷仕四朝,官至宰相,逝世后不僅國禮厚葬,還被追封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要知道,文正可謂是文人做官的最高級別封號。
在司馬溫公祠內,存有一通杏花碑,就是當年宋哲宗為表彰司馬光的高風亮節與卓越功勛,欽命大學士蘇軾撰寫碑文,并親自書寫碑額,將其豎立于墓前的。碑文詳盡地敘述了司馬光的一生及其家世,這是蘇軾的經典楷書佳作,也是目前保存的蘇軾所撰碑文中字數最多的真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祠內還設有余慶禪院和涑水書院。那年,英宗皇帝準備大興土木,司馬光直言進諫,建議將錢財用于強軍及撫慰朝臣。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在朝臣的祖塋修建佛院,讓駐院僧人耕種周邊的田地,幫忙為在外的朝臣盡孝。皇帝也派人在司馬家祖墳處修建了佛院,并賜名“余慶禪院”,寓意“積善之家慶有余”。
書院的來源,則是司馬光目睹鄉民生活艱苦,子弟無學可上,便將皇帝的賞賜捐贈給家鄉用于興辦教育,為貧困學子提供免費教育。此書院被命名為“涑水書院”,世人也稱司馬光為涑水先生。
以上種種,可見司馬光身上始終存在的砸缸魄力和救黎民于水火的初心。
世人大多知曉司馬光耗費19年編纂《資治通鑒》,是為帝王治國編寫的教科書,然而鮮有人了解司馬光所著的《家范》。這是一套從治家進而匡正天下的典范之作,著眼于每個家庭的教育,為家庭中不同角色的人提供行為準則。在司馬光眼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若要治理好國家,首先必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是實現治國的基礎。
近年來,夏縣以司馬溫公祠為依托,將廉潔文化與文旅陣地有機融合,以景述廉、以史說廉,全力打造“清風之旅”。這是7歲便因破甕救友而聲名遠揚于京洛的機智少年;是編纂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杰出史學家;是直言進諫、堅決推辭賞賜的高潔之士;是節儉辦理喪事、典賣土地埋葬妻子的清廉之臣……司馬光的品德正如其字“君實”、其號“文正”一樣。
司馬光自我評價:“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無論是為官、治學還是處世,他始終堅守初心,一生正直坦蕩、忠心耿耿地報效國家。
縱觀司馬光的一生,從機智冷靜的少年天才到歷經四朝的重臣元老,所達到的人生高度絕非一蹴而就,背后少不了勤奮好學的日夜苦讀,少不了宦海沉浮的坎坷歷練,少不了始終如一的為國盡忠之心。由此可見,《司馬光砸缸》不僅是一則簡單的兒童故事,其深層蘊含的寶貴品質才是重點所在。司馬光憑借過人智慧、高尚品德與不懈努力譜寫的成長篇章,對后人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