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15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時隔兩千多年,這一傳統仍如黃鐘大呂,給人醍醐灌頂之感。

甲辰年農歷十月十一,公歷2024年11月11日,解州關帝祖廟舉辦茶祭活動,關公文化及茶道文化愛好者等200余人參與。
獻茶有禮,傳承忠義;冬之祈愿,福佑綿長。此次茶祭活動是解州關帝祖廟首次舉行,也是該廟正在籌拍的紀錄片《武廟祀典》的階段性成果轉化。看那崇寧殿前禮樂聲聲、清香氤氳。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秉承中華傳統文化、延續華夏禮儀,以“三獻禮”向關公奉茶敬拜,以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中國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所衍生的茶祭文化在中華祭祀禮儀上更是內涵豐富。在我國的祭禮習俗中,茶被作為主祭品,是因為茶精行儉德,有“潔凈、干燥”作用,被視為“和諧、崇敬”的吉祥之物。
天地賜佳茗,文化賦神韻。此行祀典所用之茶,名為關沱。它是由解州關帝祖廟監制、云南大理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山西下關沱茶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一款特供關公之御茶和分享信眾之專茶。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作為關公故里人,深受關公文化的滋養。而融入時代價值的關公文化,早已走出河東,影響全球。如今的關公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連接海內外華人的重要紐帶。關公文化所體現的“忠義仁勇誠信”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扎根于彩云之南的下關沱茶,創始于1902年,有“世界沱茶之源”的美譽,其制作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沱”,飽經大理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等天然滋潤,同時浸入河東元素、關公文化等,融自然與歷史于一體、淬人文與科學于一爐,不失為茶中經典。
隨行茶祭的運城市詩詞學會會長秦曉舟即賦:“邀約諸家訪漢家,追風至道韻盈車。常懷忠義豈非酒,漫品關公猶在茶。”
關氏后裔、運城市茶業協會會長關劍表示,關公文化與茶道文化的有機互融,既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信仰觀念,也展示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這種活動,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傳承關公文化的精神內涵,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下關沱茶的獨特魅力。此外,這種活動的開展還有助于促進文旅事業的發展,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從而帶動經濟的繁榮。
茶祭之后,眾人品茗論道話古今。
行注目禮、請客賞茶、溫具、放茶、洗茶、沖泡、分茶、奉茶……數位茶藝師舉止優雅從容、行云流水,頃刻間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歲暮擁冬,寒中飲暖。茶文化愛好者楊婷說,茶道文化,源自中國,充滿哲學、禮儀、藝術等元素,自古以來就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時至今日,茶道文化又添新內涵——關公文化,兩者互為補充、強強聯合,能讓更多人認識、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別樣風采,為中外文化交流互動提供多元選擇。
以茶為媒,以文化人。運城市關公文化傳承促進會會長關森柱告訴記者,關沱,是傳承弘揚關公文化的新的載體,其不僅體現了關公文化、茶道文化,還蘊含著晉商文化、池鹽文化等,愿每一位有識之士都能夠在茶香四溢中品味人生、感悟文化。
這真是:中條鹽湖,蒼山洱海;云水千重,關河萬隘;千秋關公,百年沱茶;敬祈福佑,運啟開泰。
記者 景斌 楊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