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27
前不久,央視播出《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第四期——“王維篇”,運城鹽湖作為節目的開篇,再次引人矚目。
鏡頭里,七彩鹽湖,如詩如畫。
這個位于王維故里、黃河臂彎的千年鹽湖,歷經食鹽開采、工業開發、退鹽還湖之后,正華麗轉身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和“城市花園”……

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運城鹽湖考察時指出,鹽湖的生態價值和功能越來越重要,要統籌做好保護利用工作,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一代代傳承下去,逐步恢復其生態功能,更好保護其歷史文化價值。
一年多來,我市牢記囑托、搶抓機遇、感恩奮進,打好“組合拳”,努力讓鹽湖的生態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在新時代得到充分彰顯。
近日,記者探訪鹽湖,一個山水相映、科旅深融、人水相親的新鹽湖,映入眼簾。

蝶 變
生態“爆表”,新物種多了
初冬,鹽湖生態濕地公園內,綠植掩映,景色別致,游人三三兩兩漫步于環形休閑小道,自在而愜意。
該公園于今年4月29日開園迎客。沿著公園內的步道一路南行,不遠處就是鹽湖22號堤。站在堤埝眺望,鹽湖美景,盡收眼底。
“千古中條一池雪。”河東人對鹽湖有著特別的感情。
鹽湖有4600多年的開采史,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重要的歷史價值。或用于防澇防汛、或用于筑畦產鹽,縱橫交錯的堤埝,是鹽湖的一大獨特景觀。
曾經,由于過度開采、環境污染,鹽湖一度嚴重“受傷”。
東方風來滿眼春。
在不破壞畦堤功能、不減損動植物食物鏈的前提下,我市持續實施鹽湖堤埝除險加固及生態修復工程。截至目前,這一工程已完成堤埝除險加固133.4公里,環湖綠道鋪設19.88公里,堤埝邊坡生態修復94.47萬平方米,畦塊內清淤61.14萬立方米。
過去那些破舊不堪的堤埝,正加速蝶變。
位于鹽湖東側的鴨子池,是歷史上保護鹽湖的主要蓄滯洪區。經過綜合治理與保護性修復,鴨子池生態環境大大改善,成為集蓄水、滯洪、調節氣候等于一體的原生態濕地系統。
水好,生態好,鳥類更多了。火烈鳥、反嘴鷸、大天鵝等200余種野生鳥類,紛紛在此“安家”。這里成了鳥類的樂園。
“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地觀賞火烈鳥,真是太驚喜了。”市民李靜經常帶著孩子到鹽湖游玩,這是她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小憩”。
驚喜,不止于此。
不久前,運城鹽湖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廳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傳來好消息,運城學院李新教授科研團隊在對鹽湖的微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分離出運城鹽湖首個新屬級物種——鹽池運城桿菌。
該物種的發現,不僅代表極端微生物出現了一個新類群,而且在微生物分類學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鹽湖特殊微生物“暗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波光粼粼的鹽湖與巍峨挺拔的中條山交相輝映,湖面上珍稀野生鳥類覓食嬉戲,環湖步道上人們晨練騎行,堤埝上游客散步打卡……
生態“爆表”的鹽湖,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嬗 變
科旅深融,“生”面孔嗨了
“在運城生活了幾十年,從來沒見過這么多外地車從家門口經過。”5月3日一大早,家住運城中心城區南城街道的網絡達人郭陽,在其微信朋友圈發出這樣的感慨,“這次運城真火了。”
有數為證。5月1日上午,央視《朝聞天下》報道,“去哪兒旅行”平臺上的數據顯示,截至當時,在最受游客歡迎的20個小眾旅游目的地中,運城位列第二。
盛夏夜晚,一場“傾聽運城聲音”千人大合唱在鹽湖22號堤唱響。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一曲唱罷,又接一曲,嘉賓與觀眾熱情互動,層層音浪翻滾,鹽湖也跟著“沸騰”起來。
大合唱活動持續一個月時間,現場觀看人數累計超過“10萬+”,線上點擊量超百萬人次,相關話題更是沖上抖音熱榜運城榜第一……
國慶期間,改造一新的運城鹽湖景區更是“嗨”了。炫酷的燈光秀配合璀璨的鐵花在夜空中不停上演,這份百分百的鹽湖浪漫讓現場觀眾激情澎湃,他們紛紛用手機定格當下的欣喜與滿足。
“光影和鹽湖融為一體,如夢如幻。”“打鐵花我是第一次見,視覺沖擊很強,‘火樹銀花’令人震撼。”天南海北的游客好評如潮。
而這樣的新變化,還有很多。
在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內,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宋韻·南風歌》拉開序幕。
該演出以宋代文化為藍本,采用平行空間的戲劇手法,情景再現了當時鹽業的繁華盛景,用科技手段和全新表達帶領游客深度體驗河東池鹽文化。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在移步換景中,一位來自北京的游客感嘆,宋代的大好河山、自強不息的鹽商精神,以及那穿越千年的“舜歌南風”,有機地交織在一起,“讓我感受到鹽湖背后的文化積淀是如此深厚”。
“一開始我以為是運城旁邊有個鹽湖,后來我才意識到,其實是鹽湖旁邊有座城。”游覽完鹽湖,一位海南游客對這座因鹽而聞名的城市有了更多了解。
這個冬天,新體驗還在繼續。
伴隨著響亮的鳴笛聲,帶有“鹽精靈”元素的小火車隆隆駛來……這趟小火車途經天鵝棲息地、親水觀光木棧道等,方便游客一站式欣賞,有力盤活了鹽湖旅游資源。
不僅有觀光小火車可以乘坐,游客還可以乘船游湖,坐上熱氣球俯瞰鹽湖,或是沿著木棧道漫步、近距離觀賞天鵝。在鹽湖,“人在畫中游”正成為現實。
除了文旅場景的打造外,我市還利用鹽湖特有資源,進行黑泥化妝品的研發和鹵水蟲養殖,實現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
眼下,首批“黑泥密語”品牌化妝品四大系列16個單品已上市銷售;鹵水蟲養殖實現最高年產量4000余噸,產值1100余萬元……“串珠成鏈”的鹽湖在科技的助力下煥發新活力。
演 變
文化浸潤,自豪感“炸”了
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
在鹽湖北岸的中禁門內,一座以“鹽”為主題的河東池鹽博物館靜靜佇立。剛進大廳,一個巨大的“盬”字吸人眼球。
該博物館上下兩層,總布展面積3800余平方米,由“瑞鹽天成”“供食華夏”“國之大寶”“鹽務專城”“鹽化時代”“世紀之約”“知鹽學堂”等部分組成,集中展示了河東數千年的池鹽文化。
“鹽是如何產生的?”“‘運城’這一名字的由來與鹽有什么關系?”帶著諸多問題,市民和游客來此探尋鹽湖的“前世今生”,體驗“五步產鹽法”,感受古代鹽工的辛勤勞動和智慧結晶,在與千年鹽湖隔空“對話”的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
“‘盬’這個字特指運城鹽湖。鹽湖于歷代王朝舉足輕重,是國家的重要寶藏。身為運城人,我感到驕傲。”“參觀中,我了解到墾畦澆曬法又稱‘五步產鹽法’,它的出現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在鹽業生產史上有著劃時代意義。”來此研學的學生們認真看、細心聽,增強了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作為了解河東池鹽文化的重要窗口,我們這個博物館承擔著向社會大眾宣傳、普及、傳播歷史文化知識的重要職能。”該館負責人說,“我們將不斷挖掘池鹽歷史、研究涉鹽文物、傳播盬鹽文化,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鑒往知來,知‘盬’博今。”
鹽湖東側,背靠鴨子池的河東成語典故園景色宜人。成片的蘆葦隨風搖曳,匠心獨具的60座(組)雕塑藝術,無聲地講述著這片土地的崢嶸過往。
姜嫄生民、伯樂相馬、虞芮閑原……一個個出自河東的成語典故在這里有了更具象和創意的表達,歷史變得可觀可感。
“今天才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發生在虞坂古道上。”“我的家鄉竟然是座歷史文化如此富集的寶庫……”河東兒女一邊欣賞雕塑,一邊閱讀文字介紹,將每個成語的出處默記在心。
河東成語典故園以源于河東的成語典故為創作題材、以良好的生態濕地為展示背景、以精致的雕塑藝術為表現手法,由“中華祖源”“以德配天”“家國天下”“高士流芳”“河東傳奇”等部分組成。整體雕塑游覽路線約1.98公里,展現出一幅河東歷史人文的生動畫卷。
而運城人對鹽湖的自信不僅停留在歷史中,更體現在當下。
9月5日,《美麗中國·運城鹽湖》郵票首發,這是運城自然景觀首登“國家名片”。運城鹽湖景區迎薰門外廣場人潮涌動,眾多市民特地來此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一枚小小的郵票,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承載著家鄉人民的期盼,聯結著鹽湖與遠方。
與此同時,各項鹽湖文化IP也在加緊打造中。來到鹽湖北岸的濱湖大道,一處景致頗為特別——“鹽化工業遺址”6個大字被亮色裝點,背后的煙囪和廠房看上去滄桑感十足。
這里是原運城鹽化元明粉分公司所在地,老運城人習慣叫它鹽化四廠。如今,我市正依托此地謀劃打造鹽文化遺址休閑街區項目,使之成為承載城市記憶、感受鹽工業文化的IP。
此外,5卷100余萬字的《千年鹽湖》系列叢書已完成初稿;拍攝完成了5部科普短片和3部宣傳片;原創鹽湖主題曲《千年鹽湖》已制作完成;匯編了《鹽湖傳說故事》《鹽池》《鹽湖周邊水系調研》等,還有池鹽文化旅游周、運城鹽湖馬拉松、徒步鹽湖大賽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活動,對于鹽湖的文化傳承與發掘,可謂載體多元、百花爭艷。
“千年的鹽湖最美的湖,橫臥中條山麓黃河拐彎處。黃帝戰蚩尤民族融合大邁步,舜帝撫琴南風暖明珠,鹽運古道伯樂相馬載史書……”再次回望鹽湖,風景這邊獨好。
本版攝影 記者 薛俊
□記者 景斌 陳怡霏 崔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