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28
運城晚報訊(記者 景斌)12月23日,CCTV-13報道,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了運城市崔家河遺址考古發掘資料,該遺址屬于距今5500余年的仰韶中期廟底溝文化,并出土了一件同時期罕見的彩陶魚紋盆。

報道稱,這件彩陶魚紋盆口徑23.3厘米,沿寬6厘米,通高10.4厘米,沿面及腹部涂了一層薄薄的米白色“陶衣”,上繪黑彩,沿面繪弧線三角及斜線紋,腹部繪魚紋,魚身微胖修長,嘴微張,網格狀魚鱗,剪刀尾,還繪有背鰭、腹鰭,呈追逐游弋狀。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崔俊俊說,彩陶魚紋盆在廟底溝文化中很罕見,器形特殊,呈寬折沿、近直腹、大平底的特點。盆身繪的是兩條栩栩如生、寫實風格的魚紋,是文化意義上“最初中國”的生動代表。
據介紹,彩陶魚紋盆從碎片出土、制圖到器形完成,考古人員用時不到一周時間就完成了它的拼接,而碳14測年表明它距今約5500年,正處于仰韶時代的繁盛期。
崔家河遺址位于我市夏縣崔家河村東北部,距夏商二里頭文化的東下馮遺址約一公里,距仰韶文化廟底溝和廟底溝二期文化的西陰遺址約6公里,是20世紀50年代末晉南考古調查中首次發現的。在近年來的遺址調查過程中,總共發現了80多處廟底溝文化時期的遺跡,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在進行灰坑清理時,出土了大量仰韶時期廟底溝文化的遺物。
經過考古隊兩年多的整理,考古人員依據陶器口沿和陶片特征,辨認各類器形355件,復原陶器3件。和彩陶魚紋盆一起出土的還有廟底溝文化典型的重唇口尖底瓶,弧線三角紋黑彩為主的陶盆、陶缽等。作為展示廟底溝文化卓越藝術表現力的典范,這件彩陶魚紋盆與半坡文化魚紋彩陶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但與仰韶文化前期的彩陶盆在形制和裝飾風格上具有一致性,展示出仰韶文化中期多地區互動交流的文化,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彩陶藝術提供了難得的新材料。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劉巖表示,崔家河遺址和東下馮遺址,是運城盆地青龍河上游的核心遺址群,它經歷了廟底溝文化時期的繁榮、龍山時期晚期的巨變及夏商時期早期國家的輝煌進程,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考古實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