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蒲苑常青樹 傾情鑄芳華?

——蒲劇表演藝術家楊翠花藝術人生掠影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17

王思恭

楊翠花在蒲劇《意中緣》中的扮相(資料圖片)

著名青衣、國家一級演員、新中國成立后第二代蒲劇演員代表性藝術家楊翠花從藝以來主演的系列蒲劇經典熱演城鄉,歷久彌新。她精心塑造的典型形象形神兼備,光彩照人。她創立的流派藝術深入人心,影響深遠。而她不時應邀前來運城,為電視戲曲欄目、為有關人才招聘活動擔任評委,在文化名家景雪變工作室舉辦的戲迷培訓班率先開講。她的講評精彩簡練、一語中的,授藝精心、不厭其煩,示范演唱情濃韻美、動聽感人。人們對她深厚的藝術功力、精彩的經典唱段贊嘆不已,更為她特有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對她從藝以來特殊的藝術歷程津津樂道,熱切關注。

名師授藝育大才

原籍聞喜縣的楊翠花自幼酷愛戲曲,12歲考入原運城專署實驗蒲劇團學藝,工青衣。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對戲曲“改制、改人、改戲”“三改”政策的落實,為她的從藝之路創造了良好環境。她天生妙喉,悟性極高,學藝刻苦,勤奮敬業,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兩位名師的悉心培養,使她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成才之路。

“奶師傅”的悉心培養,為她夯實了“四功五法”專業基礎。楊翠花所稱的“奶師傅”,是指男旦翹楚、一級編劇、著名導演秦學敏先生。慧眼識珠的秦導演看準楊翠花是個好苗子,一門心思重點培養。進團三個月,秦學敏就為她排導了啟蒙戲《撿柴》(飾江秋蓮),登臺演出后,一鳴驚人。不久,又為她排導了《雙蓮配》等劇目。1953年,秦學敏與趙乙導演合作為她排導了由越劇袁雪芬演出本移植改編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飾祝英臺),著名小生曹鎖元飾梁山伯。從《梁祝》一劇開始,由蒲劇音樂家康希圣作曲,并根據需要當場變調:楊翠花用G調,曹鎖元用D調。同時,舞臺美術漸趨規范,樂隊配置逐步完善。演出時,楊翠花清純靚麗的扮相,逼真傳神的表演,優美動聽的唱腔,以及曹鎖元珠聯璧合的表演,令觀眾耳目一新。幾出戲的成功上演,奠定了楊翠花的舞臺位置。秦學敏對愛徒極為關心,每有成功進步,都會給她沖糖茶以示鼓勵,甚至拿出自家的兩個銀鐲子為她制作了旦角演員不可或缺的銀簪子。提起此事,楊翠花至今仍然念念不忘。

蒲劇泰斗閻逢春的口傳身授,苦心培養,使楊翠花的表演藝術取得質的飛躍。閻逢春對楊翠花藝術上要求格外嚴苛,從吐字、發聲、行腔、運氣,到身段、臺步、眼神、造型、技巧的運用,包括人物內心情感的形體外化、演戲分寸的把握等方面條分縷析,詳細講解,耐心啟發,使她受益匪淺。為提升演唱水準,閻大師告訴她:“你的嗓音條件很好,音色、音準、音質、音高都不錯,但只用本音還不夠,如能巧妙揉進一點復音,就更有味道了。”楊翠花仔細揣摩,探索前行,終于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為閻逢春配戲,是楊翠花特殊的成長機遇。在《蝴蝶杯·投衙》中,閻大師扮演江夏縣田云山,楊翠花扮演漁女胡鳳蓮。閻大師對她的戲一招一式、一字一句,一絲不茍、細摳細排。她對胡鳳蓮訴冤告狀大段唱腔中的撩板總唱不到位,閻大師反復示范,一遍又一遍糾正,年幼的楊翠花急得直哭!板胡大師車鼎臣(人稱大師傅)急忙買了水果糖哄她開心后,接著排練,終于排出了這出高難度的唱做重頭戲。從進入運城專署實驗蒲劇團,到運城、臨汾合專,劇團更名晉南人民蒲劇團8年間,楊翠花一直和閻逢春同臺獻藝,在閻逢春主演的《周仁獻嫂》中飾李蘭英,在《春秋筆》中飾吳夫人,在《舍飯》中飾趙錦堂,在《殺府》中飾伍夫人……1954年,她在閻逢春主演的《反徐州》中扮演小寡婦,赴省會演,嶄露頭角,引人注目。為閻逢春配戲,使她在以戲帶功的舞臺歷練中迅速成長,很快成為臺柱子。

赴京熱演《意中緣》

《意中緣》是流傳已久的蒲劇優秀傳統戲,著名劇作家杜波作了重大改編的新版《意中緣》更是幽默風趣、詩情畫意,是一部集文化含量和藝術觀賞性于一體精品力作。劇中,明代寒門才女楊云友描摹才子董思白作品賣畫度日;名妓林天素描摹陳眉公書畫,以假亂真。董、陳二人得知,在摯友江懷一幫助下,陳眉公訪得林天素并成佳偶;董思白則四處尋訪楊云友。開畫鋪的惡僧是空和尚謀娶云友,托無賴黃天監假冒董思白之名代娶。云友生疑,于論畫品詩之中探出真相,險中脫身。江懷一恐生意外,托林天素女扮男裝,代替因公務在外的董思白迎娶云友。洞房之中,天素露出女相,云友啼笑皆非。董思白歸來后,有情人終成眷屬。楊翠花扮演的楊云友青春靚麗,唱做俱佳,熱演劇壇,好評如潮,連獲會演大獎。

1957年1月,在晉南專署傳統戲會演中,《意中緣》與《薛剛反朝》《三家店》等劇目同獲劇本、導演、演出三項大獎;同年4月至5月,在山西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中,楊翠花以《意中緣》一劇榮獲青年學習獎。兩次會演中,《意中緣》均是排在《薛剛反朝》《三家店》之后的優秀劇目。前邊兩劇主要由王秀蘭、閻逢春、張慶奎、楊虎山、筱月來五大名演以及排列其后的“八大金剛”主演,青年演員楊翠花領銜主演的劇目排列第三,彰顯出她在劇壇的位置和分量。

1957年7月,晉南專署從蒲劇一團、二團,山西省大眾蒲劇團,新絳縣蒲劇團4個蒲劇強團抽調精兵強將,攜四十多出大小經典劇目赴京獻演。楊翠花領銜主演的《意中緣》則配備了空前豪華的演員陣容:王秀蘭飾林天素,閻逢春飾江懷一,張慶奎飾云友之父楊向夏,筱月來飾陳眉公,曹鎖元飾董思白,楊虎山飾是空和尚,李心海飾黃天監,李秀蘭飾媒婆。名家聯手,各展才藝,演出風生水起,傾倒首都戲迷,得到專家權威高度評價。之后,劇團赴天津、張家口、石家莊、大同、三門峽等地巡演五個多月,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隨著中國唱片社錄制的《意中緣》唱片廣為發行,楊翠花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蒲劇新星。她的《意中緣》劇照與眉戶名家程根虎《柳毅傳書》三龍女劇照,在運城解放路(原路家巷)文勝照相館櫥窗陳列多年,許多農村戲迷進城,總要專門繞道前往,一睹當紅明星的風采。

跨越劇種演眉戶

兩度加盟臨猗縣眉戶劇團,聯手打造眉戶經典,成為楊翠花藝術生涯的閃光點。

1960年、1961年,由臨猗縣眉戶劇團根據著名作家西戎小說《兩澗之間》改編、排演的眉戶現代戲《兩澗春秋》風靡一時。之后,該戲更名為《澗水東流》,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為眉戶電影藝術片。晉南地委、行署和宣傳文化部門對此高度重視,決定在全區范圍內遴選優秀演員,充實劇組力量。挑來選去,選中蒲劇演員王秀蘭扮演主角、西澗技術員李小蘭,楊翠花扮演西澗村長劉來虎之妻、婦女主任呂月菊,劉來虎由李英杰扮演,東澗社長由任洪扮演。該劇主題突出,劇情跌宕,王秀蘭、李英杰、楊翠花、任洪等主要演員強強聯手,各展才藝,保證了影片的成功。楊翠花扮演的呂月菊準確把握人物賢惠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充分發揮了人物善于協調、消化矛盾、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作用。劉來虎、李小蘭發生激烈沖突,“你搞工作—十多年……”“李小蘭大妹子且莫在意”等唱段韻味濃郁,情動于衷,動聽感人,為《澗水東流》的成功起到了增光添彩的重要作用。

三年之后,臨猗縣眉戶劇團根據全縣“槽頭狀元”、模范飼養員王傳河先進事跡創作的現代戲《一顆紅心》面世,在全區、全省現代戲會演中脫穎而出。1965年2月至4月,劇組參加華北區在北京舉辦的話劇、歌劇、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赴京之前,晉南專區再次抽調楊翠花飾許三嬸,由臨汾縣蒲劇團青年演員趙翠云飾田秀,臨猗眉戶劇團李英杰飾許老三、范琳飾隊長田明、王滿喜飾潘發家,五人聯袂獻藝。楊翠花深入劇情和人物內心,準確理解詞情曲意,與劇組人員密切合作,將許三嬸勤勞節儉、正直善良、熱愛集體,卻公私分明的性格特征刻畫得有棱有角,真切感人,展示了能蒲劇、能眉戶、能傳統、能現代、擅演各類角色的不凡功力。

特色鮮明成流派

長期的藝術歷練,使楊翠花深諳“業精于勤,勤則進,進則精,精而又進,則達至境”和“創新才有生命力”的深刻道理。她虛心學習,四處求教,博采眾長,繼承傳統,大膽創新,主演了傳統戲《游西湖》《白蛇傳》《東吳郡主》《趙氏孤兒》《女綁子》《三擊掌》,現代戲《英雄樓前》《紅松堡》《杜鵑山》《向陽坡》《山花》等一大批經典劇目。她的戲出出皆精彩,戲戲有亮點,逐步形成清新淡雅、端正大方、含蓄凝練、逼真細膩、意在行前、意在聲前、形神兼備、張弛有度的表演風格和底氣充沛、噴口有力、吐字清晰、發音準確、珠圓玉潤、巧用共鳴、斷音、頓音、彈音、顫音、鼻音等技巧,將蒲劇激越奔放的壯美和委婉動聽的柔美恰到好處地巧妙融合,超凡脫俗、雅俗共賞,得到廣大觀眾由衷贊賞和喜愛。中國唱片社錄制發行了《楊翠花唱腔選》《蒲劇表演藝術家楊翠花唱腔集》10個折子戲光碟,產生了廣泛持久的藝術影響。1979年,楊翠花與田迎春、王天明、張慶奎、筱嬡娜、李琴娥、范俊全聯袂主演的《麟骨床》赴省會演,榮獲一級優秀演員獎,入選新中國成立30周年獻禮劇目,晉京演出,央視轉播,圓滿成功,榮獲文化部二等獎。

楊翠花的唱腔不僅戲迷愛聽,就連本團青年蒲劇演員同樣欣賞、喜愛。1977年秋,傳統戲開放之后,臨汾蒲劇院蒲劇團新排的《逼上梁山》在臨汾文化宮上演,筆者因事在臨汾有幸觀看了演出,座位就在靠北邊過道的字幕機旁。楊翠花扮演的林娘子演唱核心唱段時,劇團十多個青年演員手提馬扎,聚坐字幕機旁,聚精會神地品賞并交口稱贊。

關于流派,業界認為:“戲曲流派主要是指演員的表演風格和藝術特點,并且這種風格特點得到師承和傳播。”楊翠花兼具蒲劇壯美和柔美藝術特色、自成一家、廣為流傳的聲腔藝術,經眾多后來者接力和傳承,早已形成事實上的流派藝術。前不久,運城市作協主席、著名作家王振川聽了楊翠花的唱腔,對山西省文聯原副主席、一級作家王西蘭說:“楊翠花的唱腔,應當稱作楊派!”在場的一級導演李泉水、市作協原副主席楊星讓、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李英杰、《戲友》雜志顧問、潘廣民、眉戶音樂家韓長榮等文藝界人士均深表贊同:“楊翠花唱腔韻味獨特,余音繞梁,早就成了流派!”

衷心祝愿楊翠花永葆藝術青春,為繁榮發展蒲劇藝術再作貢獻!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