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18
□王秀峰
20世紀60年代,在晉南的農村,有手藝的人非常吃得開,掙的是現金票子,吃著四個小碟菜,干的活屬于技術工種,走路都抬頭挺胸的。木匠、瓦匠、鐵匠這群人很風光,雖是下苦力的,但在農村好找媳婦。東家盤個灶頭、土炕;西家打副箱子、桌椅板凳;張三準備蓋房打一些鐵釘;李四房屋搜摟(農村揭瓦曬椽的房屋修繕)……都是這些人施展才華的機會。傳說匠人為百家有福報,好多家里為了討吉利,會讓孩子認匠人做干爹,送一身衣服和一條煙或一瓶酒就行。
在猗頓故里,就有這么一個自學成才的木匠。陳家老二瞧著鐵匠要掄大錘太苦,瓦匠攪泥土太臟,木匠雖說累但干凈,鋸板材、推推刨雖說一身臭汗,感覺比鐵匠、瓦匠要好些。他拿定主意后,想到拜師還要花錢,于是乎自己購置了一些斧、錘、推刨、鑿子、鋸等工具,用一些地里遺棄的木料、略粗一點的樹枝、舊的板材練習基本功,在家里無師自通地搗鼓著。沒想到半年功夫,就有像樣的桌椅板凳問世了。
陳老二有絕招。上門服務價錢低,飯能吃飽就行,所以經常能攬一些木匠活。那個年代,家具不講究,椅子能靠,凳子能坐,桌子上能擺碗筷就行。慢慢地,陳老二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
做的多,但不精。東家不講究,陳老二也沒見過教,只求使用,成品多了,次品也就多了。那個年代人們對家具的要求,桌子方正,四條腿垂直于地面;椅子靠背向后傾斜,四條腿是輕度外撇;凳子面或方或圓,但四條凳腿是要垂直的。陳老二獨辟蹊徑,把桌子腿做成外撇的,椅子做成四條腿垂直于地面,板凳四條腿高低不一,坐上搖晃。所有的家具由于光用膠粘,不會加楔,用久了吱嘎吱嘎發響聲,村里好事之人就給陳老二編了個順口溜:“稍息的桌子、立正的椅子、原地踏步的凳子、集體唱歌的家什。”而且他做的所有家具都比別人的矮兩公分,可桌、椅、凳子都矮了,坐上去吃飯、喝茶也感覺不到別扭。陳老二戲稱這是配套產品。
究其原因,陳老二犯了大忌。俗話說“長木匠,短鐵匠”,木匠活越干只能越短,只有留長一些才能截取自如。鐵匠留短一些,燒紅后打幾錘,也就延長了。
陳老二下料惜料。尺寸剛好,在鋸、刨的過程中只能越來越短,組合在一起只能取短。這個致命的硬傷,讓紅極一時的陳木匠生意終結了。
陳木匠另辟蹊徑,開始研究做犁。選上等的柏木或棗木,找了幾副損壞的犁,照貓畫虎,做了幾具犁。陳木匠閉門造車,把犁是研究透了。八具犁一字兒擺在地頭,牲口披掛好,隨著一聲吆喝,農民開始用犁伺候著種啥長啥的土地,春種深、夏種淺、旱種深、濕種淺。生產隊長喊:“種得淺一些。”只見陳木匠提著斧頭對著犁箭上的犁評掄一錘,犁溝就變淺了。隊長喊:“種得深一些。”陳木匠又提起斧頭對著犁箭上的犁評又是一錘子,只見身后的犁溝就變深了。大家戲稱陳木匠做的是二錘子買賣。殊不知,陳木匠心里知道,犁評向前擊,犁溝變淺;犁評向后擊,犁溝就變深。陳木匠靠這一招鮮吃遍天,名副其實成了方圓數十里的名人。
犁的生意隨著機械化的普及幾乎銷聲匿跡,但最早陳木匠做的稍息桌子、立正椅子、原地踏步的凳子和現在的家具款式倒相似至極。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