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讀李云峰長篇報告文學《絳州澄泥硯》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14

李迎新

《絳州澄泥硯》書影

癸卯歲末,我正在伏案看書稿,突然收到出版社老師的微信,說有一部書稿推薦我編輯審稿。隨后,本書的責任編輯趙婷老師申請加了我的微信,趙老師稱這是一部長篇報告文學,是由山西省委宣傳部委托時任山西省作協黨委書記、主席杜學文布置的,由當時的運城市作協主席李云峰撰寫的,寫的是藺永茂、藺濤父子恢復制作失傳三百多年的歷史名硯絳州澄泥硯的過程。第三天,我便收到了這部書稿。

在小說、散文、詩歌等諸多文學體裁中,我尤其喜歡報告文學。不過,以前讀的報告文學作品,不過四五千字,至多萬兒八千字;而眼前的這部報告文學,除了引子、尾聲,還有十六章,洋洋灑灑近三十萬字,堪稱鴻篇巨制。

一部報告文學作品,首先要有很強的新聞性。筆墨紙硯,享有我們國家“文房四寶”的美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符號和象征。而本書記述的主體故事——藺永茂、藺濤父子對失傳三百多年的絳州澄泥硯進行探索恢復,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怎么就消失了三百多年?藺氏父子又是什么身份?《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半月談》雜志、中央電視臺、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等各級媒體也在報道,《人民畫報》以英、日、法、德等十七種文字宣傳介紹,藺永茂何以取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終身成就獎”“中國文房四寶特殊貢獻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又是怎么獲得“首屆中國文房四寶研制藝術大師”的;藺濤憑什么成為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又何以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紀念章,被國家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父子二人怎么就有恢復絳州澄泥硯的本領?絳州澄泥硯又是怎么恢復的?作者李云峰好像清楚我們在想什么,以“引子”和前三章的篇幅,以他和藺水茂的視角,探賾洞幽地回答了絳州澄泥硯歷史久遠的身世由來,同時讓讀者認識到主人公藺永茂、藺濤父子的具體身份與藝術才華。接下來就是艱難抉擇后長達六年的艱苦求索、探究和實踐的漫長過程。

重現榮光的絳州澄泥硯如何得到古硯鑒定專家蔡鴻茹的肯定,如何相繼在“94首屆中國名硯博覽會”“1997中國文房四寶展覽會”上贊譽如潮、頻頻獲獎,一鳴驚人天下聞,以及父子成功接力后,藺濤如何以非凡的智慧與魄力開拓創新,作者層層推進,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藺濤不但讓重獲新生的絳州澄泥硯走出國門,參加新加坡舉辦的“春到河畔迎新年2000”以及其他國家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成為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麗名片;還積極參與國內國際主流社會大事件,用絳州澄泥硯作品加以反映和體現。他為2011年兩岸關公文化交流活動設計制作限量版紀念禮品的《關帝夜讀春秋硯》,得到臺灣同胞的喜愛與追捧,絳州澄泥硯以《東方之冠硯》作為定制禮品、《和諧硯》作為“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公益主題活動”指定禮品的形式,參與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他已然走出一條“藝術當歌頌時代,更好地服務于黨、服務于國家、服務于社會”的創新之路,以絳州澄泥硯這樣一種特殊的工藝美術載體,融入地域文化、紅色紀念、重要活動、重大事件等選題,推出了獨一無二、凸顯時代性的主題系列作品。我大致梳理了一下,以紅色主題硯為例,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父子倆創意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紅色革命圣地”系列作品;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他制作出以“同護和平”為主題的22方“抗戰”系列硯;為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他特別推出8方“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硯;2019年,為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獻禮,藺濤隆重推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硯”“瑞金硯”“鋼鐵長城硯”“盛世中華硯”等系列主題硯;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藺濤帶領研制所創作團隊又精心設計燒制完成了10方“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系列紀念硯……這些作品無不充分展示出藺永茂、藺濤的愛國情懷。正如書中引用的運城市史志辦副主任說的那樣:


一方小小的用來盛墨的硯臺,在您的手中已經升華成了一種精神、一種情懷!那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是民族文化傳承綿延的情懷;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精神禮贊,是謳歌新時代、逐夢新征程的情懷傳承!


在這些主題硯當中,我留意到幾款非常突出,體現了藺濤尊師重教、感恩回報的深情厚誼的作品。藺濤為縣城文廟專門制作了一方3.5噸重的《鯉魚跳龍門硯》,代表全班同學為母校新絳中學贈送一方8噸重的《程門立雪硯》,為國防大學贈送了一方15噸重的《精忠報國硯》。藺濤還為曾經工作過的西街小學制作了一方8噸重的《弟子規硯》,通過把家鄉著名教育家李毓秀的蒙學名篇鐫刻其上,再次傳達出弘揚傳承尊師重教美德的深刻寓意。而其中被作者賦以濃墨重彩的,則是為兩岸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專門創作“荷塘月色”系列硯——

2011年,兩岸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他們花了整整三年時間,制作了7800方硯坯,燒成1800方,最終精選出兩套各100方造型迥異的精品《荷塘月色硯》。當他們把其中一套送到清華百年校慶辦公室,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親自為《荷塘月色硯》題詞,并特地舉辦了一個展現絳州澄泥硯風采的百年校慶主題硯展,共有兩百多位各界領導、專家、學者出席了硯展開幕式,國防大學原校長裴懷亮上將、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教授為硯展揭幕,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辦公室副主任白永毅教授為藺濤頒發了紀念證書,并講道:“感謝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制所及藺濤對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關注和對清華大學的教育事業的支持。”

應邀隨團赴臺的藺氏父子將另100方精品《荷塘月色硯》贈送給臺灣清華大學。在隆重的開展儀式上,陳力俊校長以《水木清華,澄泥潤博》為題作了熱情洋溢的發言。他回顧了清華大學那些如雷貫耳的著名大師與校友后,又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出對荷塘、荷花的感嘆:“從此,荷塘也就成了清華的一個亮麗具象。荷香兩岸,月照天涯。荷花象征著華夏民族高潔的精神品質,圓月象征著人間血脈相連的大團圓。”

報告文學的新聞性還突出表現在及時性上。作者對大師善于捕捉瞬間發生的事件也是不吝筆墨。絳州澄泥硯恢復研制之初,藺永茂廣泛收集古人澄泥硯研制資料,得知遠距新絳千里之外的天津藝術博物館的研究員蔡鴻茹教授,從事古硯研究30余載,曾出版了多部專著,是一位公認的古硯鑒定專家,就根據在天津工作的女兒藺藝紅提供的信息,“當即和兒子一道搭上前往天津的綠皮火車”到天津向蔡鴻茹教授當面請教;當得知古硯收藏家閻家憲先生“那里藏有八十塊澄泥硯,都是過去的”,藺永茂立馬帶著兒子應邀前去參觀學習。

真實性是報告文學新聞性最為核心和基礎的特性,作者將這一特性發揮到了極致。為了寫好這部長篇巨制,他遍查相關澄泥硯資料,上至古代,下至今人,幾乎搜羅了和澄泥硯相關的所有記述和評價。作品一開始,便對澄泥硯的發展歷史作了回顧。作品不但引入《太平御覽》東漢時期史學家李尤《硯墨銘》的相關記載,更從公元前4600年至前4400年母系氏族公社原始聚落的半坡遺址考證,又引述像蘇軾那樣的歷代文人雅士對硯臺的考證評價,及至乾隆皇帝對絳州澄泥硯的偏好,以至今人啟功、沈鵬、齊白石后人等名流大家對絳州澄泥硯的盛贊,還有各級領導對絳州澄泥硯文化園的關懷,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一一如實道來,絕不夸大其詞,無不彰顯出絳州澄泥硯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內涵。

與報告文學新聞性特征并列的,是報告文學的文學性。《絳州澄泥硯》作者李云峰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既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又有突出的美術素養,他從小耳濡目染,既喜歡文學,也喜歡畫畫,因此他筆下的文字形象生動,極富畫面感。藺氏父子把做好的硯坯置入窯爐煅燒的情形,作者作了以下描述:


通過觀察投料孔,爐膛里的火焰再次熬紅了兩雙眼,熏黑了兩張臉。火光里,做父親的看著兒子疲倦的模樣,突然有些莫名其妙起來:真是沒有想到,父子倆怎么就干上了這燒窯的活計?學生時代就愛好文學還曾主編過《柯察金周刊》的他,眼前竟然浮現出魯迅小說《鑄劍》當中干將莫邪為楚王燒煉寶劍的悲壯畫面……

燒成的時間到了,封爐熄火,等待窯爐溫度的下降,期待開窯時刻的到來。

握住錘子,對著磚泥封住的窯門,一錘一錘地敲打上去,輕輕地,不敢太使勁,生怕震破了里面猶如十月懷胎等待呱呱墜地的嬰兒一般金貴的澄泥硯臺們。兩雙無限疲倦同時也無限期待的眼睛,緊緊盯著越來越大起來的仍然散發出炙熱氣味的黑魆魆的窯門洞口。

窯門終于破開了,里面的情形,頓時讓這對老少爺們全傻了眼——泥坯全部破碎,慘不忍睹!

幾個月的辛苦勞作,頃刻間化為了烏有!

沒有惱火,也沒有埋怨,更沒有氣餒,一對慢性子的老少爺們,一把把取出碎了的硯塊,擦干臉上的汗水泥灰,認真分析,總結失敗的教訓,幾十道工序,又一次從頭做起。

當再一次重新點火,新的期待讓一對癡心不改的父子打起地鋪,輪流守候在窯坑口,寸步不離,高度戒備。可是不可預知的危險總是防不勝防。這不,就在藺濤通過觀察孔投入麥衣想要壓住窯內的火勢時,突然一股烈火狂焰奪孔而出,一下子就把他的頭發眉毛“舔”了個精光!

再次停火,再次開窯,再次面對了一窯的破碎!

再次的安放,再次封住窯門,再次滿懷期待地點火……


這里,呈現在讀者眼前的,不是橫撇豎捺的文字,而是活如電影一般的畫面!作者還擅長調動各種文學表現手法,使自己筆下的文字鮮活、生動、形象。當絳州澄泥硯文化園之夢成真,作者又巧妙借用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文字渲染氛圍,極具感染力,代入感極強:


這不就是他心中的那個夢嗎?居然真的就實現了。

地面上鋪展開來的月光,恰似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比喻的那樣,“如流水一般”,雖然是靜靜的,只是沒有瀉在那一片荷塘的葉子和花上,而是鋪滿了新園區所有的建筑物與山石、水面上。水面上也沒有“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自己的雙眼卻被彌漫了。哦,那不是薄薄的青霧,是自己眼里溢出的淚水。


作者還善于運用人物語言刻畫人物形象。當聽到楊伯珠先生打趣做澄泥硯恢復工作“干的是‘傻子’工程,只有‘傻子’才這樣干”時,藺永茂激動地說:“我在這里要大聲疾呼:‘傻’得好!‘傻’得有價值!干事業,沒有點兒‘傻’勁,豈能出奇制勝?”

中國報告文學研究會會長徐劍認為,政治性是報告文學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重要標志,是報告文學的靈魂所在,使得報告文學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作者在其作品中就選取了這樣一個極富代表性的事件:

讓藺永茂保持戒心的,還有一波來自日本一家電視臺的記者。

那還是1994年剛獲獎聲名鵲起的時候,突然有幾個外國人來到老家。正在吃飯的藺氏父子,通過翻譯,知道是日本某電視臺的記者,剛拍完長城的片子,專程趕過來,要給他們父子拍絳州澄泥硯的專題片,還特別強調,要拍完整的制作工藝。

對方說得很好,而且表示還會再來跟蹤拍攝、連續介紹宣傳給日本觀眾,中日文化一脈相承,那里也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但是看著日本記者到處亂轉亂拍的做派,藺永茂心里犯起了嘀咕。

當對方提出要看采泥場所,他就把他們帶到汾河大橋上,指著兩邊漫長的河岸,說那些泥土都是可以采用的澄泥原料……

通過作者的生動描寫,一位睿智機警的大師形象呼之欲出。主人公不計成本、堅持追回一方珍品硯的舉動,又讓我領略到其不為利誘所動、堅守藝術至上的初心,非常震撼人心:

那是1998年的一天,一位硯藏人士慕名遠道而來。真誠好客的藺永茂邀請他參觀了絳州澄泥硯珍品陳列室,熱情介紹每一方硯臺可遇不可求的奇妙之處。其間,硯藏人士相中了其中的一方珍品硯臺,提出購買。提前已經告知自己的珍品硯概不出售的藺永茂,以為對方沒有聽懂,趕緊再次聲明所有陳列的藏品硯,恕不出售。隨后又覺得人家喜歡自家的硯臺,拒絕得有些生硬,心存歉意,就表明:“你可以在其他商品硯里面任意挑選,分文不取。”

來人經過長時間的軟磨硬纏后,看藺永茂仍不松口,只好搖頭嘆氣地離開了。沒想到幾天后,他又驅車前來,還相跟著幾個同伴,提出再看看那方藏品硯,并鼓動藺永茂出個價讓給他,多大的價錢都可以。藺永茂客氣地笑著搖了搖頭:“實在對不起,凡藏品硯,我從不割愛讓人,無論價格高低。”

令藺永茂出乎意料的是,來者拉住他“做工作”的同時,幾位同伴居然就動手從展柜上拿起那方硯臺,鉆進車內揚長而去了。

對于視絳州澄泥硯珍品如生命的藺永茂而言,當然不能接受這樣的“強取豪奪”。最后,他通過多次專門拜訪,以相贈一款上好硯臺的方式,終于讓對方友好地把那方藏品硯送了回來。

徐劍還認為,報告文學的政論性體現在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批判上,通過深入剖析社會問題,揭示社會矛盾,引發社會關注思考,有助于推動社會進步發展,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他還強調說,報告文學作家應有深刻的思考力,善于發掘人物形象細微的觀察力,引導讀者深思。作者在對絳州澄泥硯遭到持續侵權、藺濤堅持訴諸法律尋求公正裁決與保護的內容記述當中,就有這樣的思辨性描述:


因為侵權者持續不斷、變換花樣、不愿罷手的行徑,藺濤只能奉陪到底。不過這一場場艱難贏得的勝訴判決,已經在不斷地向社會彰顯著法律值得信賴的嚴肅與公正,為這方歷史品牌討回了應有的公道,更對那些不想通過勤勞致富的不法經營者懸起了達摩克利斯之劍。

……面對記者朋友,談起這么多年打官司的感受,藺濤感慨良多:一開始發現別人侵你的權,是非常生氣的。后來想明白了,就不生氣了。他為什么老侵你產品的權?說明你這個東西好呀,名氣大呀,他打著你家產品的旗號,能騙到顧客的錢呀!沒有他侵權,誰知道我們做得這么優秀?這讓我想到了李逵與李鬼的關系。試想想,如果沒有李逵,世人誰知道還有個李鬼呀!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李鬼成天打著李逵的旗號興風作浪,攔路打劫,栽贓陷害,玷污李逵的名聲,逼迫李逵站出來證偽,揭露李鬼的丑惡嘴臉,李逵的名號或許也不會這么引人注目。放到絳州澄泥硯上,你這個絳州澄泥硯怎么馳名呢?就是別人多少年一直在侵權,這反過來不就證明了你這個商標馳名嘛!


審校《絳州澄泥硯》前前后后用了兩個月時間,其間,時時被作者充滿正能量的文字感動著,被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感染著。藺永茂、藺濤兩位大師的事跡說不完道不盡,我終于明白了作者用如此長的篇幅為其謳歌,既佩服他生花的妙筆,又敬慕他為大師盛贊的愛心。

也正是這部書稿塑造出來的兩位德藝雙馨的工藝美術大師形象的吸引力,讓自己頓生景仰崇拜之情,因書稿也存在一些需要向二位大師請教的疑問,2024年初,我應出版社相邀先自西安趕赴太原,1月19日,又有幸和趙婷老師一起前往新絳縣拜訪藺氏父子,也見到了與我同庚的《絳州澄泥硯》作者李云峰。在參觀絳州澄泥硯文化園和絳州澄泥硯研制所期間,我從二位大師口中,又進一步了解到作者長達兩年的采訪、創作這部書稿所付出的辛苦。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作者除了親自赴新絳實地參觀走訪、搜集資料外,對藺氏二位大師的采訪,多半是通過電話、視頻方式進行。為了照顧藺濤事務繁忙的不便,只好把采訪安排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或者是把他抽空在微信上的語音留言轉換成文字,閱讀整理,消化吸收。其間,作者不慎在雪地滑倒,導致腰椎嚴重挫傷,在就醫臥床期間,他仍強忍著身體的不適筆耕不輟,堅持書稿的寫作,真是付出了太多的辛苦!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兩位大師讀完書稿之后,覺得李云峰都快成澄泥硯的研究專家啦!

誠然,由于這是一部報告文學作品,如何使作品新聞性與文學性二者之間的表達有機融合、渾然一體,應該是衡量這類作品成色的一個標尺。如果從這個角度求全責備的話,《絳州澄泥硯》的新聞性、及時性和政論性都處理得很到位、飽滿;相比之下,可能就是許多新聞性、及時性的內容限于篇幅或不適合予以展開,而匆匆的敘述、交代多于文學性的描寫、渲染,自然會使得一些章節的文學性略顯薄弱,從而讓讀者有“報告”強于“文學”的感覺。

就在結束這篇審稿編后感言之際,藺濤打來電話,與我溝通委托我聯系朱自清先生嫡孫朱小濤先生清明后去新絳做活動事宜。末了藺濤告訴我說,他與作者合作編著的另一部書稿《晉在硯中》已完成,將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李云峰老師正在修改,他們兩人都希望我能做相關的編校工作。又能成為他們新作品的第一讀者,我感到無比高興,當即告訴藺濤,我義不容辭,更感到無上榮光。


(本文原收于《絳州澄泥硯》卷尾,限于篇幅,本報略作刪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