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27
記者 董戰軒 通訊員 曹文娟
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既是生態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發展工程。近年來,河津市緊扣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相關政策要求,通過政府、企業、群眾三方協同發力,在全省率先完成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工作,讓山區群眾實現“安居夢”。
寒冷的冬日,記者來到位于河津市下化鄉老窯頭新村的下化鄉全民健身中心,融融暖意撲面而來,來自周邊陳家嶺村翰林梅苑小區、南桑峪村幸福小區的不少村民正在鍛煉身體,活力十足。“現在我們不僅住進了人居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的樓房,得空還能到這里鍛煉鍛煉身體,生活特別得美。”前來鍛煉的村民臉上掛滿了笑容。
搬出大山住進城,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山里的下化鄉群眾來說,是一件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正是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項目讓他們住進了水、電、氣、暖一應俱全的住宅樓,由“山里人”華麗轉身為“城里人”。下化鄉地處河東煤田最南端,境內井田面積59平方公里,煤炭儲量2.1億噸,煤炭產業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然而,大量的煤炭開采為當地留下了大面積采空區和沉陷區,導致危房問題逐年凸顯,群眾居住安全受到威脅,生產生活環境持續惡化,人口凈流出十分嚴重。實施避險搬遷成為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首要任務。
面對這一現狀,河津市制訂出臺《河津市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施方案》,于2015年、2017年分兩批實施了6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2203戶7078人的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項目,采取“整體下山、易地新建”方式,2015年將上化、周家灣2個行政村集中搬遷到河津市區的龍門大道兩側,2017年將陳家嶺、老窯頭兩個行政村集中安置到河津市區東部。同期,采取貨幣安置方式,對下院、杜家灣兩村的部分群眾進行了搬遷安置。加上2008年首個搬遷進城的南桑峪村,下化鄉已解決2938戶9400余人的住房問題。在項目推進中,南桑峪、上化、周家灣、陳家嶺、老窯頭等5個安置小區堅持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全方位治理,共建成住宅樓50棟3251套住房。
搬出來僅僅是第一步,穩得住,能就業,逐步致富才是目的。各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因地制宜做強產業,積極引導群眾流轉土地,大力發展花椒、核桃等干果經濟林。同時,出臺扶持政策,積極組織開展專業培訓,全面提升群眾勞動技能,對搬遷群眾開展家政、月嫂、餐飲、電焊等技能培訓,對接國內一二線城市和市校合作項目,組織勞務輸出,引導和幫助群眾創辦各類企業,最大限度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問題。
為確保進城農民以最快速度融入城市生活,下化鄉還堅持德治教育,以文化廣場、村史館、老年活動中心等為主陣地,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泛開展文明戶、星級戶評選活動。定期開展法治宣傳,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成立互助合作社,幫助村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目前,下化鄉整體搬遷村人心穩定、產業興旺,設施齊全、鄉風文明,成為全市一道亮麗風景線。南桑峪村被授予“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稱號。目前,下化鄉全鄉9個行政村中,已有5個行政村整體搬遷下山,該鄉正全力推進剩余4村搬遷新建小區項目建設,力爭讓下化鄉所有山區群眾搬出沉陷區、踏入幸福門。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