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13

蒲州東城門遺址 記者 薛麗娟 攝
關于“蒲州”這個地理名稱,或者說歷史上一個行政區劃名稱,最早源于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準確時間是“明帝二年”,即公元558年。在此之前,追溯到炎黃、堯舜時代,以至于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它還依次有過“蒲”“蒲邑”“蒲坂”的稱謂。但,無論它的名字怎樣發生變化,分外吸人眼球的則都包含有一個“蒲”字。
蒲,又名“水燭”,是古代先民逐水草而居時最早認識并賴以生存的一種祥瑞植物。因為這個原因,“蒲”便成了華夏族歷史上用作地名的一個先例。眾所周知的“堯舊都在蒲”“舜都蒲坂”,都成了這一地名歷史悠久、文脈綿長的有力見證。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它的地理坐標就在巍巍中條之側,滔滔大河之東,亙古不變,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濟市。
隋煬帝楊廣時期,行政區劃“改州為郡”,蒲州更名為河東郡,蒲坂縣更名為河東縣。不過,歷史進入李唐王朝,行政區劃又“改郡為州”,“蒲州”二字則重新閃耀在“黃河直打中條山”的最大折彎處。
不僅如此,它還以“國東王氣凝蒲關”“地鎖咽喉千古壯”的氣度而備受優渥禮遇,一度成為與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南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齊名的“中都河中府”。
就連行政治所與它同在一城的“河東縣”,也躍升為當時縣級中最高級別的“赤縣”。“安史之亂”平息后,出于長安和洛陽戰略安全的考慮,唐朝又在這里特別設置了一個重要軍事機構“河中節度使”(晚唐885年改為“護國節度使”)。
五代十國期間,無論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政權怎樣更替,這里的行政建制依舊沿襲著晚唐之制——河中節度使、河中府(河東縣)。直到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朝,蒙古族忽必烈把元朝首都遷至大都(今北京市),這里的行政機構名稱仍然是“河中府(河東縣)”。
值得關注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這里又恢復了“蒲州”名號,成為山西布政使司、平陽府(今山西省臨汾市)下轄的一個散州。而河東縣,則被省去了行政身份。也就是從此時起,一直到清朝結束,五百多年時間里,蒲州再沒有改叫過其他名稱。
至于“永濟”行政名稱的來歷,則是清世宗(雍正)又一次關注蒲州而重新設置的一個屬縣,具體時間是公元1728年。就其稱謂的具體含義而言,歷來說法不一,有說是因蒲州城東的一條泄洪水渠“永濟渠”而得名,也有說是取自《易·系辭下》“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之寓意。
當然,若按蒲州地理環境、自然稟賦的優越條件來分析,第二種說法則應該比較符合清朝設置“永濟”縣治的初衷。因為,這里自古以來都是盛產優質糧食作物的一塊平川沃土。
所謂“萬民以濟”,就是希望國朝率土之濱每年都能夠風調雨順,家家戶戶都能夠倉廩豐實,就像渡河格外通暢便利一樣,人們永遠都沉浸在安逸祥和的太平盛世之中。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蒲州渡口(蒲津渡)又確是西連關陜、北接幽燕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經貿中轉站。一定意義上,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這,就是歷史上的蒲州。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盡管歷朝歷代給予了它不同的名號,但“蒲州”二字卻深深植根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心里。人們對它情有獨鐘,官府對它敬重有加。最有意思的是,在大量的官方史籍和碑石文字中,“蒲州”二字的出現率,遠遠大于它曾經格外令人矚目的“中都河中府”及其他名號。
因而可以這樣說,在歷史發展和社會共識上,“蒲州”二字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政區劃名稱,而是早已成為世人諳熟的一個獨具魅力的文化符號。
之所以說“蒲州”是一個文化符號,當然是因為它在歷朝歷代都產生了非同凡響的文化表現。這種文化表現,既包括政治、軍事、農耕、商貿、教育、民俗、宗教、建筑等多個范疇,又在形而上的文學藝術層面閃爍著耀眼奪目的光彩。肇始于蒲州,且在山西、陜西、河南、甘肅、青海、內蒙古等黃河流域產生廣泛影響的“蒲劇”,便是文學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楊孟冬)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