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30
□記者 薛麗娟
讓人們的生活“熱辣滾燙”
2024年,我市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之路上篤定前行,成果斐然。
在對眾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精心保護和全面修繕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前沿科技手段,大力提升文物的展示利用水平;
不斷健全文物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多部門緊密溝通協作,凝聚起強大的文物保護合力;
在國家和省級考古項目中,積極開展工作,組織文化活動,收獲了一系列豐碩成果。
科技賦能 優化保護新模式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保護是重中之重。
我市全力推動5家國寶級文物單位(芮城永樂宮、芮城廣仁王廟、夏縣司馬光祠等)保護工作朝著精細化、責任化、專業化邁進,強化“人防、物防、技防”有機銜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安全防護網。

科技重現永樂宮壁畫
“在日常除塵、隱患排查和文物修繕的基礎上,我們成立了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室,引進先進監測設備,文保措施更科學、精準、高效。”解州關帝祖廟工作人員陳園園介紹道。
芮城永樂宮也積極作為,與科研機構合作,創建了壁畫保護研究院、數字復原實驗室等,推進壁畫修復工作的同時,不斷細化升級傳統文保方法。實體修復與數字化修復相輔相成,從另一維度讓古老文物煥發了新的生機。
在加強保護的同時,活化利用也是關鍵一環。文保部門充分借助先進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插上騰飛的“翅膀”。這一年,永樂宮壁畫AI修復成果展走進上海,到法國展覽,現場運用AI技術與多媒體光影裝置,重現數百年前的壁畫風采,驚艷世人。
科技與文物深度融合,擦出火花。各博物館也紛紛推出線上云展覽,讓館藏文物等突破時空限制,帶領大眾足不出戶實現“云游”。
這些有力舉措,只是我市推動文化遺產傳承利用、整體性保護工作穩步前進的一個縮影。運用現代先進技術,優化文物保護環境,助力文物“永生”,實現“活化”利用,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辟了新路徑。
制度保障 細化完善新體系
文物保護,制度先行,堅實的制度支撐是重要前提。
這一年,運城憑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火”出了圈,這也對相關部門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職責和義務提出了更為明確、嚴格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貼合運城實際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文件,如《運城市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運城市文物違法行為舉報管理制度》等,讓文物保護工作更規范化、科學化。
“文物資源基本信息的收集、審核、管理非常重要,健全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刻不容緩。比如,完善國寶級文物檔案資料,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持續推進《山西國保古建筑檔案·解州關帝廟卷》《河東關廟訪古名錄》等編輯出版。”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員表示。
這一年,我市多部門聯合,多方面發力,壯大文保隊伍,利用政府債券加強低級別文物保護,積極推進“文明守望工程”。同時,重點推進第九批國保單位申報遴選工作和運城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相關部門迅速組建普查隊伍,仔細梳理名錄清單,扎實開展普查試點,精心組織人員培訓,將理論與實地調查緊密結合,穩步推進信息采集、數據提交、分級審核、成果匯總及文物數字化、信息化管理、科技保護等各項工作,為文物保護筑牢根基。
項目驅動 強化推進新舉措
2024年,運城一躍成為熱門旅游勝地,運城博物館更是成為熱門打卡地。尤為振奮人心的是,運城博物館、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和關公文化博物館三館一并晉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推動文博事業邁向了新的高度。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力沖刺掛牌標準。目前,已組建指揮部,成立專家組,完善評定資料,為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堅實的考古支撐。”蒲津渡與蒲州故城文物保護所副所長郭海如說。
在重大項目上,我市持續發力,積極推進,成果豐碩。
加強地上文物保護,不斷充實項目儲備庫,本年度共申報國保立項37個、省保3個;同時,新絳白臺寺、福勝寺等11處國保單位完成對外開放。
做好地下文物保護,充分發揮絳縣西吳壁遺址、夏縣東下馮遺址等考古項目優勢,組織公眾考古,舉辦文化論壇等,提升全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
在博物館建設與管理上,穩步推進西陰考古博物館、山西(晉南)考古基地等標志性專題博物館的建設進程,各縣級博物館也進入關鍵階段,編制展陳大綱、進行室內裝修、組織陳列布展等,全市文博事業蓬勃發展。

司馬光祠沉浸式研學
借“文博熱”的東風,我市大力助推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并充分盤活各類文博資源。國慶假日期間,我市開放67家文博單位,讓游客們沉浸式欣賞精彩表演,品味悠久文化,感受運城魅力,為文化遺產傳承注入了活力。
文旅融合 活化非遺新范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之路上,2024年的運城也是亮點不斷。

非遺絳州鼓樂進景區
為了讓蒲劇、絳州鼓樂、澄泥硯等瑰寶不再“養在深閨人未識”,我市多措并舉,創新范式。開啟非遺數字化項目建設,開發非遺文創產品,開展主題研學旅游線路……尤其是借助文旅融合實現非遺的創造性發展,使其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我市既利用現代技術將非遺數字化,通過線上平臺讓外面的人領略其魅力,又在本地景區、博物館打造展示區和表演區,讓游客親身參與體驗。
在運城的各大景區,游客仿若置身非遺大觀園:欣賞蒲劇演員的精彩演出,感受其獨特韻味;參與傳統面食制作,體會舌尖上的傳承;在河東剪紙中裁剪文化符號,領略其精巧工藝;聆聽絳州鼓樂,與古老文化對話。
這種文旅融合模式,為非遺傳承開拓了新空間,為運城旅游增添了文化內涵,吸引了眾多游客紛至沓來。豐富的非遺體驗活動,讓市民重識本土文化,也使游客沉醉,成為運城文旅融合的亮麗名片,展現出非遺活化的無限可能。
2024年的運城,以堅定的信念、有力的行動書寫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壯麗篇章。展望未來,運城的文化遺產必將繼續閃耀光芒,讓更多的人領略到這座城市獨特而迷人的文化魅力。
攝影 通訊員 衛世新 記 者 茹 雅 薛麗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