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19

《薛猛表功》劇照。(資料圖片)
在蒲劇藝術院蒲劇研究室的收藏室里,20世紀30年代以來各個歷史階段的蒲劇手抄劇本,有關蒲劇的書籍、戲單有序碼放,研究室工作人員仔細將資料歸納分類整理,歸類紙質資料的年代、藝術家身份、劇本類別、創作人員等信息,一旁的工作人員將刻錄有蒲劇唱段的部分光盤、磁帶、唱片進行數字化傳輸轉錄。在這里,許多罕見的蒲劇“孤品”被甄選收藏,為“音配像”工程提供資料。
“收集整理,雖然很枯燥,但是有意義。”從事蒲劇研究工作十余年的胡猛說,“以前技術不發達,傳播媒介不像現在多元便捷,很多老藝術家錄的唱腔很少有發行的。一輩子就留下幾個唱段,留有音頻資料的本來就不多,更早年的就是些文字資料了。有些老戲,唱戲的演員辭世,老一輩的戲迷留下的不多,蒲劇劇目也就瀕臨失傳了。”
蒲劇院的資料庫收藏著從20世紀30年代流傳至今的蒲劇資料,包括蒲劇唱片、磁帶、光盤、劇本等音視頻資料,收集來源廣泛。這些資料由蒲劇名家的家屬自愿提供,也有戲迷收集和購買后捐贈給蒲劇藝術院。其中包括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如民國時期用于點戲的戲單。年代最為久遠的是1937年由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楊登云在西安錄制的十來段唱腔。
資料的收集整理,是對蒲劇的重新“閱讀”。30年代、50年代、90年代……不同年代的蒲劇唱腔背后都有一段壯闊的歷史,表征著相應時代下不同的流派各自的藝術特色。通過系統整理,蒲劇藝術院發掘了楊煥育、康希圣等蒲劇藝術家的寶貴資料。在整理不同階段的錄音后,最直觀的感受是蒲劇唱腔不是恒定的,而是呈現著不斷發展的趨勢,這些蒲劇音樂唱腔發展的“活化石”,反映了蒲劇的傳承與創新。
“蒲劇是立體的、生動的,唱念做表樣樣不能少,看不到表演,蒲劇的生動就要趨于混沌。”在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院長賈菊蘭眼中,建立資料庫,確保蒲劇資料得以永久保存,這只是讓這些文化瑰寶煥發新生的第一步。經過數十年光陰流轉,如何讓戲中人物的唱腔原汁原味地重現,讓那些曾經沉寂的聲音再次回響,才是找到蒲劇的根,將根扎在戲曲生長的土壤中。
“我們收藏的媒介資料記載了蒲劇歷史、許多戲曲名家的代表作,這些資料對研究歷史、探索蒲劇藝術規律具有重要作用,是珍貴的‘活化石’‘活文物’,承載了我們老百姓的集體記憶和共同情思。”賈菊蘭說,真正實現戲曲藝術的活化傳承,在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還要做好創新的轉化工程。
記者 游映霞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