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0-30
記者 曹欣怡

市政協調研組調研關公文化發展情況。(資料照片)
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關公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價值觀的光輝體現,是連接各民族情感、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橋梁和紐帶。世界各地遍布著風格各異的關帝廟,這些廟宇表明了人民群眾對關公的尊崇,也見證、推動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民之魂,文以化之。國之魂,文以鑄之。運城,作為關公故里,承載著深厚的關公文化底蘊。為充分挖掘利用關公文化資源,市政協把“發揮關公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今年專題協商議題之一,先后對甘肅、西藏、新疆、遼寧等地的關公文化發展現狀以及各地通過弘揚關公文化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調研。此外,召開專題協商議政會,邀請相關部門、專家學者、政協委員等聚焦此議題,共同建言獻策。
聚焦共同信仰 增進文化認同
加強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建設,使景區逐步發展成為集文化研學、演藝活動、體育賽事、娛樂購物、餐飲住宿等于一體的綜合性關公文化主題旅游目的地;舉辦關公文化旅游節等活動,集中展示關公文化的精神內涵、核心價值、時代傳承和社會影響;推動關公文化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為關公文化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學術支撐;創新關公文化的傳播方式,擴大關公文化影響力……近些年,我市在弘揚關公文化上交出亮眼“成績單”,全面擦亮“關公故里 好運之城”的“金字招牌”。
關公文化不僅是我市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我國各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共同文化信仰。
近年來,市政協、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在調研走訪中發現,民眾崇拜關公在各地的表現形式雖有所不同,但卻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
“蒙古族的關公崇拜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從文物考古的角度來說,現存最早的關羽畫像是西夏時期的木刻版畫《義勇武安王位圖》,該畫像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黑城遺址。”
“藏族地區的關公信仰被賦予了藏漢交融特色,關公形象進入了藏傳佛教的儀軌文書、神話傳說等,成為藏傳佛教的護法神,融入了藏族文化。”
“在云南,尤其是滇西地區,少數民族修建了多座關帝廟,他們將關公信仰與自身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神崇拜的現象。”
……
在一次次的討論、調研、考證中,關公文化的“傳播足跡”漸漸清晰。
放眼全球可以發現,關公文化的影響力遠不止于此。市政協調研組在考察調研中發現,關公文化早已“跨洋出海”,成為世界各族人民的精神歸屬和文化寄托。
在馬來西亞,尚有關帝廟570多處,關帝拜祭活動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盛事;在法國留尼汪,建有4座關帝廟,目前島上華人已有5代,其中第5代人建關帝廟、開雙語學校、學漢語、寫漢字;在泰國,多是華人崇拜關公,但特殊的是,泰國各級法庭設有關公像,法官在開庭前會向關公宣誓,保證公平裁決……
由此可見,關公文化早已不是某一個地域或某一個國家的文化現象,而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關公文化所倡導的‘忠義仁勇’精神與全球范圍內的道德觀念相契合,在全球化背景下,關公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和傳承,已經成為增強全球華人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橋梁。”談起確定這次議題的初衷,市政協調研組工作人員如是說。
打造文化品牌 搭建交流橋梁
8月,市政協發布征集意見啟事,面向全社會征集“發揮關公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建議,共商發展良策。
9月,市政協召開專題協商議政會,邀請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專家學者、政協委員圍繞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關公文化中‘忠義仁勇’的精神特質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全世界中華兒女共同尊崇的文化符號”“關公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為數不多的被多民族共同信奉的神祇之一,關公信仰從產生就是多民族的信仰”……在各種討論聲中,關公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已然成為大家的普遍共識。
如何發揮關公文化“橋梁”作用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市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專題協商議政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直面人民群眾關切,對政協委員、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市文旅局黨組成員、市文保中心主任鐘龍剛表示,我市盤活用好歷史文物資源,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與山西省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天下云長——關公文化展”;與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聯合舉辦“義薄云天——關公主題精品文物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舉辦關公文化展巡展、聯展等,以一項項文化交流活動推動關公文化在各民族之間廣泛傳播,進而增進各民族的情感認同和文化自信。
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郭文斌表示,2023年,我市成功舉辦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互觀互學”活動,組織全省30余名民族宗教干部赴解州關帝祖廟進行研學。與此同時,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與港澳臺地區人員往來,讓“關公故里在運城”的理念不斷延伸。
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所長、關公文化研究院院長傅文元表示,我市已連續舉辦35屆關公文化旅游節,解州關帝祖廟、關公文化研究院共授牌44家“關公文化交流基地”,初步形成了以解州關帝祖廟為核心的海內外關公文化交流矩陣,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關公文化交流與融合。
努力和探索不止于此。
我市成立關公文化研究院,通過與國內高校開展校企聯盟、聘請國內外關公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等方式,成功舉辦了多場海峽兩岸和國際研討會;通過舉辦海峽兩岸關公文化研討會、書畫展以及關公信俗系列交流活動等,加強與臺灣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
直面問題困境 “協”出發展新篇
盡管我市在弘揚關公文化方面成績亮眼,但對于“發揮關公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時代新題,仍面對諸多挑戰。
“我市關于關公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具體作用以及影響機制的研究不夠系統、深入;傳播關公文化形式較單一、創新性不足,這是當下弘揚關公文化遇到的難題。”市政協調研組工作人員表示。
“我建議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和傳播平臺,不斷擴大傳播范圍、提高傳播效率,使關公故事和民族團結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市政協委員宋潔提議。
“如果在每年關公文化節,可以把國內各少數民族邀請來參加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文化節內容,還可以增強文化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市政協委員衛龍表示。
“可以舉辦關公文化剪紙活動,以關公文化剪紙作品,傳播關公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助力關公文化走向世界。”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市剪紙協會會長裴棟梁說。
“我們可以通過拍攝影視作品、運用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弘揚關公‘忠義仁勇’的精神品質,以此感染、吸引、影響人民群眾,加強區域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讓關公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市民張松表示。
……
謀發展、獻良策、建真言。一次次發言、一條條建議,凝聚了政協委員、人民群眾對關公文化走向世界、助推民族融合發展的期盼,繪就了市政協助力關公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篇章。
“要深入挖掘與傳承關公文化精髓”“要搭建多元化交流平臺,舉辦文化節慶活動、建立線上交流平臺、加強國際交流”“要創新傳播方式與手段,制作高質量文化產品、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利用新媒體矩陣進行傳播”“要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特色旅游線路、提升旅游服務質量”“要強化教育引導與傳承”……在充分討論、多方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市政協將各方建議匯總成冊,形成了一套具體可行的發展“規劃圖”。
市政協副主席劉國義表示,關公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市政協將緊緊圍繞關公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加強調查研究,科學建言獻策,不斷提高關公文化影響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