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05
□韓海安
新絳,古稱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中“絳守居園池”是我國北方現存最古老且唯一的一座隋代州府園林。
絳守居園池有一青磚砌成的影壁,影壁中間是一個六角形門,門兩旁與上方有鏤空的花墻,門前有一座假山石。六角門的上方,有一方由四塊刻石對接的匾額,上書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古樸而深厚,清晰但很難認。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士在這里駐足良久,百思不得一解。因為這四個字,至今仍無確切答案,被稱為“影壁神字”。
匾額之謎
絳守居園池原為州府衙門的后花園,當地人稱“一中花園”。20世紀80年代,我在一中上學,它是我們學校的后花園,與之朝夕相伴了6年。
據《新絳大觀》記載:“整個花園以子午梁為分界,分為東西兩園。東園有宴節樓、望月臺、蒼塘、六角門洞影壁、梁公祠,西園有半亭、虎豹門、洄蓮亭、洄蓮池。東園北部嘉禾樓的左前方,有一道青磚砌成的影壁,上書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古樸而深厚,清晰但很難認。許多文人學士對此匾額避而不談,因為這四個字,至今仍無確切答案?!?/p>

絳守居園池“影壁神字”
如今已經80余歲的幾位老者回憶,70年前在絳垣中學讀書時,一位國文教師曾說過,匾額上的字是“人閑若雀”。
又據《天南地北新絳人》記載:“六角門洞的建筑叫影壁,影壁前有怪石堆起的兩座假山,曲徑通幽。在造園中采用影壁劃分空間,利用影壁的門洞使空間形成半隔半連的局面,增加風景的層次與深度,形成曲折回旋之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影壁門洞上鑲嵌的四個大字,眾說紛紜,各有各的理,至今它仍是絳州十大謎之一?!?/p>
因字體古怪,難以辨認,多少文人墨客、專家教授望文感嘆,至今無一準確說法。據初步斷定為“紫氣無疆”或“絳守無疆”兩種說法。
隨著網絡的普及,掌握的資料越來越多,科學論證、交叉論證的方法也越來越多,其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文字猜想,應該研究包括誰是書寫者、為什么這樣書寫等在內的綜合考證。就好比當年的哥德巴赫猜想,經過一步步的分解,猜想終究會成為定論?!按竽懙丶僭O,小心地求證”,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逐步撩去蒙在絳守居園池的神秘面紗,探究并還原出歷史的真相。
人閑若雀
若說這四個字是“人閑若雀”,那可與匾額上的字差別太大了。為什么幾位老者回憶他們在讀中學時的老師認為是“人閑若雀”呢?會不會是另一塊匾額呢?
“功夫不負有心人?!苯K于,我找到了北京林業大學趙鳴等發表在《中國園林》雜志2000年第1期上的《絳守居園池考》,文中寫道:“蓮池東北有小土山,土山東為一照壁,面西,上有‘人間若雀’磚刻橫匾,旁有牡丹臺。下甬道東行有假山,再往東有照壁,門頂有石刻篆額‘紫氣無疆’四字?!?/p>
由此可見,園內應該有兩座照壁,其中,東園的照壁即為現存的照壁;西園的照壁位于蓮池東北處,上面題為“人閒若雀”,“閒”與“間”相似,趙鳴老師記錄成了“人間若雀”。后來西園的照壁毀了,那位國文老師說的“人閑若雀”應該是西園的照壁題字。
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時,阮儀三教授的名字進入我的視野。阮老是平遙古城的守護者,20世紀80年代以來,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阮儀三教授的《絳守居園和新絳縣城》《隋唐名園之城》,記載了他與“絳守居園池”的淵源。“西墻依壁有半亭,東面有一影壁以相對應。池東北有小土山隆起,周圍樹木茂盛,綠草茵茵?!闭糜∽C了我關于西園另有一影壁的猜想。
之所以有人說這四字是“人閑若雀”的謎底解開了,應該不是東照壁所題,而是已消失的西照壁所題,東照壁四個字“人閑若雀”應該是個張冠李戴的誤傳。那么“人閑若雀”是什么意思呢?它和東園的照壁匾額又有什么聯系呢?
照壁誰建
如果能找到是誰建的照壁,從其生平事跡或詩文日記,甚至書信來往中會直接發現這四字答案,或是至少能發現蛛絲馬跡,總比單純考證文字要豐富有趣一些。
1962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親臨園池,拜讀樊宗師的《絳守居園池記》,寫下《撥開“澀”霧看園池》一文,并刊于1962年2月13日的《人民日報》。他寫道:“直到光緒二十五年還有位州官李壽芝重新修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一些建筑規模和奇形怪狀的碑刻,大約就是這位‘風雅’之士的遺留。”
《中國園林》上《絳守居園池考》寫道:“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園池又幾毀壞殆盡,知州李壽芝‘以園池遺址,繚以周垣,重加建筑,亭榭渠塘,一如舊制。’”
《新絳大觀》記載:“查唐代絳州刺史樊宗師所作的《絳守居園池記》,未提及此事。有人推測隋唐時代尚無此建筑,不然,樊公連虎豹門內的壁畫都詳為描述,豈能不將此處石額提上一句?據說是清代光緒二十五年絳州知州李壽芝修園時加筑的這一影壁?!?/p>
種種記述均指向了這位絳州知州李壽芝在光緒年間整修了絳守居園池。
《新絳縣志》記載:“宴節樓面寬三間,樓高二層,歇山頂,屋頂琉璃瓦裝飾。檐下有清代李壽芝題寫‘遠山如黛,大河前橫’的匾額?!?/p>
北京林業大學趙鳴等發表的《絳守居園池考》寫道:“穿門而過到達嵩巫亭,亭周圍迎春花很多,亭上對聯寫道:‘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幾桿竹幾朵花;與良友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
2018年9月團結出版社陶琦編著的《張掖對聯》介紹,清康熙年間,靖逆侯張勇在張掖任甘肅提督。請李漁千里迢迢來到張掖,為其修建“一園”。而若干年后,李壽芝仿照李漁所建的“一園”,又在一旁修建“又一園”。
據《中國書院楹聯》介紹,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修建觻得書院,院后有一園,名“又一園”,有《又一園修禊序》,介紹園中勝景,參與過創修觻得書院、曾擔任過張掖縣知縣的湘人李荇仙發起并在書院建起了周公祠。其中“又一園”聯:數行柳數叢花料當九十春光,別繞雅趣;一局棋一壺酒好與二三良友,共暢幽情。
可見,湘人李壽芝(字荇仙)先是在張掖當知縣(1885年),后在絳州當知州(1899年),是他把兩地的官府花園“聯”結在一起。
在重修絳守居園池(1899年)之前的14年(1885年),李壽芝是張掖縣知縣,主持修建了“又一園”和“觻得書院”。他有修建園林的經驗,也有題匾題對的雅好,所以在重修絳守居園池時增建照壁并題寫匾額,很符合其一貫風格。再結合東園東北處宴節樓他題寫的“遠山如黛,大河前橫”匾額,可以說渾然一體了。
我的答案
2018年11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汾陽溫學鵬書友,知道他對古匾額很有研究,于是與他探討這四個字。他由于習過禹王碑,認為是“萬壽無疆”。但是又覺得不太對,封建皇權社會一個州府花園怎么敢掛“萬壽無疆”?那是要殺頭的呀!這樣,研究又擱置起來了。
時間進入2024年,我8月份去銀川出差,破解了銀川承天寺的殘缺磚雕匾額,這大大激發了我想徹底解決絳守居園池匾額之謎的興趣。
于是,有了我前一段時間的系列考證文章《跨越時空的“聯”結》,對重修絳守居園池的絳州知州李壽芝本人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
在尋找李壽芝有關資料時,發現了他任趙城知縣時為趙城廣勝寺題寫了“寶筏金繩”。當時他用的篆體就不是傳統的小篆而是繆篆,想必這位老先生也是位文字大家。從他三哥李壽蓉《致李眉生同年書》,知道了李眉生與他的師生情誼,李眉生也是一位金石大家。
《新絳大觀》記載:“據悉,全國至少還有兩處有似符似字、似篆非篆的神秘符號,一是在貴州西北部的赫章縣,名曰《夜郎天書》。一是在紹興禹廟(原在衡山)的岣嶁碑?!?/p>
那么就從岣嶁碑(又稱禹王碑)入手!我先后找到了四個版本(分別是湖南岳麓山、浙江紹興禹廟、四川北川禹廟及八大山人臨摩)的禹王碑,這四個版本均出同一母本,但均找不全這四個字。
李壽芝老先生是如何學禹王碑呢?他會選用哪個版本呢?會不會不是用禹王碑的拓本,而是某本書中的禹王碑帖呢?于是我又遍尋《秦印文字匯編》《古璽文編》《增訂漢印文字》《繆篆分韻》《戰國文字編》及《金石萃編》。
果然,從嘉慶十年(1805年)出版的《金石萃編》找到了“禹王碑又名岣嶁碑”的另外一個版本,其中明顯有兩個字的寫法異于其他版本,更接近于絳守居園池的匾額寫法,而且這四個字都能對應找見。我把這四個字剪貼在一起,與原圖仔細對比,果然相似度90%!

嘉慶十年(1805年)出版的《金石萃編》
查《金石萃編》中楊慎的對應翻譯,發現這四個字是“萬鳥舞庭”,它是何意?
聯想到西園的“人閑若雀”,會不會東西園的兩個照壁,湊成一個對句?“人閑若雀,萬鳥舞庭!”再配上東園宴節樓的橫匾“遠山如黛,大河前橫”連起來,遠景、園景都有了。
遠處的峨嵋嶺如窈窕淑女的眉黛,近處南向而西折的汾河靜靜地在眼前橫流;園內邁著雀步悠閑的游人,萬鳥和鳴,時而飛起,時而落枝……構成一幅山水園林圖,這也許正是絳州州官的苦心造景之意。

“萬鳥舞庭”繆篆體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